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岩 《山西青年》2023,(1):193-195
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的渠道,但这也让大学生在此期间心理发生更多变化。在当下教育领域中,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疏导、缓解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心理,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本文首先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常见心理问题,并对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
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必须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效提升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创新的路径具体包括构建综合治理的教育机制、优化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方法、创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建立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等。  相似文献   

3.
文章引入印刻效应原理,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等进行分析,对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工作理念,以"树立积极认同、构建阳光心理、印刻健康轨迹"为目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杨丹 《世纪桥》2010,(1):103-103,10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就甚至生命。为此笔者力图通过案例的形式研究大学生的心理,通过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唯实》2004,(Z1):27-36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议论很多,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为此,本栏目主持人特邀请四位长期在大学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与大家共同探讨这一话题。他们是:桑志芹(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全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心理学会大学生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郭晋林(东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全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心理学会大学生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邓旭阳(东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教授,江苏省心理学会大学生心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朱逢九(南京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研究员)。这四位老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方面,既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相信他们发表的见解,一定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培养大学生成才的有效方式,自然要承担起调适大学生心理、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教育者要从分析研究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入手,理顺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关系,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为大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和心理危机监控网络,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学校在改组素质教育委员会时专门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分会,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纳入学校的素质教育体系。目前,北京大学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通过建立保障心理健康的“三道防线”和确立“四个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来营造学校良好氛围,塑造学生阳光心态。心理健康的“三道防线”就是以学生工作系统为第一道防线,及时把握学生思想情况,…  相似文献   

8.
网络环境下,部分大学生出现自我意识偏差、道德意识弱化、网络成瘾症等消极表现,积极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应该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引,通过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模式,打造大学生新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强化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完善大学生网络心理自助互助体系等策略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心理健康隐性课程的创新是提升大学生的心理人格、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提升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有效性的重大突破口。文章对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科学内涵进行了阐释,并具体从物质、精神、制度、活动和网络五个层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创新进行了论述。从理论研究着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化进行有益探索,以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倍受关注,高校应努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和谐、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建立科学的管理、预防、应对、保障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倍受关注,高校应努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和谐、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建立科学的管理、预防、应对、保障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的诸多问题,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院早在1997年就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开始个案咨询,从未间断;1999年,成立“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开始进行队伍培训,举办讲座,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等;2005年,将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更名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由点及面的发展历程,在开展队伍培训、普及教育、常规工作、科学研究、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努力探索,形成了自己的工作特色。完善组织管理,实施四条工作线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政…  相似文献   

13.
“生理-心理-伦理-社会”相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建构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思维模式。[1]实践证明,这一思维模式对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它引发了关于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多维度多视角思考。  相似文献   

14.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开始突显.本文以疫情防控为背景,探讨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心理健康工作条件建设、心理健康育人体系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方法研究等方面着手,有效解决疫情防控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较强的...  相似文献   

15.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提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不断深入研究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规律,掌握深厚国学背景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精准把握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提升自我的时代特征,发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根基,使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熔铸效应,帮助大学生构建积极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6.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开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局面"。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职能部门的图书馆必须与时俱进,必须充分激活、挖掘、拓展其功能,有效利用自身无替代优势,灵活运用心理健康调适教育理论在谋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这一工作领域积极探索,图书馆作为大学生学习和信息传递交流的平台,要全方位展示其"第二课堂",信息资源丰厚,环境优雅,学习手段多样化,校内实践场所等功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适教育常态活动中彰显其效能,为在校生健康成长、成才添薪助力。  相似文献   

17.
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有自己的处理心理问题的模式和方法,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专业化的实践活动在中国高校展开,是从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兴起的。可以把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形成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萌生阶段,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群体以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与教育为中心,尝试从不同角度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二是初步形成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学校学生工作领域,形成明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见;三是成熟阶段,以心理疏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提出标志着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成熟;四是深化阶段,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延伸至学校教育的其他领域。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打上了浓厚的中国特点,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如它与中国高校学生工作结合在一起,强调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过程的主导性,着眼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更高的治愈标准和更为复杂的咨询过程,形成特定的把心理问题与现实问题、思想问题等相结合的心理疏导方法等。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形成过程和特点,预示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微观心理发展向宏观社会发展的倾向,从心理发展到身体、心理、道德等全面发展的倾向,从外在作用影响向内在介入与干预的深度发展倾向,从强调方法的特定性向方法的整合性和多样发展的倾向,从与学生工作相促进的渗透式教育向相对独立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18.
部分大学生在适应环境、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焦虑等方面存在心理矛盾冲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知识;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9.
"生理-心理-伦理-社会"相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建构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思维模式.[1]实践证明,这一思维模式对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它引发了关于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多维度多视角思考.  相似文献   

20.
郑伟 《山西青年》2023,(4):193-195
高校辅导员作为班级日常管理、思政教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与日俱增,辅导员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岗位优势,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探索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