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雨 《传承》2009,(7):58-59
林语堂原籍漳州市天宝五里沙村,1895年出生于平和县坂仔乡一个基督教家庭。他十岁时离开幽静的山村,先后到厦门、上海等地求学。1919年,赴美留学并获得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硕士学位,接着到德国攻读,成为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林语堂1923年回国,1936年又远渡重洋去美国,从此成为海外游子。林语堂深受民族文化传统熏陶,无论走到哪里,都"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在向西方世界介绍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时,不时地宣扬古色古香的闽南文化,为故乡漳州走向世界作出了一份贡献。  相似文献   

2.
被出卖锒铛入狱遭拷打宁死不屈1933年3月,党决定派陈赓去江西中央苏区工作。离开上海的前一天,3月24日,他到贵州路"北京大戏院"看电影,不巧和一名叫"阿连"的叛徒坐在一起。这个叛徒本名叫陈连生,原是上海先施公司学徒,后在武汉我军委特务工作处工作,1928年4月转到上海,在我党中央特科工作。他就是在那里认识陈赓的。阿连看到陈赓,装作平常的样子跟他谈话。陈赓立即从电影院出来,叛徒跟在他的背后紧紧缠住不放,就在离电影院不远的那座"偷鸡桥"前面,陈赓被那个阿连拖住了,于是,两个人在马路上厮打起来。陈赓狠狠一拳把阿连打倒。阿连躺在地下从口袋里摸出哨子"嘟嘟"地吹个不停,四周的巡捕闻声而来,围住陈赓,当场将他逮捕。  相似文献   

3.
家庭问题社区干预民间组织大有作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天津"家庭问题社区干预实验项目"协办的"民间组织与家庭问题社区干预"专家研讨会,2002年3月2日在天津市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共有30余人,分别来自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地.  相似文献   

4.
6月下旬,一个庞大的以色列商 务代表团先后飞抵北京、上海、哈尔 滨,其超过200人的规模创下了以色 列建国以来出访代表团的人数纪录。 率团的高官是以色列国第一副总理兼 工贸、劳动及通信部长埃胡德·奥尔 默特。 这位领队对此行的目的直言不 讳:"我这趟到中国,就是来做生意 的。"据他透露,以色列已将中国定 为2004年海外市场拓展的首要目标, 并制定了一项扩大对华贸易的4年行 动计划,目标是将对华出口额从2003 年的6亿美元增加到20亿美元。以方 代表团此行不仅与中方签署了多项贸 易和投资协议,还对参与2008年北京 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项目竞 标表现出浓厚兴趣。 不过,除了在北京的活动纯属商 务性质外,奥尔默特到上海和哈尔滨 两地其实还有他的"个人目的"。  相似文献   

5.
罗屿 《小康》2012,(12):76-77
正"2012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显示,这是三年来人们对"房价"关注度的首次下降,在"限购时代"开启的第三年,租房族与购房族的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着快乐与无奈越临近年末,林凯的心情也就越轻松。对这个10年前贷款买房的"房奴而言,他的生活并没有像"房奴"这个词语所定义的:影响生活质量。在他看来10年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典型城市的房价涨幅,已远远超过工资上涨。  相似文献   

6.
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代表会议的决定,党中央设在上海……”。一九二二年十月,由于“上海的迫害更加剧烈”,中央乃由上海迁往北京。一九二三年“二·七”大罢工失败后,北京压迫加剧,中央由北京迁回上海。不久,为了召开党的三次大会,中央由上海迁往广州。三大后,中央于一九二三年九月上旬由广州迁回上海。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初到北京时期,其对都市生活"生之苦闷"与"爱之苦闷"的表现,既是生之记录,也是对都市的怨恨之爱;其批判市民的自私势利和空虚庸俗,既是都市世相的写实、"自卑"的超越,也是其将北京视为文明与自由场域想象破灭后的反应。而在上海时期,他对都市叙事内容大大丰富,但其批判主要集中在欲望的泛滥与文明的异化上。之所以如此,是其在创作上对上海情色暧昧语境的"适应性"反应的结果,也是其创作受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审美思潮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之交,林语堂先生在海外出版了他的力作《京华烟云》;半个世纪后,八、九十年代之交,其女林太乙女士在台湾推出《林语堂传》(以下简称《林传》)。自然,两部作品内容和形式全然不同,但以人物为经,以时代为纬,生动细腻的家庭生活描写,又有近似之处。《林传》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于l989年11月出版。随着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展,《林传》已越过海峡传入大陆。笔者所见是199O年5月第六次印行本,可见此书颇为畅销。林语堂已去世十余年,仍无一部详细的传记问世,如今有了这部3O万字的传记,无疑有益于对林语堂的研究,广大读者也可以从中了解一位著名作家和学者的一生。笔者愿将读后印象如实记下,与两岸研究林语堂的学者共同商讨。  相似文献   

9.
《传承》2006,(4):12-12
1923年夏,在北京的罗章龙接到一封署名“钟英”的信,要他6月去广州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罗章龙从天津乘海轮到达上海,再乘船前往广州.到了广州,罗章龙与“管东渠”先生接头,由“管东渠”安排食宿.  相似文献   

10.
秋叶 《北京观察》2005,(11):48-51
"鼓楼转儿"当书记 崔永年生于1942年,北京人.从东城区的方砖厂胡同,到酒醋局胡同、再到郎家胡同,几次搬家,也没离开过鼓楼.中学的六年就读于北京一中,老师称他"鼓楼转儿". 1966年,"鼓楼转儿"崔永年从北京化工学院(现北京化工大学)毕业,身为中共党员的他,带头服从学校分配,只身去了沈阳市塑料厂.  相似文献   

