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年高考之后,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就打着招生的幌子,使出形形色色的诈骗伎俩,骗取考生的钱财。招生骗子们的诈骗活动,不仅直接伤害了广大考生及家长的利益,也严重扰乱了招生秩序,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近日,记者走访了一些学校的招生部门,了解了近年来高考招生中出现的几类骗局,提请家长和考生注意。内部招生“诱惑大”,代理招生“猫腻多”"代理招生猫腻多。为了抢夺生源,一些民办学校采取高额回扣“提成招生”,将招生权委托给一些中介机构和个人。代理人往往对学校进行不符合实际的夸大宣传,诱使考生上当。西安市东郊一家民办学校在代…  相似文献   

2.
八五年高考政治试题有两个特点: 一是新而不怪。试题从类型上看,仍沿用填空、选择、说明原理,用马列主义原理说明实际问题等传统形式,但又有新意。从内容上看,难度适中,考生比较满意,感到“不难”。但题目突出了“新、活”两字。特别是选择题,又分为四种表现形式,有文字说明,也有漫画寓意,而且对答案要求也各有特色。二是难而不偏。考生反映“不难”只是一种感觉,实际题目并不容易。填空题概括了我国近一年来重大时事政治,国际时事份量较轻,但又很有现实意义。其他题目的内容则概括了  相似文献   

3.
每年高考的落幕就是来年高考开始的序曲——高考已无疑成为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大考验。“一切为了考生”不仅是考生家长的神圣信条,不是社会对于萃萃学子们的分局殷殷关怀。考生家里是科学配餐,营养补给;心理疏导,全家抚慰;大餐奖励,礼物诱惑;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高考进入最后倒计时,在考生和家长紧张备战的同时,名目繁多的"高考产品"被集中推出。商家围绕着考生的衣食住行,深挖"高考经济"。客观地说,商家在商言商,只要所兜售的商品和服务不违反国家法律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想趁着高考结束赚点钱,也无可厚非。但是作为考生和家长,在商家所努力营造的"高考经济"中却应该保持理性与淡定,切莫因为过于放松而"过度消费",甚至是造成得不  相似文献   

5.
曾曦  冯丽 《半月谈》2004,(13):52-54
敞开的大学校门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进入。在那扇神圣之门的门口。国家以高考的形式.对万千学子进行筛选。从1977年到2004年.“文革”后恢复的高考已经至少改变了两代人的命运。正是因为如此.每年六月和七月的考试、阅卷、招生便成了考生和家长的“关键时期”。为了让自已的孩子走进理想的大学.许多家长为了孩子而“病急乱投医”.进而落入骗子的圈套。有的考生家庭因此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不仅延误了考生的正常升学.甚至从此改变了孩子的人生。以高招的名义行骗。一直是这几年来高招背后的阴影。骗子是怎样行骗的?为什么他们总是和高考如影随形?揭开骗子的“面具”.我们不难发现.诈骗的背后还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尽管高考已经结束,但在考生中了解“高考移民”的情况,考生们还是相当谨慎。“‘高考移民’肯定有,我知道的就有不少,但我不会指名道姓地说出他们的,因为谁都不容易。”山东考生小魏这样对记者说,他的几分老成颇令人感到意外。“‘高考移民’在我们那儿这几年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有条件的谁不愿意考个好学校,如果我有门路也会这么做的。”看来,并非小魏老成,而是“高考移民”真的已经深入人心了。"“移民”大军,三路出击"“高考移民”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特有现象。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考生众多,且各地区之间教育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实行…  相似文献   

7.
南方6月,蝉声嘶鸣,凤凰花开。一年一度的高考,在千万考生和家长欲迎还拒的心态中到来了。6月7、8、9日,在炎热、焦灼、祝福、等待中,高考的日子渐渐来临。对广大考生来说,在考场上高水平地发挥、取得好成绩固然重要,然而在填报志愿时能否选好专业,这对毕业后能否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也至关重要。于是有人甚至把填报志愿视为“第二次高考”。为了给今年参加高考的同学填报志愿提供帮助,本刊记者采访了一些专家和有关高校的招生负责人,组织了本组文章,供考生和家长参考。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缘何不受欢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报道,南京29中校长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打开一封刚刚收到的家长来信,信中写道:“请求你,别再拿素质教育做借口,不要再愚弄学生和家长,实实在在抓教学吧……不要误人子弟。”信的落款为“即将升入高三学生的部分家长”。"南京市这几年一直重视素质教育,但在经历了去年“分不如人”的“高考之痛”后,原本推崇的素质教育被贬成没用的“花架子”。“高考之痛”引发的直接效应,是要求择校、补课、上晚自习的家长多了;转学到升学率高的县中读书的学生多了;学校终于也乱了方寸,普遍增加了课时。"在高考指挥棒下,应试教育理念在深深影响着家长们…  相似文献   

9.
据报道,在绍兴一中2009年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中,13名考生的家长是当地高官,其余6名都是教师子女。这一现象被称作“权势家庭子女‘高考加分俱乐部’”。  相似文献   

