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郭慧 《党建》2019,(12):33-35
正八百里蒙山沂水,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临沂是山东解放区的首府,是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沂蒙人民20多万人参军入伍,120多万人拥军支前,10万英烈血洒战场,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红嫂、陈毅担架队……树立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孕育出  相似文献   

2.
蒙山沂水,绵延流长。在纪念党的90华诞之际,单位组织党员领导干部赴沂蒙老区进行党性锻炼教育。一路上,缅怀烈士、参观革命旧址、饱览"红嫂"先进事迹、感受战斗悲壮故事、拜读《沂蒙精神》小册子……通过参观学习,大家缅怀革命先烈,重温沂蒙人民光辉的革命斗争史,老区人民的勇敢、朴实、进取、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了每个人。  相似文献   

3.
红嫂颂     
42年前8月的一天,毛泽东同志在北戴河观看了山东京剧团演出的《红嫂》后,动情地说:“《红嫂》这出戏是军民鱼水情的戏,演得很好,要拍成电影,教育更多的人,做共和国的‘新红嫂’。”从此,一曲“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唱遍了神州大地,感动了亿万人民。“红嫂”这个响亮的名字,成了热爱党、热爱子弟兵的沂蒙妇女的泛称,成为民族解放和革命战争年代中国新女性的典型。故事发生在1941年11月,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期,日本侵略者纠集5万重兵,形成对沂蒙山区的“铁壁合围”,开始了日军侵…  相似文献   

4.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红嫂用生命、鲜血和骨肉支持革命,铸就了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红嫂精神"。这既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深厚执政资源。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中来考察,  相似文献   

5.
“续一把蒙山柴炉红火旺,添一瓢沂河水悄深意长”,提起《红嫂》,大凡看过这台戏的人耳边都会响起剧中红嫂“为亲人细熬鸡汤”的经典唱段。与“文革”期间八部革命样板戏相比,《红嫂》虽算不上大牌,但它那优美的唱腔和高超的演技却一点也不逊色,而毛主席对这部戏也是喜爱有加。下面笔者就革命现代京剧《红嫂》诞生经历作一披露,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厉彦林 《党建》2019,(1):59-60,58
正2018年12月20日清晨,沂蒙山从战火中走来的最后一位"红嫂"张淑贞,在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家中逝世,享年104岁。这个令人悲恸的消息,很快传遍网络和微信朋友圈。沂蒙山天寒地冻,薄雾弥漫,寒风和雪花寄托着绵绵哀思……"不能让烈士断了根"1914年9月13日,张淑贞出生在沂南县马牧池乡西官庄,后嫁到东辛庄。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代沂蒙"红嫂"王换于的儿媳妇,也是新时期沂蒙"红嫂"精神传承者于爱梅的母亲。生前,她是临沂市党龄最长、年龄最大的"红嫂"。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1938年12月,毛泽东主席命令"派兵去山  相似文献   

7.
邱从强 《党建》2023,(5):61-63
<正>蒙山苍苍,沂水汤汤。沂蒙地区以蒙山和沂水为地域标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就有“逶迤八百里沂蒙,巍巍七十二崮”之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尤其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420万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舍生忘死、浴血奋战,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万多名英烈血洒疆场,矗立起一座巍峨的历史丰碑,形成了诞生于沂蒙老区、  相似文献   

8.
《党建》2016,(6)
正我们家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红嫂之家,有着一家三代传承红嫂家风、弘扬光荣传统的故事。奶奶是光荣传统的开创者。她叫王换于,被称为"沂蒙母亲"。1938年,50岁的奶奶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她带领全家创办了"战时托儿所",3年时间里抚养  相似文献   

9.
周文彰 《前线》2013,(8):20-21
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沂蒙。沂蒙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指的是以蒙山、沂水为地域标志的革命老区——沂蒙山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被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  相似文献   

10.
现在人们知道,“红嫂”是一个群体形象,是对爱护子弟兵的沂蒙女性的泛称。过去她们被称为“拥军大娘”、“拥军大嫂”,后来,生活进入艺术,有了文学上的“红嫂”,生活中“红嫂”式的人物才会被叫成“红嫂”;同时,艺术又回到生活,若不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一位叫庄新民的战上写信寻访掩护过他的“沂蒙老爹”,人们也不会知道“红嫂”的原型之一就是“老爹”李开田的哑妻明德英。上世纪60年代初期,作家知侠在沂水县城住了一段时间,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作品的素材来自李子超同志讲的一个故事,大体内容是:抗战时期, 有一位中年妇女用乳汁救活了一个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的战士。子超同志告诉我,因为故事中的主人公要求保密,所以不知道其真实姓名。  相似文献   

