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王健 《民主与法制》2013,(15):10-13
如果说网络问政是一辆高速奔驰的汽车,那么它就是前后驱动:思想引领和技术支撑。微博和微信两种新的网络技术的产生,让汽车载着整个社会不经意间已经驶入“微时代”。如果说2010年是微博元年的话,2011年则因为政务微博作为一支新生力量,成为网络问政的重要平台和渠道,被媒体称之为“政务微博元年”。2012年,政务微博大行其道;2013年微博仍然强劲,但已然面临微信的挑战。无论是晋中市公安局,还是肇庆市公安局。他们试水微信,并非要取代微博等其他网络问政平台。而是多一条联系外界的途径,进而改变沟通方式。技术进步倒逼观念更新。在网络问政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观念更新必将推进社会制度改革,这也是我们本期策划的题中之意。本期关键词:问政“微时代”  相似文献   

2.
从传播视角和管理视角回顾了政务微博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政务微博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从"言语行为"角度分析了政务微博的现状及困境,提出政务微博存在语言形式和内容不当、关注度不高等问题;从"言语角色"角度对政务微博建设提出了建言:应将政务微博的直接听话者由微民转向社会媒体,将政务微博的直接听话者和目标听话者分开,按照层级和职能对"说话者""听话者"身份及"说""听"行为重新定位和比配。  相似文献   

3.
政务微博战略定位评估——以“上海发布”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有的理论文献出发,对政务微博的战略定位评估模型进行了提炼;以新浪微博平台上的"上海发布"为研究案例,从定量定性的角度考察了政务微博的战略定位;观察分析了公共参与程度在每个不同战略阶段显示出的特点和趋势;并为当前政务微博运营的战略阶段目标及其发展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下,"微政务"已成为农村基层治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影响着农村治理理念、治理架构与治理资源的现代化转变。要使"微政务"成为完善基层治理的新路径,就应在"微政务"协作团队、运行平台与保障机制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方案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5.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政务双微"(政务微信和政务微博)的推广和普及为"互联网+政务服务"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实现条件。"政务双微"在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也会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以中国知网收录的CSSCI检索的"政务双微"论文作为研究样本,从发表文章的数量、研究核心主题、标志性文献、研究论文的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把握当前"政务双微"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以期更好地促进"政务双微"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6.
随着微博在网上走热,不少政府职能部门也纷纷开出了政务微博,政务微博也逐渐成为新的政务信息公开平台。据统计,仅2012年上半年,在新浪微博一家,经认证的各级各领域政府机构及官员微博已达45021家,较去年年底增长近150%,可谓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与此对应的另一项调查则显示,有近半数网民认为政府网站和官方微博形式主义过重。有专家毫不客气地表示,部分政务微博"官样十足""官话连篇",有的甚至关闭评论功能,使群众有  相似文献   

7.
郭清君 《政策》2012,(9):78-79
2011年2月,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在腾讯网、新浪网、正义网等网站正式开通官方微博,通过定时发布检察信息,宣传检察工作职能,较好地拓宽了社会管理创新渠道。同年12月,在正义网、中国信息网等年度评选活动中,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官方微博入选全国"优秀政务微博",荣获全国政法"微  相似文献   

8.
在"全民触网"的大环境下,公众对政务服务的要求已从单向的信息获取转变为交互的"一站式"办事服务,"互联网+政务服务"应运而生。公安机关是最早开通政务微博的政府部门,一直以来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详细介绍了烟台公安的"互联网+公安"模式,打破了现有的"微警务"壁垒,首创"@110"视频报警功能等一系列创新模式。这一较为典型的"微警务"成功经验值得在全国公安机关学习推广,有利于"微警务"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浙江人大》2012,(11):71
政务微博正成为官民沟通、良性互动的新平台。仅10月6日,广州市公安局的"广州公安"共发出191条微博,24小时不间断更新交通状况。在这一天,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成都和广州等7地政府新闻办和公安局的12家官方微博平均发布28.5条微博,其粉丝总量达到2439万,远远超过当地党报的发行量。网民"燕鸣湖畔":形形色色的官方微博,引来网友围观、热议的同时,为何会褒贬不一?归根到底在于官方微博应对网络处置舆情的态度。秉持公正公开公平  相似文献   

