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江 《当代世界》2024,(4):78-79
<正>2024年3月18—20日,美国主导的所谓第三届“民主峰会”,在韩国首尔粉墨登场。“民主峰会”延续一贯的政治操弄风格,充斥着自我标榜和空洞口号,再一次暴露了美国借民主之名、行霸权之实的险恶用心。极力渲染“民主对抗威权”虚假叙事美国政府采用“民主”“威权”二分法,频频给坚持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国家贴上“威权”标签。这种政治操作自然带有欺骗性、攻击性和对抗性,不仅是冷战思维的暴露,更是霸权主义的映射。  相似文献   

2.
《南风窗》1997,(7)
1995年6月,美国《财富》杂志曾以“香港之死”作为封面标题,耸人听闻地断言香港在“九七”之后会“玩完”。在内文,亚洲编辑路易斯·克拉尔用了长达9页的篇幅,郑重其事地给香港绘制了一幅可怖的图景。一时舆论大哗。  相似文献   

3.
飞机奇缘     
陈水扁的“外交苦旅”已经结束。在大陆方面的抗议下,其借过境美国之机演出“过境外交”的幻想也已破灭。陈水扁在洛杉矾过境的十几个小时,正值美国民主党大会召开前夕。所以克林顿的专机也停在洛杉矾机场。这一停,总算给了陈水扁一次“精神自慰”的机会。美国华文《世界日报》孟玄先生的评论,对此作了分析和嘲讽。本刊特转载以飨读者,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4.
蔡鸿 《国际政治研究》2023,(2):60-84+6-7
“美国梦”是一个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词语,其来源可以追溯到北美殖民地时期。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美国梦”在产生初期常常被视为“个人之梦”“移民之梦”,但随着国家政治概念的强化而变成“美国之梦”“民族之梦”,成为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推动力,对美国的发展和强大起到了特殊的催进作用。“美国梦”包括希望、信心、机遇、平等、成功、美好、繁荣、努力、决心和主观能动性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共同构筑了“美国梦”的核心涵义。然而,随着美国的政治极化、社会矛盾、通货膨胀、阶层固化等一系列长期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剧,“美国梦”对内已经沦为以阶层上升、经济成功、生活幸福为特征的中产阶级式的个人发展愿景,对外则成为美国在全球各地输出美国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为了构建其主宰下的“世界新秩序”,确保21世纪继续成为“美国世纪”,美国大肆推行霸权主义,特别是“9·11”之后,美国非但没有如沃勒斯坦所称的“山鹰折翅”,加速了衰落进程,反而借反恐之名,推行霸权主义色彩更加浓厚的对外政策,给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带来了极大危害。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不禁要问,造就美国霸权的根源在哪里?基础是什么?是单一因素的影响,还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美国科研背后的“政府之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二战以来,美国科技水平稳执世界之牛耳。信奉自由主义的美国, 言必称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而在科技发展的背后,美国靠的是看不见的“市场之手”,还是有一只粗大的“政府之手”在舞动?导致美国巨大科技优势的发展模式是什么呢? 战略:政府领军,抢占高地作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美国没有定期制订统领全国科技发展的“长期计划”,但并不等于说美国政府没有  相似文献   

7.
拜登政府执政一年多来,提出并践行“美国回来”的国际战略。“美国回来”是对特朗普“美国优先”战略的调整,旨在重返国际社会,巩固美国的领导地位。然而,“美国回来”的国际战略调整受到了美国国内态势和国际格局变化的制约。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回来”相比“美国优先”战略虽有所变化,但其维护美国霸权的核心目标不变,遏制中国的图谋不变,美国利益至上的实质不变。不仅要看到拜登政府“美国回来”的国际战略之“变”,更要看到其“不变”。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战略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新变量相互交织,诸如俄乌冲突、全球性通货膨胀等“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叠加出现。美国拜登政府不断调整外交战略,重点在新兴技术等领域不断加大对华遏压力度;通过“桥接”跨大西洋联盟和远东的“轴辐式”同盟,同时加强同中、俄的战略竞争。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给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国家造成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妙趣     
《南风窗》1998,(6)
谁说的? 女教师在教室里提问:“‘要么给我自由,要么让我死。’ 这句话最早出自谁之口?知道的请举手。” 过了好大一会儿,才有个学生用不熟练的英语回答:“1775年,巴特利克·亨利说的。” “完全正确。同学们,刚才回答问题的是位日本学生,可生在美国的同学却回答不出,多可怜啊!”  相似文献   

