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与和平过渡问题是中苏论战中两党争论的重要理论问题.苏共提出"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有其积极的一面,顺应了历史潮流,但没有说明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原则,并把自己的外交政策强加于其他国家,犯了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和霸权主义的错误.中共在批驳苏共把和平共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共产党对外政策的总路线的同时,实际上否认不同社会制度之间实行和平共处的可能性,是不正确的.关于和平过渡问题,苏共把"和平过渡"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惟一选择和普遍规律,未免失之片面,而且"和平过渡"还只是一种预测,缺乏有力的实例.中共强调暴力革命的绝对性也犯了片面性的错误.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的途径,可以是暴力革命的方式,也可以是和平的方式,道路是多种多样的,归根结底要由各国人民自己去探索,不应以某国的历史经验为模式,也不应由别国别党来设计.  相似文献   

2.
对外战略文化是指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为增进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而选择的相对稳定的战略思维、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取向.建国以来,中国对外战略文化大体上经历了"革命的国际主义"、"和平共处中的反对霸权主义"、"超越意识形态的现实主义"以及"和平发展"几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基于中国战略文化传统的"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反对霸权主义"等一直是中国对外战略文化的基本立足点.进入新世纪,中国对外战略文化更加突显其根植于自身文化传统的核心思维和价值取向--"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共同繁荣"、"和平发展".从"和平共处"到"和平发展"是中国对外战略文化的演变趋势,它更适合于中国树立新形象、担负起世界大国的责任、实现构建和谐世界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孙继峰 《前沿》2011,(23):19-21
在中国古代,由于南北文化的巨大差异,使人们常处于无序的战争状态。长城是防御侵略行为的坚固屏障,中原各民族大规模修筑长城活动,充分体现了制止战争,实现有序交往与和睦相处的和平精神。  相似文献   

4.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丰富的思想基础和现实依据.从列宁的"和平共处"到新中国领导人始终倡导的和平外交思想,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外交原则,也为我国在21世纪确立和平发展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全球化的大背景将中国和世界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和平共处、友好合作下的全球利益的共同维护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而中国地缘经济条件下的民族特性和发展模式的成功所带来的国力的提升,则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增加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正>长城是一种和平的象征。道理很简单,如果他想打仗,就不会修长城。另外,我们的长城修得这样坚固、这样好,说明修长城的人想长期获得一种稳定和平的环境。实际上,长城除了用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相互防御,也一直是调节农耕和游牧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手段。游牧地区经济类型非常单一,很多物资依赖于长城内中原地区的输入。过去在长城沿线发生的贸易,历史上称"茶马互市"。马是草原地区  相似文献   

