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中生,這位被厦門同行稱為一出娘胎就結了台灣緣的企業家,現在是一家宨T經營對台貿易的公司——福建省厦門經濟特區友利貿易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他中等個兒,全身透着厚道、樸實和熱情f自己出生於台灣省最早開闢的商業港口城市鹿港鎮,雖然四歲時就來到大陸,對於故里已無記憶,却有着奇異的深厚感情。他知道今天的鹿港,在台灣僅僅是個文化古鎮,但它  相似文献   

2.
夫妻重逢     
B先生(因爲衆所周知的原因,我没能寫出真實姓名)老家在河南新縣農村。讀完高中,他考上了國民黨武漢航空學院,並與本鄉他心爱的彭廣英小姐拜了天地。刚度完蜜月,B先生就離開了家。夫妻分手的前夜,太太說她已有身孕。不久,二十一歲的B先生随軍去了台灣,在一家軍械工厂當了技师。三十多年来,B先生時時思念着心上的人。一九七九年,B先生偶爾從一家刊物上獲知,太太正在寻找他。他心中又喜又憂,喜的是他的爱妻還在人間;憂的是,台灣說大陸‘共産共妻’,他爲那容貌出衆的妻子這些年的遭遇擔心。沉思良久,他終於决定先給太太寫一封試探的信。使B先生喜出望外的是,不久便收到了家書,獲知年過八旬的父親仍然健在。太太還告诉他,他走後生的是兒子,而且早已娶了媳婦,給他们添了一個孫子、一個孫女,一家四代同堂。B先生手捧家書,歸心似箭,很快便繞道他國,飛回祖國大陸,寻找他記憶中的家。 B先生回到新縣,受到縣政府官員盛情接  相似文献   

3.
有一首歌曲《龍的傳人》,流傳極广。作者就是台灣校園歌曲的開創者侯德健。他已於幾年前來到大陸,現定居廣州。而他的父親侯國邦仍在台灣。他專門選在龍年請父親回家鄉——四川省巫山縣探親。龍年八月一日深夜,星光燦爛,皓月東升。壯麗的長江三峽深處巫峽西口、縣城会仙橋西邊「小洋房」的曬台上,凉爽的江風吹拂,歡聲笑語蕩漾,時而發出「叮噹」的酒杯撞擊聲。席间,侯德健與年逾花甲、頭髮花白的父親,正同侯氏親人及新結識的朋友們一邊痛飲故鄉美酒,一邊暢抒胸懷。  相似文献   

4.
江志文先生遠在美國的亞利桑那州,離開家鄉廣東梅縣已經快四十年了。在異國他鄉,他從未忘記在那塊由客家人祖先開闢出來的故土上,有他生長的祖屋,有兒時一起嬉戲的伙伴,有潺湲的梅江,還有那終年翠綠的陰那山。而多年來最令他掛念的事情,就是為已故的母親修一座墳。  相似文献   

5.
郭萬明剛送走了幾位台灣來的客人,還沒落座,辦公桌上又響起了急促的電話鈴聲。他拿起話筒,裏面傳來瀘州市政府對台辦一位工作人員的說話聲:“我們這裏來了一位台胞,名字叫胡向余,是你們縣安南鄉人,明天回去探親。他與家裏幾十年未通過信,希望你們幫助尋親……”郭萬明放下電話,向同事交待了幾句,便怱怱出去了。在大半天的時間裏,他走訪了長寧縣的安南鄉、農勝鄉、挑平鄉、長寧鎮和宜賓市牟坪鄉,  相似文献   

6.
楊尚昆會見台灣記者國家主席楊尚見於去年九月二十四日在北京會見台灣《中國時報》記者時說:“主張兩岸儘快統一,實行‘一國兩制’即台灣是在一個中國下的特別行政區,比內地自治區的自主權還要大,實行不同於大陸的社會制度,你實行你的三民主義,我實行我的社會主義,互不干預。台灣還可以保留部分軍隊,大陸不派人去台灣參加政權管理覀儦g迎台灣派人來大陸參加中央政府绾螌崿F‘一國兩制’應由國共兩黨平等地坐下來商談。‘三通’的目的是要逐步消除相互之間的對立情緒,增進彼此共識。目前最重要的是需要溝通,建立能代夷變方直接談判的渠道。”  相似文献   

