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监察文摘     
“反腐败也要找关系”,乍听这话颇觉新奇,深思之备感沉重。近闻有一举报者,反映村干部贪污一万元公款,乡里迟迟不予查处。举报人七找八找,通过各种关系找到省里,省里又将举报信转到该县有关部门查处,问题才得以解决。现在确有一些举报者,反映本地、本单位领导违法违纪问题,不是按正常渠道、正常方式举报,而是想方设法打听熟人、同乡、托亲拜友,到处找关系,将举报信转交给某个领导或有关部门,也有的把这种现象叫作“转圈子”反腐败。这种做法,说明举报者可能对信访常识不甚了解,或对当地领导或有关部门缺乏信任,以为只有找到…  相似文献   

2.
举报信件作为案件线索来源的依据,从控申举报部门到自侦、批捕、起诉直至审判阶段,涉及多个环节、诸多办案人员,这对举报人的保密是十分不利的。尤其是人民群众的署名举报,一旦失泄密,对举报人所造成的人身、心理上的伤害是难以弥补的,势必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举报犯罪的积极性。那么,应该如何管理好署名举报信件,避免失泄密事件的发生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建立署名举报信件档案,设立署名举报信件专职管理员,所有受理的署名举报信件原件一律存档。  ——举报中心分流署名举报案件线索,一律移送抄写件,隐去举报人…  相似文献   

3.
湖南吉首市纪委从去年开始推出代码举报制度.想举报而不愿署实名的举报人,可采用编写代码的形式告知真实姓名和身份。自推行以来,吉首市纪委共收到代码举报信8件.处理党员于部6人,兑现举报人奖金1万元。(3月20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4.
一、立案难 其一,检察机关查办贪污贿赂渎职案件,线索主要来自信访举报渠道。但这些信访举报中有大量的举报内容是举报人在不掌握真凭实据的情况下,凭主观“估计”、“推测”或“听说的”进行举报,同时因大多数举报信是匿名举报,办案人员无法找举报人了解情况,只能从举报人单位帐目中寻  相似文献   

5.
朱雪芬 《江淮法治》2014,(12):35-35
正一封实名举报信,将中煤三建集团领导付某"扳倒"。相山区人民检察院根据举报人王某在举报信中提供的线索,查明了中煤三建集团付某受贿7.5万元的犯罪事实,相山区人民法院最终判决付某构成受贿罪,判处其有期徒刑4年。近日,相山区人民检察院给予实名举报人王某3000元举报奖励。为了充分调动举报人的积极性,解决检察机关职务犯罪案件案源少、线索匮乏  相似文献   

6.
浏览香港廉政公署网页,能看到廉署承诺的“服务标准”:“四十八小时内对举报做出回应,两个工作日内对非贪污举报工作做出回应……”“48小时内对举报做出回应”意味着,哪怕是周五晚上接到举报,也决不能让举报信躺在办公桌抽屉里,等到周一上班再去办理。细细分析,廉政公署的“48小时回应”意义不小:及时与举报人通气,既可随时联系举报人,挖掘被书面举报方式遗漏的情节,又可对举报人不了解的法律规定给予及时解答,还能打消举报人苦苦等待举报结果的焦虑情绪,避免对办案工作产生误解,导致重复举报等一系列问题。有时还能产生互动,调动举报人的…  相似文献   

7.
浅议打击报复举报人的特点、手段、成因与对策吕永康,刘东宽在当前反腐倡廉斗争中,广大人民群众的举报热情空前高涨,一封封举报信飞向检察机关,一起起贪污贿赂罪案被及时侦破,一条条“蛀虫”纷纷落网“曝光”,一笔笔经济损失被及时挽回。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举报作为...  相似文献   

8.
6月25日至29日是全国检察机关第三个举报宣传周。在举报宣传活动中,笔者接待了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朋友诉说近来因举报本单位的领导而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举报信转来转去转到了被举报人手里,该领导通过信中的笔迹查出是他举报的。朋友反复强调他不是向检察机关举报的,受打击的事与检察机关无关。话虽如此,依旧令我为之心痛、为之深思。举报是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沟通的重要渠道,是群众向检察机关反映贪污贿赂侵权渎职犯罪的主要途径。为举报人保密,确保举报人的安全,是检察机关的职责所在。这些年来,老百姓看到了太多的揭而不露…  相似文献   

9.
两封举报信 1994年10月底。上海市南市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邵斌元的写字台上,放着一封匿名举报信。举报信指控昆明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上海证券业务部(下称昆投上证部)经理范某、股民李进挪用信用社巨额资金炒股牟利。举报对象非常明确,有名有姓有单位,但挪用的数额多少,挪用哪家信用社的公款等,信中没有写明。看来,举报人是知情者,却又不了解详细。匿名举报,说明举报人心存疑虑,既对检察机关能否真正依法办案有怀疑,也怕被举报人打击报复。这是当前反贪肃贿斗争中举报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 邵检察长和部下一合计,一致认为这封举  相似文献   

