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爱因斯坦的"和谐的人"概念,根源于他对宇宙本质的认识和理解。爱因斯坦构造的"和谐的人",不仅是一个有道德的自由人,更是一个有崇高道德和高度自由的人。因此,爱因斯坦的"和谐的人",就像他的宇宙宗教的上帝概念一样,是一个可以通过人们的努力追求而无限接近、却永远不可能真正实现的人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2.
有人问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您脑子里都装着什么?”爱因斯坦回答说:“我脑子里始终都装着问题。”矛盾无处不有,问题无处不在,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对于领导干部来说,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末,在回溯百年的世界变迁时,人们发现最有影响的人不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也不是名噪一时的企业家和艺术家,而是爱因斯坦,一位科学家。这的确是耐人寻味的。爱因斯坦思想的深刻和影响的久远,不但体现于他在相对论以及量子论等诸多领域卓越的科学贡献,而且反映在他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独特思考上。作为科学共同体的主要代言人,爱因斯坦往往不得不考虑科学生长的社会环境,也不得不关注科学对社会可能带来的影响。而且他的这种思考,一方面直接面对现实的问题境况,比理论家事后的历史考察更具真实性…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无不把真善美视为一种道德风范和精神境界,作为修身养性,完善自我的行为准则。大凡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皆以此为其精神动力。我国历史上的诸葛亮就曾提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也曾说过:“一个人只知道吃光、用光,什么也不留一点给后来的人们,这样的人,不配享有做人的尊严和权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这些至理名言所表达的一个共同理念就是,人活着要有价值,而这种价值须以为百姓、为国家、为人类多做贡献来体现…  相似文献   

5.
60多年前,有一位日本科学家来华访问,会见了鲁迅先生。他问鲁迅:“陈建功博士现在在什么地方?”鲁迅回答:“不知道。”客人感到非常奇怪地说:“陈先生在日本是大家都知道的著名数学博士,为什么在中国却没人知道呢?”鲁迅说:“蒋介石政府不重视科学,也不关心科学家。”  相似文献   

6.
曾鹃 《湖湘论坛》2002,15(3):47-48
爱因斯坦自称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圣人”,这在很大意义上是针对当时的教育而言的。正是这种对传统教育的离经叛道和喜欢自由自在地想入非非,最终催生了一位翻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历史新篇章的伟大科学家。探究爱因斯坦独特而又深刻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一、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认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首先应该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是具备某一专业知识的人。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解,所谓“和…  相似文献   

7.
科学作为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通常以两种方式对社会发生作用和影响:第一种是技术性的,即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第二种是教育性的,科学直接作用于人的理智和心灵,对社会精神生活发生影响。科学作用于社会的第一种方式较为明显,从而为人们所熟悉,而第二种方式则经常被人们所忽视。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非常看重科学以第二种方式作用于社会的功能,他把科学“对人类。心灵的作用”,或者说“科学对于理智所产生的影响,’称之为“不朽的荣誉”,并且说:“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好像不大明显,…  相似文献   

8.
论爱因斯坦科技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因斯坦是20世纪的科学巨匠,他的一生不仅对现代科学作出卓越的贡献,而且也对科技与伦理的关系表现出了极大的理论兴趣,在其著述中包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并积极进行道德实践,由此阐发了关于科技和道德问题的一系列见解和主张,形成了他的科技伦理思想。一爱因斯坦科技伦理思想产生的背景20世纪以前,由于科学研究还只处于个人分散研究的散兵作战的阶段,科学家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不多,一些涉及科学和科学家之间以及科学和科学运用之间的道德伦理问题并不突出,诸如尸体解剖,生理实验,科学发现优先权等争论总的来说在社会上影响并不像现在克窿技术…  相似文献   

9.
一 个术语的意义和指称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但终究处于流动之中。“科学”这个术语也不例外。几年前 ,英国老牌科学家、科学社会学家齐曼出版了厚厚的《真实科学 :是什么、意味着什么》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已出中译本 ,译作《真科学》) ,与多年前他写的《元科学导论》判若两个不同阵营的作品。他是搞自然科学出身的 ,后来名义上做了科学社会学的工作 ,也出版了一些有名的著作。但是 ,用SSK(科学知识社会学 )的观点说 ,他早先的科学社会学只是科学家的社会学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然而变化是不可抗拒的 ,科学在变 ,齐曼也在变 ,科…  相似文献   

10.
《创造》2017,(10)
正1930年,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系统阐述了他的国家观。他的政治理想是"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他认为人本身才是国家存在的目的:"在人生的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  相似文献   