6.
"和平共处"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和谐世界"是"和平共处"思想的新发展。这一思想最初作为一种策略,来自于列宁《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报告》,并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从被动的策略到积极的策略,从积极的策略到策略与战略相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三个离不开"思想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历史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团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三个离不开"思想的光辉照耀下,新疆自治区呈现出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紧紧围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明的和平文化可以界定为东方和平主义。在对和平的追求中,东方和平主义蕴含着四种精神:世界主义精神,以神圣秩序为基础的调和主义精神,以"慎独"追求"至诚"的精神和人类"大同"的乌托邦精神。长城作为东方和平主义的历史纪念碑,表达了中国人的世界理想和秩序理念,凝聚了中国和平文化的历史意识和永恒价值。东方和平主义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为人类的和平发展、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了历史与文化思考的基础和动力。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已经评选出七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而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名镇的研究一直处于不受关注的状态.文章在对民族8省区历史文化名镇进行分类整理的基础上,选取了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云南省孟连县娜允镇、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作为研究对象,从新古典"结构-功能论"的研究视角出发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认为历史文化名镇在"传统-现代"的转型中可以能动地产生新的功能与结构,促进产业融合与文旅融合的发展,并作用于古镇的发展之中.同时,在古镇的发展中要认清文化遗产在"传统-现代"转型中出现的多种关系,兼顾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此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创新性保护才是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名镇"传统-现代"转型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10.
<史记>"四裔传"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一部简略的秦汉边疆民族史,是研究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发展最基本的文献.司马迁以黄河流域为地理基点,以华夏文化为中心.逐一对汉朝边疆的民族按方位进行了叙述,全景式的再现了当时中国边疆民族的发展概况、生产力水平、民族关系、民族融合情况,对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王文兵 《思想战线》2011,37(2):94-100
现代化运动在创造其辉煌的现代性成果的历史进程中,不仅造成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种族与种族、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剧烈冲突,而且造成了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严重冲突,导致了日益广泛深重的社会危机、文明危机和生态危机。现代化运动的内在矛盾和双重性质及其特定历史形式所导致的现代性危机和世界性冲突,迫使各民族文化走上自觉自新之路,从民族文化自觉提升到人类文化自觉,通过"叩其两端而问"的平衡智慧,寻找人类和平共处、共存共荣的基本逻辑。人类文化自觉就是关于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命运思考,要求我们超越乐观与悲观的极端情绪而正视现代性问题及其全球化后果的严峻挑战,冷静反思历史,积极筹划人类文化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的思想渊源及其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绍武 《前沿》2010,(22):21-23
对和平发展问题的研究,不仅要从战略角度进行分析,也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进行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和平发展思想,继承了毛泽东的和平共处思想,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和合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是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总原则、内在动力、保障条件以及发展目标的认识,是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以及和谐发展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13.
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标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我们要留住长城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更好地发挥长城文化带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中国人民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核心利益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大统一、大团圆的强烈意愿,将解决国家统一范围的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列入到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国策的指导下,顺利地实现了两岸关系的突破与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新变化、新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当代中国的和平崛起的标志性重大历史事件,是新时期宏伟历史画卷中最绚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与东南亚国家接壤的西南地区共分布着30多个跨界民族.这些跨界民族与其它族群形成了良好的族际关系.文章从历史与理论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西南地区跨界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发现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变迁,西南地区跨界民族经历了"适应-认同一融合"的转型,形成了和而不同的社会认同,并最终实现了和平跨居的理想局面,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飞逝的2010年,对统一战线来讲是一个值得浓墨重彩的一年.这一年,统一战线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新观念、打造亮点,突出重点、破解难题,在全国实施"十大行动". 一年来,"十大行动"捷报频传,亮点纷呈.长城内外,弹奏出一部部气势磅礴的"大团结、大联合"的雄浑乐章;大江南北,谱写出一曲曲波澜壮阔的"大发展、大和谐"的壮美诗篇.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共十六大召开以来,以和外交理论体系和全方位外交实践为基本内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道路逐渐成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坚持国家间外交的普遍原理,又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中国大国风度、古国风貌、发展中国家特色和社会主义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以和平共处为基础,以和平发展为道路,以和谐世界为追求,展现的是互利外交、和平外交、和谐外交,走出了一条温和而富于生命力的外交路线,实现了与历史上和现实中世界其他大国外交的本质区分。  相似文献   

18.
总结历史,立足现实,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和平解放西藏.立足民族平等,消除民族隔阂,加强藏、汉民族团结,强调民族工作要"慢",不能急躁,采取灵活、"慎重、稳进"的方针开展工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主张.坚定不移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藏族人民在政治上实现当家作主.帮助西藏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尊重藏民族的生活习惯,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对达赖喇嘛的基本立场和态度是,停止独立活动,欢迎他回来.  相似文献   

19.
在云南民族史研究中,民族关系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是因为,云南民族成分多,除汉族外,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占全国少数民族总数的百分之四十,还有尚未确定族别的苦聪人、克木人等;云南各民族同样“都是有历史的民族”,他们长期处于祖国西南边陲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直至近代,各民族仍分别处于前资本主义各个社会发展阶段;垮境而居民族多,因而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不论在历史上或现实生活里,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这些内外历史的、现实的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构建"两个和谐"的实践与时俱进地实行了三大战略"以革命战争为主导构建和谐战略"、"以斗争与建设并重为主导构建和谐战略"和"以和平发展合作为主导构建和谐战略".这些战略在具体实践中完成了中国社会转型、社会重建的任务,有效推进了社会和谐化进程,也为构建和谐世界做出了积极贡献,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这些经验所具有的深刻性和借鉴性、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是不能磨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