10.
举报初查工作与侦查环节衔接方法初探李前举报初查,是立案侦查的基础,通过初查可确认案件举报线索的价值大小,所以,初查质量的高低是案件成败的关键。通过举报初查,还可以及时向署名举报人反馈信息,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支持,接受监督,取信于民。近两年来...  相似文献   

11.
梁江涛 《江淮法治》2010,(17):46-46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行政监察法》的决定,新法将于10月1日起施行。新法加大了对举报人的保护力度,规定监察机关应当对举报事项、举报受理情况以及举报人相关的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还增加了一条规定:泄露举报事项、举报受理情况以及与举报人相关信息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本期“一家之言”就此话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举报人的权利与我国《举报法》的制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举报是公民主动向司法机关或行政机关报告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犯罪案件线索,参与社会治理的行为。举报人可以自由选择举报方式,拒绝直接充当证人,署名举报人具有优先知情、申请和获得保护、将功补过、获得补偿与报酬等权利。《举报法》是调整举报人与举报受理机关之间在举报活动中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的行为规范,其主要作用在于规范举报受理机关的行为。制定《举报法》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3.
晓非 《江淮法治》2010,(22):17-19
3年前,他向警方举报了一起抢劫案,警方根据线索将此案告破。不料,所举报的案犯竟然从警方眼皮下逃脱。随后疯狂报复举报人,乃至做出令人发指的行为——残忍剁下举报人的双手。此案背后。凸显我国举报人保护制度的诸多缺陷。  相似文献   

14.
今年 6月 26日开始,全国各地检察机关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举报宣传活动。这次主题为“立案标准,举报须知,署名举报,件件答复”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举报热情,提高了检察机关的知名度。但笔者认为,宣传举报与接受举报应分开进行,在街头当众接受群众举报,虽有深入群众,方便群众的优点,但不宜提倡。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众接受群众举报不符合举报人的心理。近一段时期以来,打击报复举报人的事件时有发生。在街头当众接受群众举报,与为举报人保密,保护举报人的权益不相符合。而且,举报人容易产生对检察机关严谨工作态…  相似文献   

15.
牛犇 《政府法制》2010,(15):8-10
尽管我国一直强调人民群众举报对于我国反腐有着重要作用,为了鼓励群众举报检察机关甚至制定政策,不惜重金对举报人进行奖励,但是举报人被打击报复的事件依旧屡见不鲜,有的举报人甚至因为自己举报他人而失去生命。  相似文献   

16.
举报受理求全心态是指举报的受理机关或受理人在受理举报过程中所持有的,对举报动机、行为、内容等诸多方面的一种不切实际、强求完美的心理状态。举报受理求全心态的表现1.求全举报动机。这种心态强调群众举报的主观动机必须是正当、积极、无私的,客观上必须达到惩治腐败的效果。具体在举报受理过程中,表现为重视检举类举报,轻视控告类举报。主观地认为控告类举报大多是因为被举报人侵害了举报人的个人利益才遭到举报,举报人在举报过程中掺杂了个人恩怨。2.求全举报行为。这种心态把举报人的举报行为与其举报反映的问题主观地联系在一起,认…  相似文献   

17.
当前,职务犯罪举报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实名举报易导致举报人被打击报复、匿名举报又不利于对职务犯罪进行打击,因此设立举报单线联系制度是一种行之有效方式,既可以有效保护举报人,又可以对职务犯罪进行有效打击,从而起到增强举报人信心、促使实名举报增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王春艳 《法制与社会》2011,(14):56+58-56,58
检察机关反贪部门的侦查工作,理应把各类群众举报作为查办案件的重要方向。但当前工作实践中,由举报信发展而成的案件比例较其他线索来源,有畸低的嫌疑,尤其是公民个人举报线索,这里面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改进初查工作方法,提高举报线索利用率,进一步鼓励群众举报的积极性,是当前检察机关自侦工作需要突破的一大难点.  相似文献   

19.
网络举报是一种随着网络发展而产生的新型举报方式.近年来,为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举报人通过网站发帖等网络传递方式,将举报事项公布于世,这种来自民间的网上举报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0.
试论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梁茂松检察机关自成立举报机构以后,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同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反贪污贿赂斗争的开展。但是,随着群众举报的深入发展,各种打击举报人的现象也屡屡发生。如何继续完善举报工作,有效地保护举报人,坚决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