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晓静  侯树河 《人民论坛》2011,(11):232-233
近年来舆论监督引发的新闻官司严重挫伤了新闻记者主动参与舆论监督的积极性。这充分说明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存在着重大的法律责任风险。在新闻舆论监督实践中要培养法律责任意识,在具体操作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四位一体"新模式,以规避法律责任风险。  相似文献   

2.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新闻专业主义自居、标榜所谓"客观性""新闻自由"的西方媒体,对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抗疫经验的科学判断视而不见,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和颠倒是非的论断博人眼球,达到政治目的,充分揭示了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双重标准"和"选择性报道"的本质。对此,我国新闻文化须守正固本,着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打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动仗。  相似文献   

3.
虚拟现实新闻因"沉浸"和"在场"效果重构了新闻的生成方式和表现形式,但同时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技术伦理层面,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具身关系"和"诠释关系"对使用主体发挥中介作用,并产生技术使用目的之外的客观效果。媒介伦理层面,虚拟现实新闻带来新闻客观性丧失、新闻价值片面化重构和大众批判能力下降的三重风险。大众媒体只有坚守新闻的社会功能,才能在媒介技术和传媒业态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产内容充实、形态先进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4.
"对话新闻":理想、契机与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新闻理念提出了与新闻客观性原则相对立的理解和实践新闻的新视角,描述和规定了新的新闻理想模式。这一理念,萌生于新闻传播技术的飞跃发展、公共新闻等新型新闻实践和对新闻客观性原则的理论反思,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要,并具有显著的中国本土价值。但是,在理念普及和实践推进中,也会遭遇各种阻力以及风险。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4名与食品安全议题相关的新闻从业者进行深度访谈的研究发现,食品安全议题报道的空间网络涵盖系统化和社会化场所,时间节奏与所跑部门同步化及"文化历"特点明显,新闻价值以关注度为导向,消息来源偏向政府部门等特征,并因记者所处媒体性质及工种之分而呈现出明显差异。政府对食品安全议题的控制较弱,但企业的公关和干预较多,组织内部审查和绩效制度也影响到食品安全议题的常规实践。这种常规实践不可避免地带来新闻的同质化和模式化等结构效应。  相似文献   

6.
群众·声音     
《群众》2012,(4):1
1勇于改革——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御风险的力量就越强。我们处理问题要完全没有风险不可能,冒点风险不怕。——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表示。  相似文献   

7.
《重庆抗战新闻与文化传播史》是知名作家、评论家、新闻学家张育仁先生的论著之一。张先生长期从事中国新闻思想史和抗战文化史领域的学术研究,以及社会文化批评活动,著有《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抗战电影文化论》、《炼狱中的生命哲学》,被《20世纪重庆文学史》评价为"以冷峻的现代理性精神和公共意识从事文化和历史反思与批评的学者型作家"。本书将重庆抗战这段宏大而悲壮的历史,置放在中国现代化转型以及思想发展史和国际信息战、心理战的多重视角来进行学术考察,同时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以及多侧面、深层次的追询和阐释,其思考领域广泛涉及到与新闻和文化传播活动有关的战时政略与战略、战时新闻理论与新闻政策、战时新闻统制思想与新闻自由等重大学术问题,并一一作了细致的审理和独到的揭示。  相似文献   

8.
黄也平  侯盼 《求索》2012,(2):176-178
在最近的10余年间,民生新闻已经成为了"火"遍天下的传播现象。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情况皆然。然而当下的新闻批评,对鸡毛蒜皮、小是小非的民生新闻现象似乎很不以为然。且,执有批评看法的人颇多。事实上,民生新闻所以会"审俗",主要是由于在普通民众中存在着本能的"审俗需要"。正是平民百姓的"审俗需要",才最终形成了民生新闻的"审俗现实"。所以,我们不仅需要正视民生新闻的审俗现实,也需要尊重民众所拥有的审俗权力。  相似文献   

9.
刘国慧 《前沿》2008,(5):176-179
政治文化是一定社会中政治考虑、情感、价值的总和。一个国家社会各阶层政治价值取向和倾向性如何都受到该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处于不同新闻传播体系的新闻工作者,其采取的新闻价值取向是有差别的。同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也为新闻价值取向的不同提供了宏观而深刻的内在依据。本文以美国为例,从其政治文化和社会主流新闻价值观的历史根源、核心内容入手,分析了美国特殊的“公民性政治文化”背景下的新闻价值观和新闻价值取向的特点,以及二者的关系。美国新闻媒体的新闻价值取向是在新闻商品化这一客观背景下产生的,媒体在选择报道新闻时,首先考虑的是引起大众普遍兴趣的接近性、趣味性、新奇性等。但是新闻价值取向本身应该是多维的和全面的,世界政治文化的总趋势也是全球化、多样化的,所以不论是美国的新闻媒体还是我国的新闻媒体,都应该避免新闻价值取向的单一化和绝对化。  相似文献   