7.
北京城杂忆     
著名作家蕭乾是北京人,現已是七十八歲的老人了。他出生在羊管胡同,在東直門一帶長大,童年時代很少出过城圈。成年後,前前後後到過十來個國家。但他始終忘不了兒時的北京城,清脆委婉的京白、胡同里名种不同的叫卖声、五彩缤纷的春節花燈……都深深地留在他的記忆中,现在一一重新出现在作家的笔下。这一组雜憶和冰心的評論原载《北京晚報》,現徵得作者同意,予以轉载。限于篇幅,本刊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八年五月三日,在台北機場上,享有「第一梅派青衣」美名的羅吟梅女士,一想到自己即將成為第一個到大陸演出的台灣人時,心中頓覺興奮不已。一位記者趨前向她祝賀道:「你非但是第一個去大陸演戲的台灣人,而且還將是第一個從台灣直飛大陸的台灣人?緢竺魈煲灶^版頭條刊登這一消息。」原來,從台灣到大陸的台胞,都須經香港或他處中轉,並且在那兒獲得有關證件。而她却在香港名票金如新先生和國泰航空公司蔡先生的  相似文献   

9.
八十一歲的台胞劉珍鑒和太太張德菊出資十一萬五千元,在故鄉新建擴建了兩座學校,並取夫婦兩人名字中各一字,將一所學校定名為山東聊城北楊集“珍德”技工學校。劉先生說:“我栽了兩棵螹畼洹!?劉先生現住台灣新竹市,故鄉是山東聊城市北楊集鄉河窪劉莊。他十九歲那年畢業於山東聊城師範學校,曾先後在濟南、北京等地做事,一九四六年離家去台灣。劉先生晚年懷鄉歸士,常以詩歌寄託鄉思:愈老愈思鄉,……夜夜難成  相似文献   

10.
會親記     
今年三月初,江蘇省啓東縣政协委員、台屬朱蔚接到在台湾的父親從香港發出的一封信。信中說:‘我现在在香港,准備來大陸探親,請你和女婿先到廣州華僑飯店會親。’朱蔚接信後既高興又感疑惑不解,我们家在廣州舉目無親,父親爲什麽叫我们俩去廣州相聚呢? 朱先生於一九四九年和太太到台湾,朱先生在軍界任職,太太在生産鞭炮時不幸身亡。目前,朱先生已年逾古稀,兒孫满堂,退休後在仁爱之家安度晚年,有時還弄墨繪畫,增加些家庭收入。他在台灣一直思念着大陸的親生女兒,一九八三年,輾轉和女兒取得書信聯繫,互寄照片,激起了他思親回鄉之情。當他二月底到達香港後,憂慮頗多,他想:‘過去我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年屆古稀的台胞鍾競雄女士遠涉重洋從美國回到祖國大陸,與離别四十一年的情侶何水山先生重溫鸳夢,一時傳為佳話。一九四四年,青春年華的鍾競雄和何水山都在江西贛南國民黨軍隊做事,正當他們婚後度蜜月的時候,這一對‘鴛鴦’在戰亂中失散了。後來,他們先後到了台灣,但咫尺天涯,終未結上紅線。為了尋找愛妻,何水山於一九四九年十月返回故鄉湖南。從此‘異地相思,兩處閒愁’,何水山失去了希望,不得已另擇  相似文献   

12.
他,生長在山東曲阜,享過福,逃過難。他,台灣沒有去成,才有了與故人孔德成先生之間深深的思念。他說:‘我很熟悉孔德成,他有一雙溫柔的眼睛??鄉情慰我心他叫孔祥鑄,今年七十歲,身板硬朗,說話時底氣很足。人家告訴我,孔先生是末代衍聖公孔德成的堂祖,闕里孔三府的七十五代孫。去年九月  相似文献   

13.
海南猴島     
凡是讀過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的人,都知道有個美猴王,它和千千萬萬猴兒們聚居的地方叫花果山。那是神話傳說中的猴山。有沒有真實的猴山呢?有,海南島的一個小半島就是這樣一個猴子世界。而且那裏的‘領主’、‘臣民’全是猴中珍品——中華狝猴。時值初夏,我們來到了廣東省海南島東南端陵水縣的這個獼猴樂園——南灣半島。這裏三面環海,面積約有一千五百公頃,有大小十二個山頭。放眼四望,遠處是煙波浩淼的南海,近處是葱綠的山崗、蕉林、椰樹,一片熱帶風光;山上山下那大小不一的岩洞,是彌猴們的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中國對外藝術展覽公司和台灣隔山畫館共同擧辦了“中國兒童水墨畫大賽作品展”。這個展覽經過一年時間的籌備,並由海峽兩岸兒童美術教育家和畫家共同組成的評  相似文献   

