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尔滨小岭水泥公司诉环保部案实际上揭示了作为主观权利的环境权的存在,也揭示了环境权生成的一种有效路径,即在自然资源公平分配与分享框架下,环境权作为一种分享自然资源的权利,可以通过限制自然资源开发权的管制性规范而确立.管制性规范由此成为环境权的确权规范与环境资源的分配规范.也正因为环境权要通过管制性规范来确立,私法意义上的环境权纠纷往往要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公法方式才能得到彻底解决,从而使得环境权救济呈现出环保机关、环境权人与环境侵权人多方参与的多边形态.  相似文献   

2.
环境权是伴随着人类环境危机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权利概念或社会主张。传统法学理论囿于其固有的局限 ,难以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尤其是环境侵权问题 ,因而有必要创设新的法律权利———环境权。环境权是道义权利、应有权利的法定化 ;是集体权利和个体权利之汇合 ,是权利和义务的高度统一 ,是一种新型法权。  相似文献   

3.
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表达了公民在安全、健康和生态良好的环境中生活的正当需求。环境权的实现,以保护公众的生态利益为目标,以促成社会关系的生态变革为过程,以实现人的生态自由为最终价值。根据人权的发展形态和作用机理,环境权的实现需要经历权利的法定化、实有化和内化发展的逻辑过程,这也是生态法治社会规范体系的建构过程,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环境权的实现也必然受到现实经济发展条件、社会治理能力和文化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在制度建设过程中,以环境权为核心,构建合理的权利配置、保障和救济机制,以促成环境权的普遍认同与践行。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3,(33)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出现于工作场合,与男性一样谋求工作的机会,也力争在工作中体现自身的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女性职工在工作中的权利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在权利受到侵犯时也得不到完全的法律救济,致使女性职工在工作环境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如何保证女职工良好的工作环境,如何保护女职工工作场所中的权利,这些课题逐渐成为社会学、经济学和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劳动者的"体面劳动"理念入手,着重探讨女职工工作环境权保护之困境及其制度完善。  相似文献   

5.
关于私法环境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权意义上的环境权的确立,为宪法环境权的确立奠定了道德基础.宪法环境权的确立实现了从应有权利向法定权利的转化,使环境权这一基本人权得到根本大法的保障.宪法环境权概念的确立固然重要,但仍不足以为公民环境权的保障和救济提供有效的法律途径.私法环境权是独立于人格权、相邻权、准物权等传统民事权利的一种新型民事权利.在法律中确立私法环境权的概念,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相似文献   

6.
环境权作为一种新型权利,其内涵和外延是许多中外学者探讨的理论难题。但是环保运动的发展和环境权理论的探讨,都没有使环境权作为一个明确的法律概念并获得有效的证成,这导致了"在立法上设立环境权来保护环境利益"流于口号。环境权概念具有复合性,即主张免于环境破坏的消极权利属性和主张政府改善环境的积极权利属性,而这两方面的权利属性与已有权利体系存在着一种紧张性的关系。这种紧张性关系正是环境权迟迟不能在法律上证成的原因。同时,这种紧张性的关系直接根源于自由主义传统,在自由主义的框架下只能将环境权作为一种特殊的权利来分别考量其两方面的权利要求,难以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7.
石铁 《学理论》2012,(17):98-99
环境权理论随着环境问题的恶化,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环境权主体是建立完整环境权的基础理论.从环境权定义出发,得出环境权主体定义,即健康环境的享有者和维护环境的承担者.人类、国家、单位、自然体成为环境权主体都存在一定缺陷,环境权主体应该只属于公民.  相似文献   

8.
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和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环境公害事件出现,公民环境权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吕忠梅教授将环境权定义为: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及利用资源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环境权已作为新兴人权被提出,越来越为宪法所保障。虽然我国宪法文本上缺少环境权的直接规定,但通过宪法解释的方式从我国宪法文本中推衍出环境权是较为合理的方式。由我国宪法基本国策条款推衍出的宪法环境权为客观法性质的环境权,赋予国家保护环境的义务,不具有可请求性。由我国的概括性人权保障条款所推衍出的环境权具有主观权利的性质,具有可请求性。具有主观权利性质的环境权是一种社会权,赋予国家积极给付的义务。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4,(36)
我国现阶段所制定和实施的民法制度,是为了能够建立高质量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同时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文化繁荣的有效保证。而环境法则是根据中国的市场经济而制定的,它的实际意义是将民法中关于环境法规的"力"与"利"进行重构。在环境法律制度的保障、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下才能使"环境保护"不再成为一纸空谈,而民法与环境法在沟通和协调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要能够对民法和环境法的各种制度进行充分了解,从而能够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1.
俞泉峰 《学理论》2013,(16):140-141
自由经济思潮激发人们贪婪的逐利欲,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为维护公共利益,环境行政权从传统的行政权中延伸出来,亦赋予公民以环境权,以期达到"源头控制",但受制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及环境行政权本身的缺陷,二者出现错位。该文顺延上述思路,讨论环境行政权与公民环境权的协调。  相似文献   

