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台湾问题是美国亚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在台利益,美国不仅长期维持与台湾的所谓“盟友”关系,并将支持和保护台湾的“民主”纳入美国对台政策的重要内容。冷战结束前后,美国敦促台湾当局启动和完成“民主转型”,“民主牌”也成为台湾当局寻求美国支持的重要手段,成为美台“断交”后双方构筑“实质关系”的价值纽带。但是,美国推动台湾实现“政治体制民主化”客观上也为台湾当局以“民主”方式抗衡外部特别是美国压力、  相似文献   

2.
“法理台独”的“国际法形态”是台湾当局借助“条约”和具有“准条约”性质的“非官方协定”等规范形式,为其破坏一个中国原则的国际法效力,臆造“台湾国家形象”的各类活动的总称。“国际法形态”的发展历程可分为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前的前导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08年的起始阶段和2008年至今的发展阶段。在前导阶段,台湾当局形成的“正式外交关系”和“实质关系”的并行模式为后续“国际法形态”的起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生存策略”和“政治印象”;在起始阶段,台湾当局放弃一中原则,在相关规范中不再反对“双重承认”,转而谋求凸显台湾的“国家属性”;在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国际和两岸形势,台湾当局推动“国际法形态”的重点转向树立“台湾国家形象”、深化“实质关系”、以“域内法”弥补“国际法”不足等方面。总结其变化趋势可知,围绕“存在证成”这一逻辑主轴,台湾当局先后采取“中国代表权”“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三种博弈策略。可以预计,台湾当局未来可能采取“以实补名”“超越主权”“以小博大”等策略,继续推进“国际法形态”发展。  相似文献   

3.
国民党败退台湾至今,台湾当局的“外交”政策,几经嬗变。近几年台湾当局把现阶段台湾的“外交”政策美其名曰“务实外交”。“务实外交”就是台湾当局为了强化台湾的“政治实体”地位,以最终达到“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目的,在发展对外经贸文化关系中,同各国建...  相似文献   

4.
刘佳雁  张华 《台湾研究》2009,(2):27-31,41
“侨务”政策是台湾当局拓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党败退台湾以来的数十年间.台湾当局的“侨务”政策经历了一个从最初的巩固与海外侨社的传统关系,争取侨心认同。积极服务于国民党对台湾的统治,逐步转向以“侨务”推动“外交”、以文化维系侨心的过程。2000年3月台湾实现首次政党轮替,民进党上台,台湾当局推展“侨务”政策的政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台湾“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背景与前景曹小衡1995年1月台湾当局正式推出《发展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计划》,并在台湾“行政院”第2414次“院会”上通过。该计划是台湾近年来最重要的经济发展长期计划,第一次较全面、较完整地从国际经济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和规划...  相似文献   

6.
20 01年,美国布什政府上台后,不顾我国强烈反对,急忙宣布了总价值180亿美元的三项重大对台军售项目,此项军售的宣布在海峡两岸激起了巨大反响,也成为美国违背“中美8.17公报”、插手两岸事务十分恶劣的事件。但是,正所谓俗话所说,形势比人强,五年过去,十分滑稽的是,此项被当年台湾当局视为美国“防卫台湾决心”最佳展现的军售案,竟然落到几乎要无疾而终地步,根据美国媒体最新报道,此案的延宕甚至成为美国对台军售模式“下降”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7.
“修宪”与“宪改”:台湾半个多世纪的法制困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台湾当局在过去五十多年中所遭遇的最大的法制困境之一就是自我设计“代表全中国”的“宪法”及相关“政治体制”与实际上只能代表台湾地方的政治机构之间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导致了台湾当局政治的多次重大危机。为解决这一危机,台湾当局进行了多次直接或间接的“修宪”活动。在蒋氏父子统治  相似文献   

8.
台湾当局的南海主张迈向“去中国化”,法律论述逐渐从基于“固有疆域”的“中国叙事”转向基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台湾叙事”,从争逐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代表权”转化为以南海议题强化“台湾主体地位”。这主要包括在国际法层面由“历史主权”转向“事实主权”,在宪制性规定层面改变“固有疆域”属性,在岛内规定层面提供规范支撑。虽然台湾当局在三个层面的法律意图有所差异,但以实际管辖等为线索串联起来,从而为南海主张的转换提供体系化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9.
航空航天(航太)工业是台湾当局确定的十大新兴工业发展项目之一,也是“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标是将台湾发展成为“亚太航空维修重镇”、“航空转运中心”及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未来台湾的明星产业。近年来,台湾当局加大了发展航空航天工业的力度,采取多种鼓励与支持政策,并取得相当成效,不仅在航空领域有较大发展,航天工业也开始起步,拥有主控权的首颗通信卫星已发射成功。但目前仍面临技术、人才、管理等问题,制约着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一、发展现状与取得的成绩台湾航空航天工业实际上包括航空与航天两个工业…  相似文献   