15.
最近,筆者讀到了一部抒發台胞愛國思鄉之情,散發着祖國大陸和宝岛台灣濃郁的泥土氣息,以及同胞之間‘和解’思想的芳香的文學作品——中篇小說《船笛》,頗有一些感受。 現年四十七歲的台灣籍作家陳天嵐,出生在台北市郊二十多公里外的山鄉文山堡(今文山地區)。他是在大自然的懷抱裏長大的,浸透着自然界的潔淨、純樸、和諧的詩情,至今在他的某些作品裹依舊流露出山鄉、森林的寧靜氣氛和坦誠無華的意境,讀之令人神往不已。陳天嵐以詩歌、散文開始他的文學生涯,也兼  相似文献   

16.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觀兮,永不能忘!’許多人都記得晚年居住台灣的于右任先生曾寫下不少懷念故鄉的詩句。台灣著名人士,如羅家倫、張大千、張維翰、周樹聲、葉公超、阮毅成、鍾鼎文等懷鄉思親詩詞也感人肺腑,廣為流传迥昵?山東省济南书院的弭菊田、王天池、張登堂、吳澤浩、歐陽秉森一起創作了‘台灣同胞愛國懷鄉詩意畫’一百多幅,展出之後又出版了大型畫集。廖承志為畫集題字,这是他一生中最後的遺墨。去年四月,泉城濟南書画界有識之士,又发起了海峡兩岸詩書畫作品的徵集活動,請濟南市市長翟永浡為徵委會的主任麄冊诓惶L的時間裏徵集到一批書畫作品,並於去年十月在濟南公開展出。不久,這一活動由濟南擴展到外地,北京、上海、天津、廣東、四川、雲南、  相似文献   

17.
有一天,河南省商城縣伏山鄉石冲村周時傑先生,收到了從美國洛杉磯輾轉寄來的一封信。信中說,居住在台灣、海外的周氏族人商定,要修寫族譜,請他代為查詢故鄉周氏親属情况,並隨信寄了現居台灣、美國等地的七十多名周氏族人名單,要求一個一個查找他們的先祖世系和史迹。周時傑先生深為台灣和海外同族親人尋根念祖的赤誠之心所感動。接到信的當天晚上,他就提筆寫了回信,表示支持親人尋根,贊成修周氏族譜,原盡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文聯主席康濯,是一位蜚聲文壇的大陸著名作家。他從十五六歲就開始試筆創作,五十年來辛勤耕耘,在小說創作、文學史研究、藝術理論方面都卓有成就。他的長篇小說《水滴石穿》已被日本、美國、法國翻譯出版。在福州閩江飯店豪華的客廳里,作家接受筆者訪問時,談起湘籍的台灣作家、詩人的往昔和近况,脈脈鄉情和思念同行之情,不禁溢于言表。康濯說,他的文學創作的啟蒙老師還是台灣著名女作家謝冰瑩。那是一九三六年,他才十六歲。這位有文學才華的年輕人,如饑似渴地拜讀了謝老師從戎北伐軍時創作的《女兵日記》後,寫了一篇文采洋溢的文學隨筆,  相似文献   

19.
“樓外樓前水接天,碧波萬頃柳含煙。鄉情友意濃於酒,畫意詩情樂似仙髯雍?舞蹁躚。金秋桂子倍芳鮮。無雙畢竟家鄉美,月到中秋分外圓。”這首調寄“鷓鴣天”的應時應景寄情之詞,是浙江省詩詞學會會長戴盟先生在杭州樓外樓茶館和浙江旅台書畫家歡宴時即興朗誦的,以表達他對浙江浓台書畫家訪問團來杭州的歡迎。去年金秋時節,杭城飄香。正當月圓之期,浙江旅台書畫家陳立夫、金仲原、倪汝霖、陳學元、葉帆、陶一經、王卓明、陶晴山等八位書畫家的作品聯袂來杭展出,共有書畫作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二年,台灣中影公司推出一部新電影,名為《光陰的故事》。這部影片,突破了传統的叙事方式,具有寫實感,同以往的電影相比,手法新、信息新,風格上有很大不同。一些編劇、導演和製片人都起而傚仿,形成了台灣‘新電影’的潮流,並引起國際電影界的注意。一些電影理論家和影评人認為,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電影運動’,表明台灣的電影確定在政變中。法國《電影筆記》雜誌和英國《視與聽》雜誌曾分別為文,肯定了這個電影運動的‘現實性’。拍攝《光陰的故事》時,台灣中影公司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