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实现法制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目标,但怎么样实现法制的现代化却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提出"本土化",有学者提出"法律移植",这样的争论往往是在宏观的层面上来进行,都提出了支持己方的理论.针对这一情况只能在不同的法律部门和具体的法律规则之中分析和研究是否"本土化"还是"法律移植",才能找到实现法制现代化的途径,无限放大和泛化某一种学说和理论都不可取,对我国法制现代化建设都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了我国当代法律文化现代的历史进程,指出三个方面的不协调表现,分析了影响和制约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的五个因素,并建议通过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法律移植“本土化”、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和法制宣传教育实效化这五条途径来实现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法律资源不必“本土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关于法律资源本土化的命题“法律资源本土化”(以下简称“本土化”)是在关于法制现代化的讨论中提出的与“移植论”相反的命题。当“移植论”者主张通过移植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以规范我国的各经济活动主体所从事的市场经济交往活动、实现市场经济领域的法制现代化时,“本土化”主张“中国的法治之路必须注重利用中国的本土资源,注重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和实际。”①“本土化”的理由如下:反论:“移植论”以法是国家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理论基础,③有明显的“唯意志论”的倾向;实践证明移植不可能成功;③“移植”导致中国民…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法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法律文化的角度,探讨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了解中国法制建设的瓶颈。在中国法律现代化的过程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应走中西法律结合之路,从传统文化里搜寻精华,从国情中发现规律,从西方成果中汇总经验,从移植法律中缩短距离,最终实现法律本土化。  相似文献   

5.
我国有着悠久的法律文化,在举国上下全力推进文化建设的今天,重视对法律文化本土资源的挖掘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然而,关注法律文化的本土化并不是意味着一贯的遵循以往的法治进程传统模式,而是要与具体的语境相参佐。具体说来,就是要与现代化的法治要素相契合。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来讨论中国法律文化本土化所应具备的现代语境内涵,求得二者的良好互动,实现法治文化的传统继承与实时创新尽可能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制的现代化建设应以法制观念的现代化、立法的现代化和司法的现代化为其主要目标和具体内容。当前影响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阻力在于:整个社会现代化程度仍然较低;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水平相对低下;传统法律文化中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本土现代化资源比较匮乏。中国实现法制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应该是: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对待传统法律文化,实现我国法制的创造性转化;科学借鉴西方法律文化和制度的有益成分;积极转变法制观念;要依靠政府和执政党的积极推进。  相似文献   

7.
法律全球化与本土化之争及其超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对法律全球化与法律本土化的研究成为学术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对法律全球化和法律本土化兼及后现代法学的一般理论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学者们围绕该命题进行的激烈而持久的争论作了评述,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法律全球化与法律本土化理论的实质内涵,对现代法治在“执两用中”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的经济发展需要促使法律制度呈现趋同化趋势。法律移植是法律制度趋同化的捷径。移植法律中遭遇本土化的实践困境,造成制度与实践偏离。要使移植法律CAFTA争端解决机制运行正常,需要淡化机制外因素影响,并促成该机制的顺利实践,使得移植规则在本土化实践中提炼出适合本区域的地方性实践知识,形成法律移植制度与本土化实践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法学教学应当以本土化研究为视角,发掘中国式问题的中国根源,做到中国式问题中国式解决。当下中国法治建设面临法律缺乏自主性、法律适用妥协性和法律适用程序失灵等问题,法教义学研究方法注重法律的解释与适用,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应当在法学教学中予以本土化贯彻。其本土化贯彻主要体现为尊重现行实在法,维护法律自主性;注重特定时代背景的考察;侧重法律的解释与适用;兼顾程序与实体的同时侧重程序保障。  相似文献   

