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骏  李伟 《统一论坛》2012,(2):64-66
频繁的选举是台湾社会的一大特色。近年来,台湾一次接一次的的选举给人们提供了观察、了解、分析台湾社会政局发展演变、政治生态变化、政治力量消长的诸多看点和条件,也促使人们对台湾的选举制度和历史作出深入、准确的了解。 一、台湾选举的分类 i.“中央公职”选举 这一层级的选举分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中央”民意代表即“立法委员”和“国民大会代表”的选举。  相似文献   

2.
【案例】  2 0 0 3年 1月 1日下午 ,湖南省岳阳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选举该市市长 ,53岁的上届市长罗某作为惟一的市长候选人参加市长选举 ,因得票未过半数未能当选。事隔一日 ,第五次全体会议再次选举市长 ,罗某仍被推荐为惟一候选人参选 ,在 41 5人有效选举投票中 ,终以 3 3 5人赞成而当选市长。人们把这一事件称为岳阳的“二次选举”。有人把岳阳的“二次选举”推为 2 0 0 3年中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新闻事件 ,方方面面对此事件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其实 ,新闻记者的职业敏感性、专家学者剖析是非的理论深度 ,以及人大代…  相似文献   

3.
村民选举中制约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委员会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前提和基础。10年来,广大农民对如何行使选举的民主权利又有了许多了不起的创造:如吉林省梨树县的“海选”方式;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说”;设立“秘密划票间”;以及“函投”选举等,...  相似文献   

4.
彭江 《人大研究》2006,(7):40-42
有人说,比较法学犹如旅行一般,旅行让旅行者脱离其原有的日常生活,去体验以前没有体验的,去了解以前所不了解的[1]。本文通过比较和分析世界两大主要选举制度,兼以英国现行的选举制度为重点,对此两种选举制度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鉴别其长处和短处,以达到“体验”和“了解”的目的,相信对我国选举制度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一、世界主要的两种选举模式世界最主要的选举模式(本文主要指议会议员的选举)有两种[2]:一种是“简单多数票当选”(first-past-the-post),这种选举制度一般把全国划分为若干选区,每个选区从候选人中选出一名议员,一个…  相似文献   

5.
试论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制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代表选举理论与本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创造出来的新型民主政治制度 ,对于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并依法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力 ,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意义极为重大。但它现有的基本框架在某些方面仍然体现着同过去高度集权的传统政治体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用的浓厚色彩 ,与目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出现的巨大进步不相适应 ,逐渐显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需要引起充分注意。比如 ,民主和平等的选举原则有待于深入贯彻 ;选民对代表不便进行有效监…  相似文献   

6.
兰海 《人大研究》2004,(12):25-25
据说美国商人霍布森贩马时 ,把马匹放出来任顾客挑选 ,但又附加一个条件 ,只允许选择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 ,实际上就是不得挑选。从此 ,这种可以选择而实质上又别无选择的做法就被称之为“霍布森选择”。由“霍布森选择” ,笔者想到了目前的人大代表选举。当下 ,衡量选举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看当选的人大代表是否符合一定的身份界别比例。比如 :党员代表要有多少 ,非党员代表要有多少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妇女、少数民族代表等等各占多少比例。当然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优化代表结构 ,但是也使选举不知不觉中滑入“霍布森选择”的…  相似文献   

7.
钟台升 《台声》2005,(12):30-31
将于12月初举行的台湾县市长选举,是继去年底“立委”选举以后又一次重要选举,它将反映一年来岛内蓝绿阵营政治版图的变化,对未来岛内政治生态的走向都将具有重要的指标性意义,因此备受关注—蓝绿对决各就各位即将举行的台湾县市长选举,也称“三合一”选举,是指将原来分别进行的县市长选举、县市议员选举和乡里长选举合并为一次举行。选举登记已经正式截止。根据台湾“中选会”统计,岛内23个县市中共有77人登记参选县市长,其中,国民党在20个县市中有提名,民进党在19个县市中推出候选人,亲民党提名4人,新党1人,“台联党”2人,无党籍及未经政…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选举制度原则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选举制度是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产物 ,其选举的基本原则是在长期选举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这些原则反映了中国选举制度的内容和特点。从 195 3年颁布第一部《选举法》至今 ,选举的基本原则在不同时期都有具体内涵 ,并逐步发展完善。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原则主要有 :(1)普遍选举权原则 ;(2 )平等选举权原则 ;(3)等额、差额相结合原则 ;(4)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原则 ;(5 )秘密投票原则。(一 )普遍选举权原则普遍选举权原则是选举制度最根本的原则。这一原则源于 18世纪美国激进主义平等派 ,他们提出了“无选举权则不纳税…  相似文献   