10.
《人民公安》2013,(1):64-64
两年多来,公安微博已经发展成加强警民沟通、回应社会关切、高效服务群众的新载体。2012年12月26日,人民微博联手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共同发布《2012年人民微博政务影响力报告》。报告公布了十大政务机构微博、十大公务人员微博、十大政府宣传部门微博、十大公安部门微博、十大政务微平台5大榜单。  相似文献   

11.
"官博"要想受到欢迎,关键要放下身段,不回避问题、不回避矛盾,坚持把群众所思所想所惑所感,变成自身的所思所想所惑所感,主动融入社会,回应网友关切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中起到了很好的沟通效果。近两三年来,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网络舆情,不断利用网络与民众沟通交流,听取民意。特别是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发展已趋向成熟,被称为中国的"政务微博元年"。每每突发事件发生后,越来越多的机构通过官方微博及时跟进,并与网友互动、释疑,起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在积极探索以微博平台的方式推出政务微博,并不断完善功能,采用诸如实名认证、规定必须“有问有答”,和强调不能“三分钟热度”等具体措施,让政务微博这个“微”字,能真正担负起上下通达、官民沟通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时下,随着微博日益流行,人们不仅开始习惯使用微博随时表达、获取和分享信息,也开始利用微博进行招聘和求职,如今,即时、简洁、快速的微博已成为职场新宠,是不少毕业生求职的"必备武器"。微博走俏求职招聘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在交流和沟通具有极强优势的微博,已成为一个开放的人才市场,求职和招聘方在这个平台上点对点的沟通。日前某网站首次推出"微招聘"大赛,吸引了近200家公司参与其中,超过3万人投递简历。微博招聘和求职之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4.
王首程 《人民论坛》2012,(10):50-51
有舆论批评说,当前政务微博群体中80%患上了"痴呆症",既"盲"又"聋",自言自语。扭转上述被动局面,需要引入新媒体内容生产的"众包"理念,建立政务微博的运营模型  相似文献   

15.
政务微博的集群化效应极大地提升了群内各微博的影响力。但作为政务微博排头兵的公安政务微博在集群化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群内成员发布内容供给不足、联动效果不佳、集群应对危机事件能力欠缺、集群运行管理考核制度有待完善等问题。应更新公安行政服务理念,在优化政务流程的基础上重构集群格局,建立专业化的运维团队,加强集群化背景下的微博管理制度建设,从而力促公安政务微博逐步成长为常规化、制度化的网络"办公平台"。  相似文献   

16.
上海政务微博“上海发布”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琳 《电子政务》2012,(11):13-22
微博在越来越多的公共事件中发挥着设置议题、快速传播、社会动员等社会功能。概述了上海政务微博"上海发布"的运营环境和总体情况,详述了"上海发布"的特色与现状,总结了"上海发布"成功的启示,指出政务微博是政府利用科技进步服务公众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7.
<正>"南京发布"作为全国开通比较早的政务新媒体,2011年开通微博账号,2013年开通微信公众号,目前"双微"影响力不仅在江苏省内政务新媒体中名列前茅,在全国也屡屡获奖。团队的工作人员自称"小布",从最开始的懵懂到如今的成熟,经历了不一般的成长路。政务新媒体的阶段性经验和成就都会稍纵即逝。这是南京发布工作室小伙伴的切身体会南京发布从初开始亮相便以"小清新"的形象和网友沟通。下雪了,南京发布会俏皮地问  相似文献   

18.
正2020年以来,河池市以党建为引领,围绕推进政务服务提质增效、不断优化政务环境目标,开展"微改革大成效"行动,推进一批利企便民"微改革",通过民生政务"微改革"实现民心期盼"大成效",通过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一件事一次办",政务事项高效办。河池市在深化"一站办结""一窗受理""一表申请"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出"一件事一次办"精品服务。紧紧围绕药店、酒店、超市等简单高频事项,  相似文献   

19.
政务微博通过"网络问政"的新形式,成为政府发布信息、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和官民互动沟通的重要平台。政务微博的出现,有助于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掌握舆论的话语权,推动党执政方式的创新。政务微博在建设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和沟通理念,建立有效的信息发布和监督机制,构建科学的舆情监测和分析体系,制定必要的危机处理和声誉恢复预案。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2010年是微博元年,2011年是政务微博元年,各级政府、众多企业纷纷选择开设官方微博,实现传递信息、沟通民意、塑造形象的目标。有研究表明,目前,有54%的新闻首发自微博。可以这么说,在"无微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