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丹溪学说盛行江南,滋阴降火曾有滥用之嫌,部分新安医家对因偏执苦寒误治坏证或迁延不愈者,善用温补之法,凭脉辨证,据脉用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温补”,均“以脉为准”。这种“温补重脉诊”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对临床诊治危重证候,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德宏州新型毒品滥用群体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德宏州110名新型毒品滥用者进行调查,就其群体性特点与传统毒品滥用群体作了初步比较分析,提出新型毒品滥用群体性的三个特点———年龄“低龄化”、职业“特殊化”和群体“转换化”,有助于我们对新型毒品的预防和控制,使我们的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侦查阶段建立“程序分流”制度不违背诉讼公正原则,符合诉讼经济原则的要求,也符合刑法谦抑原则的发展趋势。我国侦查阶段“程序分流”应注意构建其决定主体、监督主体和参与主体;规定严格的程序以保证该措施不被滥用;确定具体的适用范围和内容等。  相似文献   

4.
从标本兼治到注重预防的反腐战略调整,预防对象也应从“治权”向“治社会”拓展.强势物权人寻租获利的动力导致竞争性物权滥用,而不受限制的物权滥用是公权力的代理人滥用公共物品的诱因.被物权人俘获的代理人收受物权人的寻租投入,其成本转嫁给社会其他群体,这些群体还要承担更多的给付。这种支付是在不对称性政治市场形成。绝对权力并不一定绝对腐败,而是掌握绝对权力的代理人因物权绝对自由的引诱而腐败。限制物权行使的物权社会化是从根源上预防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商品房交易中,解约方总是力图为自己寻找正当的免责事由。从我国当前的立法、司法实践、法理分析及国外规则来看,正当解约事由中的“一方原因”不等于“一方过错”,“告知义务”应有底线,“情势变更”不能滥用。这样才能平衡买卖双方的利益,避免商品房的炒作和投机。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党百年奋斗培育的鲜明品格。要深化党和国家监督体制改革,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力量整合、工作融合,强化对权力监督的全覆盖、有效性,确保权力不被滥用。“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国家之权乃是“神器”,是个神圣的东西。“公权力姓公,也必须为公。只要公权力存在,就必须有制约和监督。不关进笼子,公权力就会被滥用。”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滥用侦查权问题 ,学界提出了以对警察权力进行严格控制和立即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为代表的“控权”主张 ,而且似乎已渐渐成为共识。然而事实上 ,在当今中国 ,滥用侦查权力仅是局部的、技术层面的问题 ,可以通过内部不引起司法体制剧烈震动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在中国目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下 ,实现侦查目的的核心问题应是解决侦查主体战斗力弱的问题。如果不从国情出发 ,过快过激地对侦查主体“控权” ,对犯罪嫌疑人“扩权” ,那么 ,一方面可能使侦查主体的战斗力进一步弱化 ,从而影响侦查目的的实现 ,另一方面 ,可能使激进的主张因人、事、物等社会资源的严重不足而陷入虚置化  相似文献   

8.
“权力制衡”原则从根本上讲,是为了防止权利的滥用和无谓的利益冲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应当批判吸收西方国家分权理论中的科学成分,创造性地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权力制衡”政治体制,这对防止政治专制与腐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人肉搜索”行为在网络中的双重角色扮演体现了宪法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现实中话语权的缺失和对网络言论自由限制的缺位是导致“人肉搜索”被滥用的深层次原因。在相对保障模式下,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经验,认为规制“人肉搜索”滥用的关键在于完善合理限制网络言论自由的立法。  相似文献   

10.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但其在适用过程中面临着原则抽象化以及适用滥用化的双重困难。解决好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功能化和类型化两个方面的问题,才能既不使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流于空洞的形式化,又不至于由于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没有“边界”而使其在司法实践中过于泛滥。  相似文献   

11.
我国诽谤罪条款在实践中常被滥用,既不利于公民言论自由权的行使,又不利于名誉权的保护。我国诽谤罪条款的滥用主要原因有:法益理解含混不清,诽谤罪免责条款的缺失,自诉与公诉界限不清,侮辱罪与诽谤罪界限不清。为了防止诽谤罪条款的滥用,应当重新理解诽谤罪的保护法益,并修改诽谤罪的刑法条款。  相似文献   