9.
香港2016年立法会选举政改咨询方案中提到了诸多涉及选举方式的问题。实际上从20世纪80年代港英政府将代议政治引入立法局选举开始,香港立法会至今已历经九次选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政治实践。历届选举中曾采用按选择次序合计选票制、多轮淘汰制、按选择次序淘汰制、双议席双票制与联票制、单议席单票制、可转移单票制、得票最多者当选制和比例代表名单制等多种选举方式。今天,选举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是大势所趋,所以在选举制度的改革中,需要着重考虑解决既使选举结果体现民意,又保证立法会中存在适量的反对派以进行监督制衡,从而使香港政治得以良性运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选举作为一种政治实践,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与核心内容。实现民主的选举,确保选举的民主价值,有赖于法治的规制,有赖于与法治的互动与均衡。在选举制度的发展谱系当中,存在动员型选举、法制型选举与法治型选举等形态,其中,法治型选举是理想形态的选举。所谓法治型选举,就是用法律制度来规范选举程序,强调严密的选举程序和科学的选举技术,尽量排除人治因素的影响而确保选举之民主价值的选举模式。迈向法治型选举,有其现实逻辑及推动力量,是我国选举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选举制度是选举国家各级代表机关的代表(议员)和其他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它是一个国家宪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选举制度的原则、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组织、选举程序、选举诉讼等。“宪政是运用宪法合理分配和制约国家权力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在理想的状态下,宪政表现为以制定宪法为起点、建立民主政治为内容、厉行法治为原则、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1]  相似文献   

12.
去年以来,全国都在统一开展村委会换届选举。村民是村委会选举的主体,一习惯地称为“村民选举”。为避免村民和选举机构对有些选举知识难究其释,对个别选举环节和重点内容难以把握,对复杂选情和选举秩序难以应对和维持,下面介绍有关选举的正道与误区,虽是管见所及,却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 ,在深圳市区级人大换届选举中爆出了新闻 ,不少人自告奋勇要参选人大代表 ,并展开了相当规模的竞选 ,有的代表靠选票中的另选他人直接当选。这里的选举吸引了全国的目光 ,选举变得非常有意义。这里的选举为什么出现了如此生动的局面 ,这里的选举为什么对选民变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呢 ?首先 ,选举把过去人们被动参加选举变成选民的自觉行动。当地领导机关和主持人大代表选举的有关方面 ,对选举采取非常民主开放的态度 ,发扬民主 ,依法办事 ,尊重选民的权利 ,积极支持选民以各种方式参与选举并允许竞争。其次 ,选举没有条条框框 ,虽有…  相似文献   

14.
张勇 《半月谈》2004,(7):29-31
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于3月20日完成了投票和开票。当日投票结果公布后,连战、宋楚瑜的国亲联盟立即提出“选举无效之诉”。3月26日,台湾地区选  相似文献   

15.
翟国强  周婧 《人大研究》2002,(11):24-26
虽然民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 ,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作用 ,然而选举制度作为一种“最佳方式”是实现民主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6.
2022年台湾地区基层公职人员“九合一”选举,不仅展现各方政治势力基层经营绩效,也会影响未来4年台湾地区基层政治势力的消长变迁,对于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与民意代表的“二合一”选举也将产生一定影响,故不少媒体称之为对于民进党的“信任投票”,或是2024年“二合一”选举的“前哨战”。“九合一”选举结果对台湾政局影响不小,不仅直接牵动民进党与以国民党为主的在野势力力量消长,而且影响各党内部各方力量的分化组合。民进党“九合一”选举落败,不利于其争取2024年“二合一”胜选。但是,两次选举虽有一定关联,却无法就此预估“二合一”选举结果,原因在于影响“九合一”选举与“二合一”选举的因素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选举作为一种政治实践,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1953年颁布了第一部选举法并且于当年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民主选举,自此以后的60年,中国的民主选举制度几经改革完善,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其成就举世瞩目。当然,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选举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07年7月20—21日,由复旦大学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中心、选举与人大制度研究中心和“中国共产党执政体系”国家重大攻关课题组联合举办的“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路径:选举与协商”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结合选举制度、代议制度、政党制度和政治发展的一般原理,主要就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制度建构、实现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技术路线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李建新 《人大研究》2008,(10):35-36
如果我们面对这么一个问题:“选举就是投票,投票就是选举吗”?我想,很多人都会做出肯定的回答,甚至有人会说这样的问题还用问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认为,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选举须得投票,而投票却并非就是选举”。更准确的答案应该是,在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的条件下,基本上可以说“选举就是投票,投票就是选举”;在直接民主的条件下,则应该是“选举须得投票,而投票却并非就是选举”。  相似文献   

20.
对乡村选举中农民分派或有组织性参与选举的现象,学者们使用了“派系”或“派性”概念来加以研究。派系往往是作为一种选举动员方式出现的,但它又明显不同于宗族、政党派别、利益群体等组织形式,它有自己的特性。乡村选举并不是派系产生的主要原因,农村社会结构的性质、社会组织的变迁以及经济的发展才是派系产生的深刻根源。派系在其形成和运作过程中,对乡村选举和选举后的乡村治理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复杂的,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可能带来负面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