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推拉理论能够解释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大约30年这一时间段内的人口流动现象,但对于最近几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新态势却不具有解释力。把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置于长期城镇化战略下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实际上是在流出地推力、流出地引力、流入地拉力、流入地斥力以及劳动者的个人能力这五类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而根据主导力量的差异,又可以把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城镇化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对应当前所处的阶段,未来城镇化工作应着力做好县域经济、扶持乡镇企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培养职业农民;加强基础教育投入,提高技能培训力度;落实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相似文献   

2.
转型经济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是一种经济流动,同时又是一种社会流动,它对改变我国行政主导型 二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对消除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制度障碍具有特殊作用。当前,应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作为城 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为突破口,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易斯农村劳动力流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易斯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二元经济背景、主要原因和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均衡等。该理论对我国现阶段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实现城乡统筹的发展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农村向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资源转化的主要渠道。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民工会更多,涉足范围会更广,流动会更快。农民进城,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地方经济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缩小了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伴随着大批农民工  相似文献   

5.
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是适合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目标模式,是缓解农村和城市劳动力双重过剩局面,加速城市化进程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而目前我国的劳动力流动模式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单向流动,这已经给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分析我国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缓慢的原因,就可以看出,要实现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建立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6.
吴小芳  刘纯阳 《学理论》2014,(26):63-65
改革开放以后,在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和经济结构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尤其是工农业生产都相对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外流更加普遍。而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外流,在给当地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消极影响。以永州市为例,提出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促进外流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 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问题。本文根据我国现阶段正面临着沉重的城市就业机会的压力和我国经济创造就业能力下降的实际, 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一是向农业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要就业; 二是培育农村集镇、发展乡镇企业来消化劳动力; 三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和跨国流动; 四是加强青少年教育来降低劳动力的供给; 五是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劳动力在产业、地域间的转换和流动日趋广泛而频繁,农村外出流动党员的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多。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中工作运行指令化、工作关系单向化、工作形式简单化的状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农村外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矛盾问题尤为突出。新形势下如何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外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保证这支队伍的先进性,已成为党的先进性建设中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然而,我国的"三农"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演变,出现新的发展局面,呈现新的时代特点。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阻碍了农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农村社会面临新的困难与挑战。基于对柏树镇的调查情况,进一步分析农村劳动力与产业发展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是同城乡劳动力资源得到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分不开的。但是中国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并未因经济的调整和持续增长及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变革而改变。据测算,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城乡创造的新就业机会累计达22亿个左右,但这仅仅吸纳了同期城乡新增加的那部分劳动年龄人口和过去30年在农村沉淀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中的一部分。从中国人口增长的惯性及其带来的劳动力的超常供给趋势来判断,劳动剩余经济的特征将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在我国的城乡并存。中国人口及劳动力的大头在农村…  相似文献   

11.
建国后我国农村人口回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 ,人口由乡村向城市大规模流动 ,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 ,是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主流。但是建国 5 0多年来 ,这种流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其间发生了四次大的人口回流 :195 5年的首次回流 ,6 0年代初我国城镇人口的负增长 ,“文革”十年中的人口回流 ,及 1989年— 1991年三年治理整顿时期的人口回流。四次人口回流的形式不同、成因不同 ,但影响都很严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本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而一切形式的人口回流都是不正常的。我们要以史为鉴 ,在奔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必须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渐进特质与现实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事关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大局。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境、制度创新的特征、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渐进式的转移是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4,(35)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根据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来调整有关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计划经济伴随着逐步深化的改革转向市场经济这一形势,促进了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经历了从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到允许并鼓励农民进城、控制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引导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有序流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基于此,提出一些有利于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建议:从本质上改变城乡二元体制;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呈现总量大、兼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省内转移增加的特点。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了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困境,需要加强制度政策建设来消除劳动力流动障碍,创造就业机会来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劳动力转移提供服务支持等。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回流一直是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理论上,诸多学者都对农村劳动力回流进行过富有价值的研究。本文基于2007年福建农村的调查问卷资料,运用多元有序Logit模型,从家庭生命周期这一全新的角度对农村劳动力回流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村劳动力回流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成熟的核心家庭劳动力回流的意愿最强,年轻夫妇家庭劳动力回流的意愿最弱;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既有共同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化的影响因素。基于此,在加强农村劳动力流动管理以及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时,一方面要针对家庭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劳动力回流的共同影响因素,采取具有普遍意义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也要针对家庭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劳动力流动的特点以及所受制约因素的不同,对症下药,全面考虑。  相似文献   

16.
根除发工潮周期性“痉挛”现象的对策选择李文学80年代末期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现了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这是生产商品化、农村工业化、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它的历史作用不可低估。但是,由于人们观念、经济体制、劳动管理制度、交通运输能力、城市基础设...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是生产力的重要的要素之一,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市场加以配置,必然使劳动力人口在企业间、行业间、部门间、产业间和地区间流动。然而,怎样才能使劳动力人口合理、有序地流动,使其得到最佳配置,以及劳动力人口流动的规律性问题,这是当前需要研究和重视的课题。本文仅就劳动力人口的空间流动问题谈点浅见。一、我国劳动力人口流动的历史回顾劳动力人口在空间的流动是必然的,然而在不同经济体制下,其流动的方式、规模是不一样的。在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人口流动不可能由市场配置,主要靠国家计划安排,集中…  相似文献   

18.
对刘易斯模型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人口流动问题上的解释力作出判断是一个有价值的命题。无论是其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中对劳动力供给的假设,还是其理想化状态下最终依靠劳动力转移来实现工业化的分析,在今天看来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单一理论已不足以解释我国人口流动现象的复杂性和原因的多元化。刘易斯模型当中所忽视的问题正是我们今天所要重视和警惕的问题,而刘易斯模型与我国现实之间所存在的冲突也暴露了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中国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是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不仅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机遇,同时也解决了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难题。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冲击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缓解了城乡之间和地区之...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批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游离出来转入二、三产业。一个新的群体─—农户非农产业群体在我国迅速壮大起来,预计本世纪未,其劳动力可达2.2亿,社会总产值将占全国的50%左右。他们已经成为我国与农民、市民并列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邓小平同志称赞是“异军突起”,江泽民同志称其为“世界上的独创”,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他们开始了对基层组织建设的探索。从目前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基层组织建设情况看,一是乡镇企业的基层组织比较健全,二是个体工商业和私营企业的基层组织正在健全,三是流入城市劳动力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