10.
和往年一样,2009年的高考同样牵动了政府、社会、每一位考生家长的心。显然,对应试学生而言,高考并非只是卷面上的问号、选择题与填空题,因为从准备高考到最后尘埃落定,与考生同样需要过考的,还有社会与家长对高考抱持着怎样的态度和心理,以及政府部门的管理能力和对高考制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每年七、八、九月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录取时间,是考生们的关口,也是残联为残疾考生服务,确保上线残疾考生入学的关键时刻。2001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招生实行网上录取,120%投档,增加了高校录取的自主权。却出现了高分考生落选、残疾考生录取难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我们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全省参加高考的所有上线残疾考生全部入学,取得了领导满意、部门满意、残疾考生和家长  相似文献   

12.
《世纪行》2015,(6)
<正>随着2015年高考结束,广大考生进入填报志愿阶段,媒体上有关高校排名的信息不断翻新,有国内排名情况、亚洲排名情况、世界排名情况,这些信息在给考生和考生家长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困扰,同一所大学,不同的媒体公布的排名可能不一样,家长在选择时左右为难。排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大学排名评价体系不同所致。自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1984大学排名"后,大学排名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生复试,感慨良多.为了考察复试生有无求真的素质,我问:"一个人感情用事或者客观诚实,会对科研产生什么影响?"一考生回答:"这都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客观诚实有利于了解事实,但是太多了也不行.它有顽固保守、不利于创新的一面.感情用事可能掺杂主观情感,但是思想活跃,容易创新."我一震,不相信考生们不理解客观诚实和感情用事这对儿常识性概念,又问了13名考生,只有一名明确倾向于客观诚实.有人还说"感情用事"者感情丰富,搞科研就是应该倾注感情.有个男生竟断言:"感情用事是理性的."在他们眼中,客观诚实无所谓褒义,感情用事也无所谓贬义,似乎后者还更有益.  相似文献   

14.
高考高压     
<正> 时下是高考的季节。每当这个季节来临,有一片乌云也随之飘来,并在人们的心头四处弥漫。因为,没有一个人会认为高考的季节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考生,面临"生死之战",毕其功于一役;家长,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学校和老师,担心今年重点大学的录取比率下降;连政府部门也紧张起来,勒令建筑单位晚上不得施工,以免影响学生复习备考……我虽然已经与高考无关了,但回想当年,仍心有余悸。我是在去年与高考"遭遇"的——我的孩子那时高考。我们全家在孩子高三的下半学期,便全线进入了  相似文献   

15.
“高考经济”真是步步为营,从专为考生静心备考的钟点房、安神补脑的营养品、金榜题名后的谢师宴“老三样”,到考生心理“按摩”、旅行社推出的考后放松游、互联网高考咨询服务等“新三样”,每年高考经济都在不断演  相似文献   

16.
《群众》2015,(7)
<正>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季,与历年相仿,给考生减压始终是挂在人们嘴边的一个话题。更有很多人将减压付诸行动:老师们倾囊传授考试攻略,出租车司机免费送考,警察叔叔为考生开道,家长们精心做好服务,甚至不惜封堵道路以保证考试时的安静。考生真的"压力山大"  相似文献   

17.
高考即景     
6月7日,全国723万莘莘学子走入高考考场,迎接人生中的一次考验。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高考生似乎都特有“个性”,不少考生拒绝家长陪考,在考场外等候的家长比往年少了许多。在北京广渠门中学考场,一个中年妇女在考场入口处焦急地东张西望。“儿子说什么也不让陪着,一定要自己来考场。也不知道来了没有。”当她得知儿子已进入考场,才放心地走了。  相似文献   

18.
状元短裤     
家有考生,是家长们最纠结的事。谁不想自家的孩子考得出色,金榜题名嗬!于是近年来,各种与高考“状元”有关的物事,都成了商家的卖点:书商连篇累牍地出版各类高考指导书籍;食品商则开发饮品补品,  相似文献   

19.
新高考方案既保留了传统高考的有效做法,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而有所创新,对稳定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家长心愿及考生心理具有积极意义。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与新课改的无缝对接,主要体现为:有了必考与选考两部分内容;考试评价进一步突显减负功能;  相似文献   

20.
每年六月都被人们称为黑色的六月,因为这个月要进行两次决定命运的考试——高考和中考。特别是高考。高考,像一道人生难解的几何题,千百万学子拼搏,亿万人民困惑。尽管升学率在逐年上升,但高考仍然被看作是万人过河的独木桥。在每年的高考中,考试与人性的冲突屡见不鲜。今年高考也不例外——各地上演了一幕幕令人费解的苍凉的闹剧、悲剧:为了让孩子安静应考,有人将附近烦噪的青蛙毒死;考生家长组成人墙阻拦车辆通过;为了不影响孩子高考,父亲去世母亲对女儿隐瞒死讯;母亲送孩子高考遇车祸,女儿含泪上考场;迟到2分钟,母亲给监考人员下跪……湖南电视台“钟山说事”最近制作了《高考天问》节目,主持人钟山血脉贲张地质问:这些事件是让人感动还是令人心寒?有网友将这个节目视频在新浪微博上发出后引起轰动,几天时间有近50万人转发、评论。我们不禁要问,高考,究竟怎么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