10.
傅冠军 《人民论坛》2010,(8):188-189
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历经多年的发展,逐渐产生了"表面化、浅薄化、低俗化"等诸多价值偏移,冲破了原有的新闻理性。而电视公众新闻所倡导的"大受众意识"、"未来意识"、"思想意识"、"责任意识"、"精品意识"、"服务意识"及"互动意识",将成为后民生时代电视新闻发展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1.
自2002年以来,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在我国掀起了一股"电视民生新闻热"。这些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播报内容、形式相比其他电视节目更易体现出民本倾向并为广大受众认可接受。更为重要的是,节目主持人在民生新闻栏目中发出的新闻评论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成功的电视栏目为电视民生新闻中的新闻评论探索出了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舆论监督引发的新闻官司严重挫伤了新闻记者主动参与舆论监督的积极性。这充分说明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存在着重大的法律责任风险。在新闻舆论监督实践中要培养法律责任意识,在具体操作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四位一体新模式,以规避法律责任风险。  相似文献   

13.
<正>新闻,就这样死在细节误差里。"新闻是历史的底稿",但新闻本身却连"底稿"都不打,弄得细节常常不靠谱,这样下去行吗?新闻似乎越来越喜欢拿受众寻开心了,它就是不肯在细节上求真求实。8月7日《中国青年报》发了篇《一个央视人的抱怨:网络为何总妖魔化我们》,作者是央视编辑郑根岭;为央视叫屈,关注度很高,读者反响强烈。先说该文本身的一个细节——作者说到央视清  相似文献   

14.
全媒体时代,"人人皆媒"。在移动互联网的助力下,智媒体已经成为常态,"硬"新闻拥有了"软"平台和环境。对此,我们要不断创新宣传方式,使"硬"新闻"软"表达,更好地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与价值认同。"硬"新闻"软"表达,可以将碎片信息集成化,吸收核心信息,使之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将信息传播技术化,营造真实场景,吸引读者注意力;创新产品开发思维,彰显人文情怀;推动内容策划多元化,生动讲好人民大众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民生新闻的涵义是指从平民视角出发,关注平民百姓日常生活及其生存状态的新闻。民生新闻的意义在于开创了中国电视节目"本土化"的实践。安徽经视的《第一时间》、《帮女郎帮你忙》这两档节目,以服务群众为宗旨,走向基层贴近百姓,关注民生,加强与百姓互动,不断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大力弘扬地域先进文化,折射出民众评判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标准,是最具安徽本土化特色的电视节目。  相似文献   

16.
正3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对"担负文化繁荣重任推进新闻文化事业"研讨会做出重要指示。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新闻文化事业发展,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与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于当日下午在北京联合举办了这一研讨会。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向  相似文献   

17.
《两岸关系》2012,(12):37
11月28日,国务院台办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杨毅回答了记者提问。希望民进党改变"台独"立场,为两岸和平努力凡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利益的事,我们都持乐观的态度。如果民进党为台湾同胞利益着想,就应当停止干扰破坏两岸交流合作,调  相似文献   

18.
三言两语     
《当代广西》2013,(14):61-61
<正>在新闻发布领域,对"口径"一词的理解和使用存在巨大误区,实际上,口径应当是一个组织对外表达的原则和框架,而非需要背诵的条文。——在"中国新闻发布制度30年"的圆桌论坛上,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称,新闻发言人是90%的"岗位人"和10%的"自然人",应既有官方立场,也有个人风格要从根本上摆脱对"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不经历一番剧痛是不可能的,这对各地的经济承受力、忍耐力,都是严峻的考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张茉楠指出,曾经为我国各地方政府创造出巨大资本盛宴的"土地财政模式",随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不断攀升已越来越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19.
把洪仁玕的新闻思想放在社会历史背景下深入探讨,体现的是一种政治文化意义生产的特质;洪氏认为新闻是一种集权文化符号的载体、一种政治文化实施的手段、一种政治教化推广的方式;这种以纯粹政治为基础的新闻理论,虽然也说明了新闻的重要功能,但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因而不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科学的新闻理论,甚至还可能成为阻碍新闻理论发展的桎梏。  相似文献   

20.
新闻监督影响司法独立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媒体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存在"双刃剑"的作用,它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另一方面却会妨碍司法独立.本文对这两种作用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探求新闻监督对司法独立造成侵害的原因,并就解决新闻监督侵犯司法独立的措施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