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元璋之死     
张宏杰 《各界》2013,(10):55-58
一朱元璋是个工作狂,很少娱乐和休息.经过二十多年的"剪伐斫削、藻绘粉饰",大明天下这座大厦的外表终于接近了朱元璋的蓝图:天下太平,四方安定,民生恢复,基业稳固.最主要敌人蒙古已经被压制在了一隅,天下有实力挑战皇权的豪强势族已被消灭,经济迅速恢复,社会日渐稳定.洪武二十六年,户部呈上最新统计数字,全国的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余顷,比史籍所载的北宋耕地的最高数字(宋真宗天禧五年,五百二十四万余顷)增加了三百二十六万顷.  相似文献   

2.
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后,不断四处征伐,一路飞黄腾达,很快升任总兵官,虽然战功赫赫,但是,郭子兴手下的其它总兵官对朱元璋不服气。原因当然是他年纪轻,资历浅,晋升太快。  相似文献   

3.
鉴于元朝灭亡的教训,朱元璋力图从制度上预防与惩治贪污腐败。他制定低俸禄与低办公经费制度强迫官员保持节俭的作风,以严酷的法律惩治贪污腐败,并建立了一个完善的监察系统搜集官员腐败的证据。朱元璋的制度建设虽然对遏制贪污腐败起到了一定震慑作用,但即使是在朱元璋时代,贪污行为也屡发不绝。朱元璋过世后,低俸禄与低办公经费成为官员贪腐的正当理由,严酷的反贪法律的执行因为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态度实际上也逐渐废止了,监察制度也变成了党争的工具。尽管如此,朱元璋的制度反腐仍然为今天的廉政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反腐教育应当常抓不懈,反腐应摆脱依赖个人意志的法律,注意保持官员的适当工资水平。  相似文献   

4.
王朴祭     
沈淦 《侨园》2012,(6):47
王朴是陕西同州(治所在今陕西大荔)人,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中了进士.他初任吏科给事中,因为直言进谏触怒了明太祖朱元璋,被削去官职.不久,朱元璋又起用他为御史.但由于他生性耿直,照样经常与朱元璋争辩是非,一点也不肯让步.终于有一天,朱元璋大发雷霆,喝令武士将他绑出去斩首.到了斩首之地后,朱元璋又将他召回来,问道:"你改不改?"王朴答道:"陛下不因为臣不肖,提拔臣为御史,怎么又如此污辱臣呢?假如臣没有罪,陛下怎么能杀臣?如果臣有罪,又何必再活下去?臣今天只求快点死啊!"朱元璋勃然大怒,喝令将他拉出去,赶快行刑.  相似文献   

5.
明洪武九年(1376年),刑部主事茹太素向朱元璋进献了一篇万言书,朱元璋当廷让中书郎王敏读给他听。读着读着,朱元璋勃然大怒,命令部属用棍棒痛打茹太素,直到皮开肉绽。朱元璋为什么杖责茹太素?有人说是因为茹的文章太空洞,读了六千字还没有听到具体意见,浪费了朱元璋的时间。(参见吴晗《朱元璋传》)  相似文献   

6.
王庆顺 《各界》2014,(3):80-84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自坐稳皇位后,为了巩固皇权,将权杖顺利地传给儿孙,他开始滥杀被他视为“功高震主”的功臣。但,贵为天子的朱元璋却与乞丐王七结为莫逆并“善始善终”。但由于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7.
唐宝民 《各界》2014,(3):2-3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高丽王李成桂上表朱元璋,请朱元璋赐给自己一个国号,朱元璋很痛快地答应了,下旨准许李成桂用“朝鲜”为国号。李成桂便派了一名谢恩使到南京上表谢恩。  相似文献   

8.
朱元璋反腐     
明代皇帝朱元璋严惩贪官污吏的故事广为流传,他做得尽管有些矫枉过正,但的确收到了明显成效,起到了整肃的效果.在宣扬廉洁方面,他亦有出色的表现. 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下令设专人每天五更时在樵楼上吹起号角,并高唱:“为君难,为臣又难,难也难;创业难,守成更难,难也难;保家难,保身又难,难也难!”为了防止功臣们居功自傲,朱元璋特令工部制造了一种申诫公侯铁榜,对他们可能发生的各种不法行为逐项规定了处罚标准.洪武1 8年前后,朱元璋将自己编写的四本诰书印发给各位官员,让他们认真学习,引以为戒.洪武25年,他又亲自编写了《醒贪简要录》,亲自在奉天门向百官宣读,并颁布中外.每次诛杀贪污受贿的案犯时,朱元璋都要下令刑部将其罪行印发至各级衙门,广为张贴,还下令官员都要到刑场观斩,以受教育.  相似文献   

9.
史事闲话     
“慎言”的另一面 明初儒学名臣宋濂(1310—1381),号潜溪。早在元末至正二十年(1360),他与刘基、叶琛等辅助朱元璋,受其礼聘,被尊为先生。洪武初,他奉命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颇得皇帝信任。 宋濂作为朱元璋的高级顾问,屡被召见,朱元璋常常向他探询群  相似文献   

