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改革是邓小平时代的最为重要的政治议题。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邓小平改革的政治学。而在邓小平改革的政治学中,包含着如下范畴:中国改革的政治主体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革的政治客体是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僵化体制和阻碍改革的僵化思想观念;改革的政治过程主要是指改革的方式方法问题,其中,发展与稳定是其核心内容;改革的政治绩效主要是指有效性,并在取得有效性的基础上巩固合法性。总之,邓小平改革的政治学是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2.
加强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大课题。把握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顶层设计的内涵是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研究的逻辑起点;把握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顶层设计的定位、目标和原则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任务和举措是制度改革成败的关键和重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改革的领导力量、改革的内容、改革的本质、改革的目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六个方面对改革的性质进行了再认识,而不是仅从改革是体制的变革而不是制度的变革说明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认为改革既是体制的改革,又是制度的改革,但不是根本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的春天,是改革的春天。改革,是今年春天的一大"热词":"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改革、聚焦改革,全党、全民思考改革、推动改革、实践改革……改革,已经成为全社会上上下下的广泛共识,已是人心所向、民意所期,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的改革步子迈得怎样,对起好步、开好局意义重大。要在开局之年大有作为,全省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实质与深刻内涵,坚定改革信心和决心,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意识积极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把改革  相似文献   

5.
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道路被称作渐进式改革。在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的今天,从理论上认真探讨中国采取渐进式改革的原因,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一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各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人们对改革的性质和特点的认识不同,从而决定了采取的改革方式也不相同。中国之所以采取渐进式改革,首先是由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集几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深切体会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此,他认为,中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  相似文献   

6.
赵子林 《求实》2007,3(11):16-18
邓小平的改革观是全面系统的改革观,它是一个由改革动因论、改革目的论、改革方向论、改革性质论、改革保障论、改革原则论、改革评价论共同构成的思想体系。必须站在理论体系的高度上,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改革理论,防止对它进行曲解和割裂。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放管服”改革实施已近10年时间,取得了重大成就。“放管服”改革重大成就的取得,是在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必然结果,改革实践内在蕴含着价值、主体、战略、工具、考核等五重逻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改革的价值逻辑,央地协调配合确保改革持续纵深开展是改革的主体逻辑,以减权放权为突破口推动改革系统协同开展是改革的战略逻辑,坚持制度变革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是改革的工具逻辑,坚持政府主动检视与公众广泛参与评价相结合是改革的考核逻辑。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更新和完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改革是始终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改革,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有机结合,采取了渐进式改革方式,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是我国发展的动力,将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采用渐进式改革方式,是基于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全面了解、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理性思考及总结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后得出的正确结论。渐进式改革包括整体改革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其它方面改革的渐进式。渐进式改革有着强有力的保障系统,从而使改革取得了成功。邓小平渐进式改革的成功,其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0.
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21世纪中国改革的战略重点之一。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改革是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基础。作为最早获批进行改革试验的地区之一,成都市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改革实践。对于成都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经验进行理性提炼,既具典型意义,又有助于深化对该项改革的整体认识,进而发挥建立试验区和进行试点改革的典型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1.
政府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的提法 ,是由我国全面改革的性质决定的 ;是由我国社会功能和作用决定的 ;是由我国机构改革的艰巨性决定的。这次机构改革的方案是在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历次机构改革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 ,并提出了新的思路、新的目标和原则 ,体现了变革的深刻性和革命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苏共领导人在社会主义改革问题上的失败昭示我们,社会主义是经常发展变化的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要使改革取得成功,还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采取正确的改革战略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高校后勤改革是高校总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精简分流富余人员,实行社会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和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指导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深刻认识和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特征、理论依据,需进一步从哲学上加以阐释。那就是:唯物辩证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灵魂,新常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基础,新理念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行动原则。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只讲革命,不讲改革,这是在内容上的重大缺失。本文把改革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层面,着重论述了改革的基本规定性、革命的两种基本涵义、改革与革命的关系、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社会主义必须改革等五个问题,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内容的充实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代党员》2007,(8):4-5
城乡统筹的成败在改革。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核心是改革,目标是建立统筹城乡的制度体系。城乡统筹,既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是改革的着眼点和着力点;综合配套,既是对改革内容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改革目标的重要保证;改革试验,既是试错机制的具体实践,也是探索改革路径的科学办法。  相似文献   

17.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和条件。着力推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需要重点把握推进条件和改革目标的统一性、改革进程和成本的持续性,及各项制度综合配套的协同性等。  相似文献   

18.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基础上形成的革命性成果。全面深化改革是对唯物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凯恩斯主义改革和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批判和超越。全面深化改革从实践的两重性出发,解决改革进入深水区所面临的问题,实现改革理性维度与价值维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是我国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推行,围绕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首先理性认识了我国近年来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政策建议。一、对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理性认识改革放开以来,我国地方政府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纵观改革的过程和结  相似文献   

20.
赵新 《世纪桥》2010,(19):88-89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具有紧迫性和渐进性双重特征。在当前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认识改革的紧迫性与渐进性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改革的进程和成效,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