10.
泰国首都曼谷19日深夜发生军事政变,正陷入危局中的陈水扁立刻召见台湾当局“国防部长”李杰,商讨时局,以防兵变。就在“倒扁”“挺扁”冲突不断的敏感时刻,台“行政院”破天荒地举行国际记者会,尴尬的是,英国BBC记者劈头就问,台湾会不会像泰国一样上演军事政变?台湾“行政院”发言人郑文灿说,台湾军队“国家化”,必须超越党派,不能介入政治纷争。“陆委会主委”吴钊燮称,台湾发生政变可能性“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11.
“阳光法案”与台湾“廉政”问题──台湾《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的特点、局限及其立法史范忠信“青天白日,满地红包”,这是近年台湾报刊对国民党官员贪污腐败情形的高度概括。为惩治腐败,安抚民心,巩固统治,台湾当局近年来除制定了一系列与“吏治”有关的法律,例如...  相似文献   

12.
试论台湾“宪改”的法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台湾“宪改”的法律作用盛健,党朝胜为了解决“中华民国”的“法统”危机,重新构架符合台湾现实的“宪政体制”,理顺内部关系,使“宪法领域”(宪法的适用范围)与“国家领域”(即其有效统治区)趋于一致,也为了解决其他政治矛盾,台湾当局从1991年开始,在...  相似文献   

13.
台湾经济要素禀赋的构成,决定了它必然要走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它对外部经济的高度依赖性。事实上,也正是开放型模式保证了台湾经济的发展,乃至创造了所谓的“经济奇迹”。不过,近些年来,台湾兴起一股“本土化”思潮,在这种狭隘的思潮影响下,台湾当局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所谓的“本土性”政策,使得台湾经济逐渐从开放形态走向半封闭状态,给台湾经济的发展带来种种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台湾推行“务实外交”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冲击萧敬,张黎宏一、前言自李登辉在台湾执政以来,台湾当局的对内、对外和大陆政策在不断变化调整之中。就其对外政策而言,一反过去的“汉贼不两立”和很少“主动出击”的传统,以一种名为“务实外交”的政策逐渐取代了蒋氏父子...  相似文献   

15.
从国际法论台湾“参与”联合国的非法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国际法论台湾“参与”联合国的非法性刘文宗台湾当局为了实现其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图谋,挖空心思,竭力推行所谓“弹性务实外交”,把“参与联合国”作为其重要战略目标,企图通过这一活动,向全世界表明台湾已实际上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从而将中国...  相似文献   

16.
国民党执政五十年“侨务”政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侨务”政策是台湾当局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49至2000年国民党统治台湾的50年间,历经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三任领导人主政,其“侨务”政策的演变也大致可以分为蒋介石时期的“反共复国”“侨务”政策、蒋经国时期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侨务”政策及李登辉时期的“台湾意识”形态化“侨务”政策三个阶段。李登辉时期的“侨务”政策既有对两蒋时期“侨务”政策的延续,同时更显现了“台独意识”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7.
“南向政策”与两岸关系修春萍台湾当局近来极力推动的“南向政策”,是当前台湾整个对外政策的重要一环,从某种意义上说,亦是其大陆政策的一个方面。之所以这样说,因为这项政策的背景、目标以及它的实施,均与两岸关系的发展密切关联。一“南向政策”提出于去年(19...  相似文献   

18.
一近二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形势的积极变化,大陆人民和台湾人民都热切盼望双方加强思想感情的交流和人员来往。但是,台湾岛内也有极少数人公然打出了"台湾独立"的旗号,在台湾前途问题上制造出了不协调的气氛。特别是在国民党前主席蒋经国先生逝世后,某些台湾当局政要和著名反对党人士似乎是不约而同地继续强调"台湾重返国际社会"、"台湾在国际上是一个政治实体",并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广作文章,试图造成"台湾已成为独  相似文献   

19.
引子 1993年5月7日,台湾当局在高雄造船厂的船坞码头上,举行了“光华一号”计划成功级导弹护卫舰首舰(舷号1101)交接仪式。时任台湾“总统”李登辉亲自主持、众多旧民党要员及台湾军方人士Ⅲ席仪式。该舰被台湾军方和媒体称为“21世纪巡弋台湾的海上蛟龙”。由于国内媒体对成功级的技术性能多有论述,因此本文将丰要台湾研制、装备成功级后在作战思想、战术运用等方面所获得的进步来分析成助级对于台湾海军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孙云  刘盛 《台湾研究》2009,(4):7-12
由于遭遇特殊的历史情境,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伴随着“台独”势力的发展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不断推动“去中国化”,长期遭受心理绑架的台湾民众出现了认同危机,如同“斯德哥尔摩现象”里的被绑架者,其自我定位和“国家认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