11.
正2018年12月20日清晨,104周岁的沂蒙红嫂张淑贞在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家中因病逝世。这个令人悲恸的消息,很快热爆网络和微信朋友圈。沂蒙大地天寒地冻,薄雾弥漫,寒风和雪花寄托着绵绵哀思……22日上午,张淑贞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沂南县殡仪馆举行,社会各界人士怀着沉痛的心情,前来向老党  相似文献   

12.
一蒙阴,位于800里沂蒙的腹地,因在蒙山之阴而得名,是沂蒙大地上的一颗灿烂明珠。悠久的历史,昭示着它的古文明:距今数万年前,便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着古老文明。现存的遗址,似乎在诉说着它的久远:吕家庄古遗址出土的背水壶、石刀、石铲,诸夏村出土的铜鼎,  相似文献   

13.
党的群众路线,与党的成长发展相伴而生,与党的性质宗旨相融共济。战争年代,苏区人民十送红军,延安人民用小米哺育革命政权,沂蒙红嫂用乳汁救活部队伤员,百万民众用小推车支援并打赢淮海战役。以史为证:我党我军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正是靠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正>2011年初,山东省委组织部决定,深入挖掘沂蒙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在临沂市建设全省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基地。教育基地由临沂市委、市委组织部具体承办.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为主题,以"党做好群众工作——人民群众爱党奉献——革命建设取浔胜利"为培训主线,重点打造了沂蒙红嫂纪念馆、沂蒙根据地群众工作展馆、孟良凿战设纪念馆、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和刘少奇在沂蒙纪念馆等教学现场。教育基地运行以来,承接各类培训班次2300多个,培训干部12.5万余人,浔到  相似文献   

15.
故乡     
蒙山 沂水 阳光 老娘 新娘 姑娘 那是一组金色的英雄浮雕 那是新中国的沂蒙亲娘 六姐妹 胜过枭兵八百万 六十年 精神闪烁仍辉煌  相似文献   

16.
<正>沂蒙,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一方被革命烈士鲜血染红的热土。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曾发生过许多荡气回肠的故事,曾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名。千万群众支前、百万青年参军、十万人血洒沂蒙,蒙山沂水的深情,谱写出共产党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动人篇章。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沂蒙革命老区形成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滋养和坚定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穿越时空的隧道,沂蒙精神用一座座耸立的丰碑告诉我们: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能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能把我们当成亲人。  相似文献   

17.
《实践》2021,(10)
正"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习近平"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沂蒙地区是一片红色的沃土,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根据地始终是我们党和军队重要的根据地之一。八路军第一纵队、115师司令部、  相似文献   

18.
红嫂的石头     
红嫂的石头战争年代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一名革命战士的红嫂,今天还活着。她佝偻着身躯,是个哑巴,一个看坟人的妻子。──《世纪行》解说词遍地石头蒙山的石头。坟茔的石头你远离沂水之岸的身躯的石头你一生哑默的石头你的石头很质朴是可以打凿磨盘的石头槌衣的石头,筑成...  相似文献   

19.
金秋十月.我好不容易才见到了刚从新疆天山山脉西段的阿皮因迪山作地质勘查回来的李培树,这位出生于山东沂水的农家子弟.深受老区红色土壤的浸染和红嫂故事的影响.从小就立下了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1984年当他到东北工学院选择地质矿产勘查专业学习时.就渴望学成回到家乡.用自己的所学叩问蒙山沂水.为国家的富强也为改变家乡的面貌找出地下宝藏。  相似文献   

20.
《求是》2014,(7)
<正>革命战争年代,在硝烟弥漫的蒙山沂水,党和人民军队为了人民利益出生入死、喋血苦战,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舍生忘死、奋勇支前,共同锻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在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沂蒙精神与时俱进、锤炼升华,成为山东人民密切党群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其本质是党同人民的血肉相连、鱼水相依,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