10.
社区矫正本土化是对外来先进行刑文化的一种移植过程,由于社会制度和法律文化背景的不同,这种移植必然困难重重,有成效评估和经验总结的不当、有法律文化结构内在冲突的阻滞、有本土化试验模式的不科学、有本土法律文化与外来社区矫正制度的抵牾、有认识上的误区与偏差、有自主创新的不足,等等。对这些阻碍社区矫正本土化的因素进行深入考量,有助于我们更加理性地探究社区矫正本土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公安法治建设处于破局重建的关键期,传统意识仍有较大的影响,现代化的“中国”法治理念末完全确立,公安法治建设应关注理念、制度和文化三个层面的问题,要立足于现阶段中国法治状况,重视本土法律文化资源,实现公安法治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2.
法律移植是人类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任何社会的文化都不能孤立地存在,但是各民族国家由于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使得法律文化的交往产生了一定的困难,所以移植法律必须与本国的传统结合起来,实现法律的本土化.协调移植法律与本土资源会使得固有文化得以传承,又能开启未来,与世界接轨.中国法制自中华法系破产后走过了一段艰难的路,至现在仍不免"幼稚",因此移植自不能避免.然而在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度里实现移植,又必须充分考虑本土化的问题,即使在诸多领域法律日益趋同化的今天,本土化依然是一个重要而有意义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
法律解释的民间法面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制现代化的背景下,基层司法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国家法律与乡土逻辑的冲突,这成为当前建设农村法治的瓶颈问题。为缓解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冲突,需要在司法的层面上明确民间法司法适用的条件、场合与方法,从而使法律解释具备本土化的民间法面向,这对于通过司法支持基层自治、通过司法审查制约民间法的合法作用、缓解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冲突和紧张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现代司法理念直接作用于司法领域 ,其与司法公正并非简单的辨证关系 ,而是一种互动契合关系。国内广泛移植西方现代司法理念的做法是一条充分实现国内司法文明及现代化的捷径方式 ,但“全面移植论”是幼稚的。为此 ,应当对司法正义标准、法律调整方式等先进司法理念实行与国内司法实际有机结合的现代化改造 ,探询一条“扬弃”式的现代司法理念“本土化”的理性之路  相似文献   

15.
本土化是对教学管理理论及实践诉求的回应,包含引入、结合与创新三个层次,"引用"是前提,"结合"是关键,"创新"是根本。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本土化的认识是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需要。教学管理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土化发展方面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具有引用、借鉴、结合并尚未形成理论与实践体系等特征。因此,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角研究教学管理本土化问题,对于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围绕目前法学界比较感兴趣的法律移植和法律本土化问题,特别对其中“移植”、“借鉴”、“影响”、“继受”、Transplant、“本土化”等几个概念作了比较详尽的分析。文章指出,在法律移植语境中,“移植”一词是一个核心概念,它要求在法律移植中,应当做的不是过分加工、改造植体,而是营造能够使植体存活、发挥作用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博大悠久的文明样态,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治理智慧,更是本民族代代相传的性格基因,是中国人追求善治的精神土壤。中国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不是另起炉灶、摈弃"本土化"的现代化,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西方化"。本土化的实质是巩固民族性,现代化的实质是适应时代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谋求当今中国社会治理的创新,必须自觉走出"现代化"与"本土化"的对立思维,以优秀传统文化固基,以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为用,对既有社会治理体系因革损益,作出符合国情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诊所式的法律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律及法律教育在我国已不是陌生的概念,但什么是诊所式法律教育?在我国的法律领域和教育领域几乎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事物。作为一种法学教育方法,本文将介绍它的起源、发展并论述其在中国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进步空前加速的 2 1世纪 ,高等学校的办学方向应定位于国际化、现代化和本土化。高等学校的国际化 ,要求加强外语教学 ,建设国际性课程 ,实现师生的国际交流 ,以及推进国际合作研究和合作办学。在高等学校现代化的过程中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根本保证。本土化是高等学校办学的必由之路 ,必须不断推进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国家化、民族化和地区化。而高等学校的国际化、现代化和本土化进程是一个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统一过程  相似文献   

20.
法律观念现代化既是法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法治现代化的先导和内在动力。实现传统法律观念的创造性转换,是实现法律观念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加强我国公民法律至上观念的教育,是实现法律观念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国家机关公正执法、司法是法律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是法律观念现代化实现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