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有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承包政策发展演变的研究日见升温。为进一步推动这一工作 ,本文从土地承包政策的大突破、大磨合、大转型、大发展等几个发展阶段 ,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承包政策发展变化进行了介绍、分析与探讨 ,希望对未来土地承包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调整有所参考或借鉴  相似文献   

2.
张立群 《求知》2002,(6):24-25
市第八次党代会,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总结过去,以宽广的视野面向未来,对新世纪初天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作为价格管理部门,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的精神,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为我市跨越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面对外部环境的压力和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乡镇企业内部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呈现出来,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如何看待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扶持和引导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保护乡镇企业的合法权益,规范乡镇企业的行为,繁荣农村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仅就乡镇企业发展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乡镇企业…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3,(3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校企合作政策经历了建立与深化两个阶段,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我国校企合作政策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国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之际,应当从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政策制定、完善课程管理、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等方面完善校企合作政策。  相似文献   

5.
政策分析的价值取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长期的政策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政策分析理论的“价值中立学说”具有很强的主观臆断性,价值取向研究在政策分析当中的地位、作用也逐渐为政策分析学者们所关注。从政策分析的外部制度环境要求、政策分析者内在素质要求和政策分析的内外交互过程要求三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确立政策分析正确的价值取向,发挥出价值取向在政策分析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位志 《党政论坛》2010,(21):31-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改革开放事业推动下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社会政策发展过程,有利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的内在规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制定的利用外资政策密不可分.30年来,我们把利用外资是一个大政策作为重要的理论指导,在坚持用足、用活、用好外资的实践中,努力处理好内资与外资、利用外资与外资来源多元化、利用外资与被外资利用的关系.同时,通过逐步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的产业方向,继续扩大外商投资领域,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的地区布局等具体举措,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相似文献   

8.
面对以环保为主题的绿色挑战,乡镇企业无论是出于生态环境的要求,还是追求企业自身的合理经济效益和进一步发展壮大,走绿色发展之路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途径包括树立绿色理念、实施绿色生产、制定绿色营销策略、推行绿色管理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 ,具有准公共性和部分地存在着市场失效的特性。因此 ,将教育完全产业化、市场化是不现实的。不过 ,为了能够缓解当前教育的供需矛盾 ,需要认真辨析教育的公共性与准公共性的传统理念 ,克服单一的传统教育体制 ,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教育的产业化、市场化则又是必要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之初,中国已实现了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第二步,中国面对新一轮的政策周期,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新一轮政策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在意识形态价值和发展价值的关系中,继续保持发展价值的优先性,在发展价值中强调"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优先性,在文化发展结构中,智力因素的地位继续上升,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原则,但兼顾公平的价值地位在不断提升,社会稳定的价值仍不容轻视,但政治体制改革要加大力度等七个方面.同时政府的政策行为面对政策新的价值取向也必须做出调整.  相似文献   

11.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被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生动体现。而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就必须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确立恰当的乡村关系。  相似文献   

12.
当前普通农业型村庄的富人治村状况和乡镇治理能力表明,当前的富人治村与传统社会的乡绅治村截然不同,前者更多的是一种行政逻辑,很少积极主动地回应村庄内部的治理需求;后者则是一种自治逻辑,是基于乡村社会内生秩序与治理需求的考虑。相应地,依赖富人治村的乡镇治理逻辑已不再是与传统乡绅治村相适应的简约治理逻辑,而是一种治理逻辑,即依赖富人治村只是乡镇应对其治理能力衰弱,以实现各类行政和治理目标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论乡村三重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乡镇与村庄之间具有三重关系:一是乡镇党委与村党支部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二是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在村民自治事务范围内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三是乡镇政府与农民在政府依法行政事务上的管理和被管理关系.第一重关系体现党的领导原则,第二重关系体现村民自治原则,第三重关系体现依法行政原则.乡村三重关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其中任何一个关系、一个原则来否定其他两个关系、两个原则,都会造成乡村关系的失调.从我国乡村治理的现实需要出发,为建设良性互动的乡村关系,关键在于融三重关系为一体,有机配合,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14.
论改革开放以来民主集中制的发展——党内民主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内民主和民主集中制尽管分属不同的概念范畴,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现实的政治实践中,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文章以党内民主为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民主集中制和党内民主关系逐步融合的过程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梳理.文章从理念和实践两个层面概括和分析了二者关系科学建构的历程和具体动因,并归纳总结出改革开放以来民主集中制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的社会阶层工作是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我国新的社会阶层产生并发展于改革开放之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根源,了解和把握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变化的趋势,有利于做好新阶层统战工作,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国企改革伴随着激烈的理论争论走过了30年。2003年以后,我国新的国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国企调整改革的取向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向关键领域集中,整合重组,做强做大。由于地方国企与央企差异很大,特别是二者的战略地位完全不同,因此,其调整改革取向应当有很大差异。要使地方国企与央企沿着合理的差异化取向调整改革,就应当正确认识和调整国务院国资委的定位、合理确定地方国资委的地位、正确处理地方国资委与国务院国资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仍处于腐败的易发、高发期,反腐倡廉的形势依然严峻,少数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以权谋私、贪污贿赂、违规决策等违纪违法案件不断出现,其发案率主要取决于我国法制建设以及公共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建设和健全程度,并与党和政府对违纪违法的打击力度和治理效能等因素密切相关。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公共权力监督机制,加大党和政府打击违纪违法的力度,能有效遏制和防范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违纪违法行为。因此,认真剖析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违纪违法的成因,预测其趋势,探讨遏制对策,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  相似文献   

18.
政党文化研究是政党政治研究的重要领域,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学界的艰辛努力已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的研究广泛涉及政党文化的涵义和特征、结构与功能及其研究方法和范式,探讨了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结构与功能以及建构路径,讨论了国外部分国家政党文化的发展状况。通过对这些理论成果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政党文化理论研究仍存在一些课题需要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9.
政策的终结与“终结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策终结实质上是决策者的再决策行为。政策终结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提高政策效率和优化政策系统。但是,当前我国政策终结失范影响了政策终结工作的推进,从而影响了改革的进程。因此,尽快建立与健全“政策终结的政策”是推进政策终结顺利进行的根本。  相似文献   

20.
It is a long held tradition of the Academ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in Australia (ASSA) to invite speakers to address the Fellow's Colloquium as part of the annual symposium, with an aim to spark discussion and debate on a controversial and contemporary topic. In 2010 the debate was focused on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re had been a degrad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apacity of the Australian Public Service (APS) with regard to effective policy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The contributions of each of the four panel members are reproduced here, in part, and they reflect the diverse perspectives which informed a robust and compelling debate. Janine O'Flynn, the editor of these contributions, argues that any claim of degradation is based on rumour rather than hard evidence, and she sets out how we might think about policy capacity from a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perspective. Sue Vardon, the former CEO of Centrelink and the architect of a transformation change program which redefined the delivery of public services in Australia, reflects on the strengths of the APS, but points out the current stresses that it now finds itself under. Anna Yeatman, an expert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itizenship and public policy, argues that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we have witnessed degradation in the work of government and that this has impacted on policy capacity. Lyn Carson, an expert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oints to the unrealised capacity that could come from increasing citizen involvement. Policy capacity is degraded, she argues, because we have systems that are neither deliberative nor representative. Individually these contributions spark their own controversies; together they ask us to consider the question in different way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