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对冷战后日本联合国外交中的ODA外交。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的中国特使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使外交作为非传统外交方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外交事务中,其无论是在形式、内容还是在功能上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代表性,而且制度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当代中国外交发展出来的一种新模式。特使外交的频繁使用和制度化发展是中国克服常驻外交有限性与外交事务处理的专门化、多样化要求之间矛盾的灵活化处理,是对拓展国际利益和实现外交转型的平衡性把握,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用国际主流方式参与国际事务和融入国际体系的积极选择。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英国外交的调整与走向王振华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总是同一定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直接有关。随着国际环境的变迁和一个国家自身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发展变化,该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原则和设想就会不断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现实。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格局发生剧...  相似文献   

4.
初晓波 《外交评论》2010,27(4):127-141
冷战结束后,中国外交的危机管理任务日渐复杂繁重,引起了相关政策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在吸收传统危机管理思想和建国以来外交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当前中国外交危机管理决策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高效有序的体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并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后应该进一步明确外交危机管理决策的意识,健全体制、机制和法制,加强思想和理论创新,不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危机外交决策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以来,国际政治经历了"帝国主义时代"、"冷战时代"和"后冷战时代"."9·11"事件后,世界进入"后后冷战时代"."后后冷战时代"具有包括大国冲突"退场"、多极世界形成、世界多样化和全球治理成为国际政治主题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冷战思维”与冷战后美国的对华政策李寿源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发展总体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其原因之一是:在国际关系中,坚持冷战思维,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倾向不仅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失,相反还有所发展,增加了国际局势的动荡和不稳定因素。这是...  相似文献   

7.
任杨文 《工会论坛》2009,15(1):144-145
冷战后,面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外交非但没有停滞和萎缩,反而进入了一个更加活跃的时期。作为我国总体外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党外交,进一步扩大了交往对象,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作出了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周士新 《外交评论》2009,26(1):111-120
强制性外交是以武力为后盾,旨在要求被强制方终止或采取某种行为的外交方式。对强制方来说,强制性外交虽呈现出强烈的防御性质,但同时也具有明显的进攻性取向。冷战后美国的霸权意识推动其在中东地区更倾向于实施强制性外交。本文结合利比亚与伊朗的核问题,分析了美国在中东地区强制性外交的运作特点与效用。为了巩固自己在中东的安全利益及战略强势,美国利用强制性外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遇到了诸多难题,尚未从根本上奏效。  相似文献   

9.
冷战时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以联合国为舞台,借助新闻媒介之手,曾经展开过一场禁毒遏共外交活动。这既是当时特殊的冷战背景下美国遏制与孤立新中国的产物,更是美国对外政策实施过程中以话语权优势制衡对手的惯有手法,而由此助长了东南亚金三角毒品源地的坐大,则显然是以意识形态为标尺的冷战背景下禁毒外交取舍不当之苦果。唯有摒弃意识形态领域的偏见,保持禁毒的初衷不变,国际禁毒事业方能得以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冷战时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以联合国为舞台,借助新闻媒介之手,曾经展开过一场禁毒遏共外交活动。这既是当时特殊的冷战背景下美国遏制与孤立新中国的产物,更是美国对外政策实施过程中以话语权优势制衡对手的惯有手法,而由此助长了东南亚金三角毒品源地的坐大,则显然是以意识形态为标尺的冷战背景下禁毒外交取舍不当之苦果。唯有摒弃意识形态领域的偏见,保持禁毒的初衷不变,国际禁毒事业方能得以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1.
美苏冷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开始,经过20多年的对抗,到了60年代末出现了缓和;这次缓和到了70年代末为新的一轮对抗所取代;后来到了80年代中期,美苏的对抗又逐渐为另一次缓和所打断。近年来国际上有些史学家和国际问题研究者把前一次对抗称之为第一次冷战,前一次缓和为第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以来,由于中国自身内部的变化,也由于外部世界的变动,更由于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更,中国外交发生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变迁。中国外交转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进程至今仍未完成。国外学者对冷战后中国外交转型的研究大致可分为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两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研究重点。对国外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的研究结论,要有所鉴别、批判,不宜完全拿来,照抄照搬。但是,其研究方法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3.
廖小健 《外交评论》2006,32(6):86-91
后冷战时期,马来西亚与美国展开一连串的激烈交锋,两国关系一度非常紧张。但马美经贸关系继续发展,美国还跃升为马来西亚最大的出口市场和外资来源国,这与马来西亚成功的外交策略不无关系。对美政策有效地捍卫了马来西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提高了马来西亚的国际地位,基本体现了马来西亚当时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4.
小泉政府借反恐之机,在外交上进行了一些大胆的举措:制定一系列派兵法案,强化日美同盟,行使“集体自卫权”,出台了新《防卫计划大纲》,并且努力争取“入常”等。同时在历史、领土问题上实行强硬的对外政策,引起周边国家的强烈不满。小泉外交给东亚乃至亚太地区安全机制的建立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增加了该地区的不确定性。研究和分析小泉外交之特点与趋势,对于如何建立东亚安全机制以及中日外交今后的发展都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北约的公共外交可区分为集团和成员国两个层面,北约拥有体系化的公共外交机构和国际化的公共外交队伍,其主要内容包括承办新闻媒体活动、协调对外关系和传播电子及硬拷贝信息等。进入21世纪,北约的公共外交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公共外交已成为北约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后冷战时期东盟国家地区安全战略孙福生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国际社会各种力量重新组合,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新格局正在形成的过渡阶段。在新形势下,由于内外战略环境的改变,东盟国家的地区安全战略也正在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这无疑将对东南亚地区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东北亚地区多种矛盾和问题复杂交织,构成了中国地缘安全环境上非常重要而又相对脆弱的一个环节。学界对于东北亚地区的安全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对现有的研究情况作一梳理,以期对促进该问题的研究能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吕惠 《外交评论》2001,(2):53-57
冷战时期,英国为了对付苏联和华约集团的威胁,制定了以核威慑为后盾、依靠美国和北约集体安全体系的防务政策.冷战结束后,英国的安全防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继续维护和扩大其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英国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重新考察其安全防务环境,并对其安全防务政策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相似文献   

19.
贺曙敏  宠东梅 《工会论坛》2004,10(3):102-103
冷战后 ,美朝之间仍存在安全困境 ,并且影响着东北亚的安全局势。只有美朝调整各自的安全利益 ,把对方身份界定为竞争对手或朋友 ,并促成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建立 ,美朝安全困境才能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