12.
环境所具有的公共性的特点与政府作为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决定了政府环境义务的责无旁贷,同时也意味着公民环境权的实现有了坚实的伦理保障.政府环境义务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预防人为环境风险的伦理义务,二是制定环境标准,以使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这个合理的水平也就是不超过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以及不给环境权造成伤害,并能实现人人本应享有的环境权,从而最终实现人作为目的本身的伦理目标.  相似文献   

13.
许亚绒 《理论导刊》2006,(11):106-107
公民环境权是公民的一项独立的基本人权,借鉴他国具体做法,突破现行宪法对公民环境权保障的局限,以构建我国公民环境权的宪法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人们普遍认为,相对于人们日益高涨的环境要求,相对于中国要履行的国际环境法义务,中国现行生态、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已大大落伍。因此,深化对于生态环境法律制度中若干重大问题的理论研究,尽快实现观念转变和理念创新,切实推进政策创新、制度创新,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中国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启迪和契机。本文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加以认识基础上,立足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宏观视野,深刻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以及所派生的“人类环境权”理论,旗帜鲜明地提出在生态环境领域,应当确立“生态平衡主义”的基本理念;应当确立“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基本国策;应当确立“环境义务本位”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环境法的实施包括公共实施和私人实施。由于存在规制俘获、规制懈怠和监管能力的不足,环境法的公共实施尚不足以强化对环境的保护,还需要环境法的私人实施制度。国外环境法私人实施的一些做法值得我国借鉴。我国在今后的环境法制中应发挥私人的作用,强化环境法的私人实施。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34)
环境权近年来成为各方面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针对其应以人类中心主义还是生态中心主义为立场,学界存在诸多争论,研究墨子的思想,剖析其人类主义环境权的思想萌芽,对于目前学界研究环境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赵慧娟 《学理论》2013,(11):148-149
近几年,欧美国家陆续通过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排放交易限额的国家征收碳关税的规定。碳关税在环境法的框架下是不合法的。对于这一不合法的举措,中国可借助外交、经济、法律等手段予以应对,以保护我国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18.
李红梅 《理论导刊》2005,(11):78-80
加快立法进程,做到有法可依,这是近年来我国进行环境保护的主导思想之一.然而,尽管我国环境立法巳基本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环境法律体系,但仍难以遏制我国环境总体状况的进一步恶化.环境基本法亟待修改,但在此之前首先应该解决环境立法的宪法支撑缺失问题.只有环境权宪法地位的确立及环境基本法法律位阶的提升这些基本问题首先得以解决,环境保护才能真正进入法治状态.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鲜明政治指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彰显了在生态问题上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鲜明政治品格和政治站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政治指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鲜明的政治立场揭示生态环境是重大政治问题和重大民生问题。既从讲政治的高度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又将生态理念纳入党的执政理念,还以高度政治自觉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二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指明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是重大政治任务。当前生态政治已经凸显出了人民的环境权益,保障人民的环境权益就要以实际行动来讲政治,在保证人民享受环境权益中促进政治发展。三是以严肃的政治态度阐述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是重大政治纪律。具体要求是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当作重大政治纪律,将生态文明体现为生态政治制度文明,从讲政治纪律高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的执行力。四是以宽广的政治视野提出加强全球生态合作治理是重大国际政治义务。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是面向世界的开放性的,它把携手共建地球美好家园作为国际政治义务。以上内容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政治指向所具有的强烈政治意识、政治使命、政治担当、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20.
宋汉林 《理论导刊》2015,(4):100-103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可有效克服环境行政执法、环境司法效力疲软对环境权的损害,切实维护环境权。印度借鉴美国"公民诉讼"制度创设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并在本土化过程中扩大了原、被告范围,创设了信函管辖、调查委员会等制度,且以司法能动推进诉讼。立足实践,借鉴域外经验,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改进完善,应注意扩大原告主体范围,简化程序,限制当事人处分权、限制辩论主义的适用,强化法院职权,设立环境公益诉讼调查委员会,实行既判力单向原则,创设环境公益诉讼的激励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