10.
史载,明太祖朱元璋曾问大臣:“天下何人快活?”群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言功成名就者快活,有言金榜题名者快活,有言富甲天下者快活……朱元璋听后脸露不悦之色,沉默片刻,一个叫万钢的答道:“畏法度者快活!”朱元璋顿时大悦,夸其“甚独”。万钢虽早已作古,然而,他所说的“畏法度者快活”于今人仍有所启迪,尤其对于领导干部。大凡畏法度者,必不肯违犯法度,干见不得人的勾当,也就用不着整天提心吊胆,害怕半夜鬼敲门,更用不着担心东窗事发后坐牢被、掉脑袋。没有了这些费心劳神的忧愁,自然活得洒脱快活,正所谓心底无私天…  相似文献   

11.
穆重怀 《侨园》2022,(5):20-21
<正>随着后疫情时代国际合作样式的改变,地域文化的域外传播成为深化国际合作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通过地域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要宣传推广地域特色文化,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而且要打造地域文化的品牌,推动与相关国家、地区的经济、文化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创新路径。站在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前沿的辽宁处在产业转型和发展模式创新的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12.
张宏杰 《各界》2014,(3):91-94
一 在打天下的过程当中,朱元璋十分重视读书人的作用。善于任用读书人,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开囝之初,百废待兴。朱元璋掀起了一次访求读书人的高潮,来充实自己的官僚队伍。  相似文献   

13.
非意 《侨园》2013,(3):48
有人说过,坐上龙椅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仍然是一个"小农",因为他的历史视界非常狭隘,其治国理想就是建立一个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小农社会。"小农"出身的朱元璋也常常谈到要藏富于民,不过。他所谓的"富"是指满足人们物质生活最低层次的需求,而一旦越过这个层次,则富人就成了他的王朝稳定的威胁,是他不能容忍和必须打击的对象。朱元璋对富人的压制,主要有两个办法,一是强制性移民;二是罗织罪名。明王朝刚建立时,就强迫大批苏州富民迁徙至朱元璋的老家凤阳。他用法律打击大户更是不遗余力。富豪们稍不小心,就会招致横祸。常常是一个得罪,全家遭殃,而一旦罪名成立,则其财物田产都将充公。洪武朝发生了许多大案,其中有许多豪强世家受到牵连。史籍上说:在朱元璋的打击下,三吴地区"豪民巨  相似文献   

14.
打开吴晗撰写的《朱元璋传》,就会看到附在扉页上的两张画像。虽然画的都是朱元璋,但看起来却似乎是两个人。这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哩!  相似文献   

15.
李旭 《学理论》2013,(22):168-169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巩固朱姓王室的稳定统治实行了宗藩制度。宗藩制度以宗法制为基础,从而分封藩王并且规定了明代藩王的政治、军事、司法、经济等特权。明代皇位继承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确立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嗣规则。宗藩制度与皇位继承有着一定的关系,宗藩制度对于皇位继承制给予了补充,但二者却也相互矛盾。在宗藩制度下,强大的诸王为夺取皇位屡屡发动叛乱,对于皇位的继承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河南省濮阳市户部寨乡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局,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实现了社会全面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2年-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企业入库税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4%、67.4%、 8.9%。先后被命名为“乡镇企业科技示范园”; “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连续多年被濮阳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乡镇”,全市“五好”乡镇党委。  相似文献   

17.
察人先省己     
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打算在郊外狮子山造一座"阅江楼",以记载他统一天下的功绩,昭示后人。当时正处于洪武政权建立之初,天下还不稳定,四野荒芜,老百姓的日子大多过得凄苦。若在此时大兴土木,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很难收到预期效果。朱元璋想到此处,反问自己:我能这样想,那么满朝文武会不会也这样想?他想以此事考核一下,看百官中有多少关心国家和百姓的忠臣,以备日后重用。  相似文献   

18.
凝练地域精神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及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凝练地域精神,应该尽可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紧密联系地域经济发展实际并努力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得到本地域多元主体和其他地域民众的广泛认同,体现地域特色并处理好与其他地域精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政治棋子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好事连连,先被封为吴国公,后把老对手陈友谅逼进了死胡同,朱元璋大军一路打过去,陈友谅这棵大树还没倒,猢狲就散得差不多了.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个光辉时刻,老朱尤其想和人分享. 王袆来得正是时候. 他是金华守将胡大海的幕僚,来找朱元璋当然是公干:受胡大海委派来禀报公事.王袆和老朱也是旧相识:两年前,老朱攻下婺州时,为彰显纳贤姿态,遣使去请大才子王袆出山.两人商谈机密,筹谋天下,相见甚欢.只不过王袆要侍奉双亲,才没有紧跟老朱,而是暂时“被寄养”在胡大海处.  相似文献   

20.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问群臣说:“天下奇男子为谁?”群臣一致推选常国公常遇春,说:“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也。”朱元璋却叹息说:“卿等以常遇春为奇男子么?遇春虽是人杰,我尚得他为臣,惟元将王保保,终不肯臣我,这正是奇男子呢!”朱元璋所说的“王保保”,便是指元末名将扩廓帖木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