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经>是人类认识史上第一个哲学思想体系,其哲学思想体系由道论、德论、社会论和修养论构成."道"、"无"和"有"是道论的三个核心概念.德论包括道和德的关系、德的层次和德的内容三个主要问题.社会论主要有历史发展阶段论、善治论及无为而治理论.修养论可以概括为参悟人生、知足常足、清静稳重和为而不争四个大的方面.  相似文献   

2.
读懂《道德经》第一章,首先须吃准该章中的五个字,即道、常、无、有、玄,这五个字是给客观存在的"道"的五个命名。  相似文献   

3.
中文"道"字隐含有一个本源性含义——观看,在《老子》文本中"道"有"徼道"、"妙道"和"玄道"三种不同层次但又内在统一的含义。老庄的玄道就是一个构造世界万物的现象学视域意识。同时,借助于胡塞尔的本质直观,我们可以在"道"的世界中不停地发现、创造新的世界,一个超越了自然世界的真、善、美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4.
周德义 《求索》2007,(9):143-145
“道”、“无”、“有”是《老子》本体论研究的三个层面。“道”为天地万物的本体,宇宙万物的演变都是“道”不断运动变化的结果;“道”之有形无实的存在称之为“无”;“有”生于“无”。这与黑格尔为代表的以“绝对精神”为核心的西方哲学体系相比较,其论说要严谨与深刻得多。  相似文献   

5.
王三堂 《乡音》2013,(6):13-13
政协机关开展"提素质、上水平、创建一流机关"实践活动十分必要。志方主席指出"搞好实践活动的关键是提升机关干部队伍的素质,这是核心,也是主攻方向"。要提升机关干部的素质,创建一流机关,必须从学习抓起。学习,最根本的是要触动"三观"。任何学习都是自我学习,任何教育都是自我教育。学习是分层次的,学习的层次不一样,效果就会不一样,甚至大相径庭。学习起码有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捕捉信息;第二个层次是积累知识;第三个层次是增强能力;第四个层次是转变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第五个层次是触动"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品德修养。加强自我学习,最高  相似文献   

6.
来宾市兴宾区以"一迎双争"为主题,自觉践行"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以时间为节点,在全区组织系统建立"日、周、月、季、年"五个常态化工作机制,着力打造"标兵队伍"和"模范部门"。"每日问思"常态化,理清思路。按照"内修素质、外塑形象"的要求,在组织系统内部创新开展清晨"六问"静夜"六思"活动。清晨"六问":一问昨天的工作完成了吗?二问今天的任务是什么?三问今天的工作重点是什么?四问今天的工作如何安排?五问今天的工作如何高效运转?六问今天的工作如何避免出差错。静夜"六思":一思今天工作完成了吗?二思今天工作完成不了的原  相似文献   

7.
每遇重大理论和实践难题便重回"姓资姓社"的诘问,仍是不少人的习惯性思维.不是说不能问姓资姓社,我们要警惕的是隐藏其后的、曾经令我们付出惨痛历史代价的简单化和僵化的思维方式.要创新理论,必须首先改造我们的思维.  相似文献   

8.
微积分的发明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而且马克思在其数学手稿中也对微分进行了讨论,但微积分的意义在现代哲学上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概括和总结,从而本来应当是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而来,再到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中去的现代哲学,无法有效完成其指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使命。这也使得现代哲学界不能理解恩格斯在马克思支持下写作的《自然辩证法》。实际上,老子的"道"和"无",有时指的就是"微"。黑格尔非常接近把"微"引入哲学之中,但是他的偏见妨碍了他,使得他无法厘清"有"与"无"的关系。在"微"的哲学中,"飞矢不动"和"全白的墙面有一个污点"不再是无法理解的,思维的明确性和确定性也始终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而"有"、"无"和"微"的关系是:"微"生于"有","有"成于"微",而"无"是对"有"的彻底排除。  相似文献   

9.
列宁“灌输”理论之成效,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务必尊重对象之现实.当代大学生别于无产阶级之处,在于文化层次较高、有个性、功利、充满怀疑主义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应超越列宁的“灌输”理论,寻求开放性之思.提升教师理论素养是当务之急,为最根本.若实现此一方式,教师应多读书,多搞科研.  相似文献   

10.
肖建原 《思想战线》2011,37(2):64-67
《齐物论》篇,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从"齐‘物论’"到"‘齐物’论"的论证,体现了王夫之批判庄子境界思想性质,同时改造、吸收庄子提升和论证境界高度的理论思维成果,蕴涵着从"无无"到"有"的境界思想。通过王夫之对《齐物论》篇中几对范畴的具体分析,梳理从"齐‘物论’"到"‘齐物’论"所内涵的思想线索,揭示王夫之与庄子的思想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