12.
论注册商标的合理使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律对商标权的保护日益增强,但是这种保护的程度并非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因为任何权利都是有界限的,没有限制的权利就会被滥用,从而威胁公共利益。应确立商标合理使用制度,加强对商标滥用制裁,限制商标人的权利,维护他人正当合理使用“注册商标”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证明标准乃证明过程的结果,而印证证明乃达成证明标准的过程,可见“证明标准”不等于“印证证明”。从诉讼逻辑看,刑事公诉证明标准应低于刑事裁判的证明标准,这既有利于防止刑讯逼供和减少无罪羁押,又有利于维护检察权威和审判权威。新时期,伴随司法改革的推进,公诉权的滥用既缺乏动力机制,又容易被智能化的信息系统所捕获,而且还可能面临内部考核压力,乃至终身追责的风险,可见以往对公诉权滥用的担忧已不能成立。刑事公诉标准应当采“降低说”,即融合了主客观要素的“预期定罪高度可能性”的标准,这不仅与我国的诉讼结构相契合,而且更加符合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 遗嘱自由,指“民法上之‘人’得依自己的意思,自由处分其遗产,决定其死后归属”。它是民事活动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重要表现之一,其意义在于保护当事人自由处分其私有财产的权利。但“遗嘱之自由被滥用,竟有近亲反不得继承之现象”,“社会将不得不为其付出代价”,如沪州遗赠纠纷案,杭州百万遗赠案的出现,反映出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少数道德缺失、家庭观念淡薄的被继承人正利用我国《继承法》没有规定特留份而只规定了“必要的遗产份额”的漏洞,滥用其遗嘱自由,无视近亲之间的慈爱  相似文献   

15.
保障措施是实现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的一项WTO中的重要制度。但此项制度的实施又有着严格的条件 ,决不能滥用。美国在不符合WTO的基本原则的条件下启动“2 0 1条款”是对WTO规则的破坏。  相似文献   

16.
反垄断法在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经济宪法”之称。2006年6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草案)》正式由国务院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规制的垄断行为主要包括: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可能产生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本文就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这一行为的概念及种类、我国现有法律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规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结合《草案》对这一行为的相关规定,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反垄断规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社会学家赫希控制理论基础上,通过对三类新型毒品滥用群体家庭因素的分析认为:1.家庭因素对各类新型毒品滥用群体的影响的程度是不一致的;2.家庭因素各指标对同一滥用群体影响也是有很大差异的;3.在治理滥用新型毒品问题上,各类社会控制手段、控制方式、控制内容、控制理念等方面的确定都应依据新型毒品滥用群体的分类而确定.  相似文献   

18.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士有百行,以德为先”。重行、崇德,乃我中华民族之优良传统。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市场经济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对社会个体积极性的提高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它的消极影响:助长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滋长拜金主义、投机心理、滥用等价交换原则和不正当竞争手段等等。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及时采取补救和防患措施,那么,物质财  相似文献   

19.
在目前我国软硬件设施并未达到充分饱和的情况下 ,现有的 1 1 0承诺制度未能解决资源使用的效率问题 ,公民对政府 (公安机关 )提供的安全服务随意滥用 ,致使公安机关提供的 1 1 0报警服务不能高效率运转。利用公益物品理论、私益物品理论分析不难发现 ,公安机关原来提出的“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救、有求必应”的承诺未能从制度上保证公众不滥用 1 1 0报警服务。而设计合理的 1 1 0承诺制度 ,要考虑制度的供给、集体行动中个人的可信承诺和使用该服务的相互监督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刑事案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最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是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本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重点就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非食品原料等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中涉及到的滥用食品添加剂如何定罪处罚,食品生产中添加的不合格食品添加剂、掺进的药品、使用的新资源食品,被当作食品原料的已腐烂变质或者被污染的食品等物质能否认定为“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