11.
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讲:“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①。一直到南方谈话,他至少有十次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仅《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就收入8次),促使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成就辉煌。无论是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相对比,还是与当代西方经济学相较衡,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都是创见。当代世界的西方人和东方人,外国人和中国人,对邓理论都曾经和正在议论纷纷。中…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斯诺(C.P.Snow)发表了那篇脍炙人口的《两种文化》的名文,他说:“在道德生活中,科学家基本是我们知识分子中间最健全的集团;科学本身的组成中就有道德成分,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由此形成自己对道德生活的判断。”科学和道德哪个在先,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悖论,但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不可能科学昌明,却是历史早已证明的定论。伟大的心灵蕴育伟大的思想,中国近年来的创新焦虑,其症结就在于此。“人之无文,行之不远”,陶醉在“席丝文化”中的国家,是危险的。亚里士多德说过:“美比历史更真实。”是高尚的理想推动着文明的历史不断进步。我赞同哈维尔的话:“知识分子的作用就是发出警告”,我说了就拯救了我的灵魂。  相似文献   

13.
(1)我是在一个商业气味非常浓的场合中见到他的:安全防范新产品展示订货会。他递过来的名片上有许多头衔,诸如“总经理”,“室主任”,“一级警督”之类,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做学问搞研究的人。个子不高的他,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脸上有一种做学问搞研究的人常有的...  相似文献   

14.
桂电宣 《当代广西》2009,(22):50-51
相图,是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的基础。从事相图研究的人,不仅要耐得住寂寞,更要有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在我国专门从事相图研究的人不多,潜心研究10年以上的人少之又少。而在广西却有一位“土生土长”的科学家,1985年硕士毕业后一直在相图科研事业上默默耕耘。20多年来,他凭着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我国相图学科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他,就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怀营。  相似文献   

15.
李保林 《创造》2019,(4):8-10
一、党性原则一直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核心要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1994年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他指出:“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不计其数的文学家都曾对音乐的描情叙景抒发了自己的感动和启示 ,而鲜为人知的是许多科学家也如此相似地描绘音乐 ,也认为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影响了他们的创造选择 :开普勒坚信音乐是天体运动的和谐回声 ,他干脆把行星第三运动定律谱写到了五线谱上 ;爱因斯坦在音乐的和谐框架中发展了他的理智梦想。打开许多科学家传记 ,你会发现书中赫然写着 :“他 (她)热爱音乐 ,会弹奏 (乐器 )……”西方几乎一切杰出的哲学家都论述过音乐艺术世界的本质和美。国内一位著名的科普学家曾经断言 ,世界上没有几个重要的科学家与哲学家不热爱音乐的。许多大…  相似文献   

17.
阿 尔伯特·爱因斯坦 (AlbertEinstein ,1897~1955)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 ,这已经是一个无庸置辩的历史事实。20世纪末 ,全球众多报刊和媒体做过诸多世纪名人和千年伟人的专业调查和民意测验 ,爱因斯坦总是名列榜首———真可谓众望所归。作为科学家 ,他的理论非常深奥 ,一般人无法领悟。作为思想家 ,他的见解相当深邃 ,普通人难以理解。可是 ,这样一位科学精英和思想精英 ,为什么会走进大众的生活 ,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并受到全世界男女老少的尊敬和爱戴呢 ?这里肯定有必然的原因 ,当然也有偶然的因素。关于必然原因 ,我这里…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鲜明地提出“不搞争论”的主张,并说这是他的“一个发明”,可见,邓小平本人是非常重视这一思想的。时下,“不搞争论”已成为许多人的口头禅。有的人将“不搞争论”任意夸大,随意使用,结果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有的人以为“不搞争论”就是不问是非、对错,不问姓“资”姓社,不问姓公姓私,结果在人们思想领域造成了很大混乱;还有的人对“不搞争论”表示不理解。“这么多问题为什么不让争论呢?”“真理愈辩愈明嘛!”如此等等。那么,邓小平为什么提出“不搞争论”呢?究竟怎样理解“…  相似文献   

19.
从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奖,至今已一个世纪了。百年来,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努力张扬格物致知、求真务实、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尤为杰出。今天,重新弘扬爱因斯坦及其科学精神尤为重要。一宗教视信仰高于一切,禁止对信仰的任何怀疑,而科学的出发点则是怀疑。因为怀疑,所以探索;因为探索,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爱因斯坦的儿童时代曾“深深地信仰宗教”,但是这种信仰在他12岁那年就突然中止了。原因如其所言:“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我很快就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  相似文献   

20.
王琼 《思想工作》2005,(6):27-27
2005年是爱因斯坦相对论诞生100周年,为纪念相对论诞生100周年,联合国大会将2005年确定为国际物理年。在许多科学家看来,在100年时间里,相对论推动科学技术实现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在100年时间里,全世界也有许多科学家并不完全迷信相对论,他们不断地努力,试图在认识上超越爱因斯坦相对论。在内蒙古就有一个这样的人,他叫齐新。在20年时间里,他对相对论及其研究对象———客观世界本身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于2002年完成了20多万字的科普专著《智胜爱因斯坦》,这是一本试图超越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探索之作。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位自称是爱因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