10.
美国与台独:历史的评说邵建东*台独,“台湾独立运动”之简称,是特指以否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以争取所谓“独立建国”为目标的一切政治主张和活动。自其产生至今已有整整五十年历史了,已经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统一主旋律中一股不和谐的刺耳杂音,并给台...  相似文献   

11.
2005年“卡特琳娜”和“丽塔”飓风袭击美国,引发了美国社会的一场空前的灾害, 同时也在美国知识界引发了一场有关美国社会黑暗面的强大讨论浪潮。飓风灾害给许多美国人带来深重的痛苦,而布什政府在预防、应急和救援上的极度失败也令美国公众震惊。公众  相似文献   

12.
美国人的脑子并不简单 9·11事件以后,我们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脑子里缺根弦的美国人》,说美国人脑子里缺少我们的“阶级斗争一根弦”,结果给恐怖分子钻了空子。现在,几个月过去了,我们发现,这美国人的脑子并不简单,他们有另外一根弦,就是提高警惕,防止政府限制和侵犯民众个人自由的弦。 9·11事件当天下午,纽约世贸中心和首都华盛顿的五角大楼还在熊熊大火之  相似文献   

13.
前些时候国内电视台接连播出了“卡特里娜”和“丽塔”飓风给美国南部造成损害的场景,没想到类似的镜头突然出现在中国东南沿海城市福州。今年第19号台风“龙王”在国庆期间给福建沿海带来强降水,福州市1小时最大降雨量达118毫米,频率为超百年一遇,创福州市短历时降雨之最。特大暴雨引发的洪水短时间内汇入城区,市区内河水位急速上涨,导致市区内涝积水。福建省委省政府在10月5日发布的“情况通报”中这样描述:3日凌晨1时30分,福州的内河水位上涨至最高值,致使市区约8平方公里面积受淹,最深1.9米。由于内涝高水位持续时间长达20  相似文献   

14.
“扒粪”运动揭出社会的种种黑暗的确令人触目惊心,但它的目的和后果却不是也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推翻美国制度、美国社会,而是相反,促其自我调节、改革,使之躲过一“劫”,从而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5.
美国最近不美。接踵而来的“旅游车祸”使人们对“美国游”产生莫名的恐惧。“猫腻”和监管混乱是显而易见的,恶性竞争、无证上岗、疲劳驾驶、低档标准、欺哄游客……给人的印象是,惨剧发生了,问题暴露了。  相似文献   

16.
今年5-6月,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借“过境”美国之机,在美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对中美关系与两岸关系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台湾当局将这种手法称为“过境外交”,即以“过境”之名行“外交”之实。本文即针对此问题,通过回溯“过境外交”的来胧去脉,特别是以2001年陈水扁“过境”为个案,进行详细分析。归纳其特点与性质,以对台湾当局“过境外交”作出整体评价。  相似文献   

17.
大国的踌躇——反思中国外资政策争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世宏 《南风窗》2007,(1):14-16
或许,现在是重新审视我们与自身之外的界线,重新给安全感定调的关头?大国的痛苦往往在于难以恰当地把握自己与身外的边界。门罗主义在历史上被看作年轻的美国第一次向世界宣称自己势力范围的力举,而在当时不过是门罗总统斟酌权衡应付具体危机的小心之策。所谓门罗“主义”或“宣言”都是后人的附会,当时只是总统致国会的谘文。大国的内外边界意识并不限于地缘政治意义上的疆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相似文献   

18.
周琪 《当代世界》2013,(5):19-22
2010年底爆发的“阿拉伯之春”浪潮首先推翻了突尼斯的本·阿里政权,此后,在埃及、利比亚、也门等同长达几十年的强权统治相继倒台,其他一些阿拉伯国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阿拉伯之春”来势之迅猛使美国措手不及。由于大规模的民众抗议运动主要发生在美国的阿拉伯盟国,美国担心这些国家的政权变更将会导致政权落入伊斯兰激进势力或伊朗代理人之手,从而动摇美国在这一地区多年来精心构建的有利于美国的地区稳定框架,因此,美国最初的态度是踌躇不决,并一再表示美国政府希望埃及的穆巴拉克政权能够通过与民众对话和改革来缓和国内局势。  相似文献   

19.
以中央情报局(CIA)、联邦调查局(FBI)等机构为核心的美国情报机构一直是美国为之炫耀的资本,但是“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在“为什么遭受打击的偏偏是美国”的疑问声中,情报机构也成为人们指责和质疑的焦点。而在2003年伊拉克“情报门”事件中,人们对美情报机构的问责声也达到了顶点。  相似文献   

20.
我在国内多次请过客,也曾多次被人所请,在美国办过“Party”,也曾多次受邀参加。按说“请客”与办“Party”相类似,但给我的感受却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