11.
最近笔者去上海华东医院看望了正在病中的邹韬奋夫人沈粹缜女士.生在刺绣艺术之家沈粹缜女士于一九○○年出生在江苏吴县.她的父亲少年时即到古董店当学徒,逐渐成了鉴别古董真伪的行家.沈粹缜在苏州读了四年私塾,十岁那年随大姑母沈鹤一到北京读了三年小学,未毕业又到清王朝办的农工商部绣工科学习刺绣两年,在江苏南通女红传习所毕业后留所担任了助教.一九二一年,苏州女子职业中学校长杨卫玉(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始人之一)特来南通聘  相似文献   

12.
萧然 《台声》2006,(5):70-72
大陆重拍台湾十多年前拍过的《京华烟云》,在台湾与大陆都受欢迎,两岸人民重新发现林语堂的魅力。林语堂融合中西文化的智慧,让年轻一代惊艳。他的幽默及生活的艺术,与今天两岸民间社会所追寻的不谋而合。今年3月26日,是世界文坛传奇华人作家林语堂逝世30周年。而改编林语堂作品的电视剧及林语堂的书,都大受欢迎。此刻,“林语堂”成了两岸民间社会的关键辞。在台湾的奇摩雅虎网站输入“林语堂”三个字,出现150多万笔记录,而在大陆的百度网站,则出现60万笔记录。两岸新一代蓦然回首,发现这位上个世纪的“幽默大师”主张的《生活的艺术》,竟然…  相似文献   

13.
多年前,看到有关林语堂的演讲故事,当时自己好像没什么感觉。话说上个世纪60年代在台北一所学校的毕业典礼上,在林语堂演讲之前,有好多人都已经作了较长时间的演讲。轮到他上台时,已经快到吃午餐的时间了。于是,他站起来当机立断地说了一句影响深远的名言。他说:“绅士的演讲,应该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说完就结束了发言,还在愣神的听众领悟过来后便爆发出了会心的哄堂大笑。  相似文献   

14.
"侯仁之"三字,对北京人并不陌生,因为他是被人们誉为"北京通"的.正是侯仁之先生揭示了北京城的起源、城址的变迁及其演进的规律,阐述了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水源问题,提出了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三个里程碑的论说……  相似文献   

15.
丁弘 《现代领导》2009,(6):40-40
20世纪30年代初.陈独秀在上海被捕。一时间,“陈案”震动全国,一些极右分子呼吁国民党中央“立即处决”。陈独秀被押赴南京,如同押赴刑场,可是,他在沪宁车上,还呼呼酣睡,一时传为佳话。一些有识之士感念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或钦敬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或尊重他的人格.纷纷进行营救,这是完全抛开党派之见的了。如蔡元培、柳亚子、翁文灏、林语堂、胡适、蒋梦麟、杨杏佛……以不同的形式争取公开审理.反对暗箱操作.军法从事。宋庆龄还专程从上海到南京,对蒋介石施加压力。  相似文献   

16.
《黄埔》2020,(4)
正叶剑英,党和国家的第一代领导人,中国新的历史时期功不可没的开创者。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叶帅与香港、澳门有着很多的交往和联系。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年也是叶帅诞辰(1897年4月28日)100周年纪念。香港出洋又回还中学毕业后,因家中贫困,叶剑英到省城、北京或上海去读书的愿望难以实现,便决定去南洋谋生。1916年,叶剑英的父亲找到一位"水客",带着他乘  相似文献   

17.
上海徐家汇大千美食林的老板黄海伯在激烈的餐饮大战中出手了"大千美食林".之后,一直音讯杳无.在台商圈中,有的说他破产了,不愿见熟人;有的说他负债太多,到外地去"避风头"了……那么,这3年黄海伯到底在干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微观     
《小康》2013,(9):16
@凤凰姜声扬:"各位团友,去完上海看过布达拉宫后,接下来我们来到首都北京,感受巴比伦空中花园重现。"事件:近期,一组"楼顶违建别墅"的照片在网上热传,"房主"张必清耗时6年在北京人济山庄小区一幢26层住宅楼的天台,建了一座空中别墅,而他最著名的头衔为"梅花磁针灸综合疗法创始人""、国宝级中医药大师"。  相似文献   

19.
钟新 《台声》2004,(4):50-50
在台湾生活了四十年后来到上海的张永河,现在是一家中国五百强房产企业的资产经营高级顾问。用他的话说,从下飞机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和上海一同呼吸。他说,自己是上海的一个细胞。 由来已久上海情结 张永河是个地道的台湾人。他说,自己的祖先四百年前就到那里生活了。与其说上海让他一见钟情,不如说他的上海情结由来已久。他说,上海令他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 小时候张永河曾被课本中上海滩十里洋场的繁华深深吸引。之后,他又接触到戏剧中对上海的描写、 质量精良的上海货以及他大学毕业 后的第一个上海老板,…  相似文献   

20.
<正>田汉九岁丧父,母亲易克勤靠缝洗衣服、采茶、典当衣物将三个儿子抚养成人。田汉身为长子,聪明懂事,从小最得母亲疼爱和器重,他对母亲的孝顺在文艺界更是出了名的。1922年,从日本留学归来刚在上海落脚,24岁的田汉就给母亲寄钱,把她从湖南老家接来上海同住。此后易克勤大部分时间跟着儿子四海为家。奔走一生终于"安家"田汉一生颠沛流离,二三十年代大部分时间在上海租房子住,搬家不下五次;1935年他在上海被捕,解送至南京,母亲和家人也迁至南京,迎接他出狱;抗战爆发后,他与家人分分合合,在武汉、长沙、桂林、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