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我国有四位国学大师:太仓唐文治、余杭章炳麟、吴江金松岑、无锡钱基博。  相似文献   

2.
《春秋》2007,(5)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的梁漱溟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的国学大师。然而他的大名为世人所熟知,却不完全在于他学术上的成就,而是因为上世纪他同毛泽东之间有着一段非同寻常的交往。  相似文献   

3.
晚近,季羡林先生的头衔,除了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通常还有一项"国学大师"。为此,有人在报上陈辞,认为"季羡林的专业是佛学和梵文研究,算不上国学大师"。有人又撰文反驳,认为"传统国学的许多重大领域季羡林都涉及到了,绝对称得上是国学大师。"窃以为,这事不值得争辩,在东西融会、环球一  相似文献   

4.
过“无锡县学宫”古建筑,转进睦亲坊,钱钟书故居静静的栖息在幽谧曲折的小巷深处。在这个略显寂寞的午后,在网上浏览到钱钟书诞生于1910年11月21日,也就是说,我们已迎来钱钟书诞辰100周年纪念。心弦刹那间被拨动,兴之所至,立刻邀了博学多才的好友,一同前往钱钟书故居寻访大师当年的踪迹。  相似文献   

5.
短短几年,“国学”一词似乎被人请上神坛又推进沟壑,“大师”一词给人几多崇敬又几多迷惘。  相似文献   

6.
国内一些论坛讨论钱钟书的翻译水平时,有人以"御用翻译"来称呼1949年后的钱钟书,言语中不无讥讽。一位以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闻名于世的学者、作家,为何被冠以"御用翻译"的头衔呢?这还得从他1949年后参与的一系列翻译工作说起。翻译《毛泽东选集》1949年8月26日,钱钟书从上海回到阔别  相似文献   

7.
未见颜色     
偶遇一本有声读物,名为《论语心得》。书中提到了孔子交朋友的原则:"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书的作者是一位国学大师,对原文做了非常细致的解读。特别当谈到"未见颜色而言为之瞽"一句时,国学大师讲道:"这就厉害了,就是瞎子,跟朋友谈话,不了解朋友内心想什么,就随便说。"随后这位国学大师又举了一个例子:"美国有一个演员叫费雯丽,得过奥斯卡金像奖。她出访欧洲,一走出停机坪,就有一大群记者涌上来采访她,其中有一个记者  相似文献   

8.
杨绛先生今年已102岁了。在2011年7月17日百岁寿诞前夕,杨绛先生曾对媒体说,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100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杨绛与钱钟书夫妻,这对"名人夫妻"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但他们都谦虚谨慎,洁身自好,平素潜心学问,深居简出。自1977年,杨绛一家就居住在北京三里河一个属于国务院的宿舍小区,三层楼的老房子。2001年,杨绛已将钱钟书先生和她的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给了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迄今已近800万人民币。即使这样,百岁杨绛仍严以律己,要"洗净这100年沾染的污秽  相似文献   

9.
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年逾百岁,仍耳聪目明、思维敏捷,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笔耕不辍。先生文人雅士的淡泊朴实和宽厚、深情重义的仁者风范,使我们领略到一代国学大师的风范。  相似文献   

10.
吴亚明 《两岸关系》2010,(12):54-55
在台北外双溪东吴大学校园的西南角,有一处幽静的院落,里面有一栋二层小楼,这里就是著名国学大师钱穆生前居所——素书楼。星移物换,岁月更替,素书楼见证了钱穆先生深邃的思想、丰富的人生、朴素的生活,更见证了台湾政治风云的变幻,也见证了造访者至诚至纯之心。  相似文献   

11.
<正>大学者钱钟书淡泊名利,清高孤傲。黄永玉先生曾描述过这样一个细节:那时文革期间,有权威人士为表礼贤下士大年初二去给钱钟书拜年。敲开门一边说着春节好之类的话,一边正要跨进门,不想钱却将此人堵在门口说:“谢谢!谢谢!我很忙,我很忙!”粉碎四人帮以后钱钟书的作品陆续再版,蜚声海外。曾经有一位痴迷于《围城》的英国女士想见钱钟书一面,被钱钟书婉言拒绝了。他在电话  相似文献   

12.
又一位国学大师逝去了,“2月24日凌晨两点左右,与季羡林、金克木两人并称‘未名湖畔三雅士’的国学大师张中行在北京解放军305医院安然辞世,享年98岁”。  相似文献   

13.
《松州》2015,(1)
<正>一、国学中的"民本"理念现代历史上,"国学"曾被赋予三种涵义:一是指历史文化,由于其无所不包,外延太大,不易把握,所以出现第二种观点,即以"国学"指称一国固有学术,第三种观点将外延进一步缩小,认为"国学"指一国固有价值思想。"国学"作为与"新学"、"西学"相对的概念,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学术中包含的价值思想、人文理念,它是古代中国人安身立命、修身平天下的依据。在国学体系中,包含丰富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14.
今年六月,李金华审计长在全国人大做2004年审计报告;两天后,一代国学大师启功先生去世.  相似文献   

15.
俐钧 《乡音》2011,(1):38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把汉字看做化石,说"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而这部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李土生著《土生说字》,洋洋800万字,可以说气吞万里地将7000个汉字即7000部"文化史"海纳其中。书的序言  相似文献   

16.
本期人物王伯敏(1924年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王伯敏,台州人,早年师从国学大师、山水大师黄宾虹是我国著名美术史论家、画家、诗人,曾被潘天寿赞誉为"不仅专史,能诗又工画,实在难能可贵"。王伯敏对宾翁所擅长的笔墨技法进行转化运用,既能集传统用笔用墨之大成,笔墨功夫之外尤善用水赋色,是其独到之处。水、墨、色三者的交融形成  相似文献   

17.
季羡林先生生前最喜欢介绍自己的说法是:我是北大的一个教员.对外界给他的国学大师的称呼,他执意坚辞,但仍然辞不掉.他说自己连小师也不够,遑论大师?他还说自己是杂家,最多说自己是北京大学教授,东方学者,足够了.但是季先生的谦虚并不能阻止人们尊他为国学大师,新华社的讣告仍然坚称他为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热"再度在中华大地勃兴,其大体可以《百家讲坛》的热播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段以20世纪国学大师们的"复活"及史学规范等命题的讨论为中心,后期则转向了"学术下移",国学开始通俗化与大众化,并愈演愈烈。思潮背后,我们要对国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与中国传统儒学的关系及其与西学的关系等有着正确的分析与判断,以保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这场"国学热"的正确发展道路与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9.
当下,一股"国学"热潮经久不衰,但鲜有人了解我国现代史上关于"国学"之争的情况.本文针对"冬烘<'[1]>先生之‘国学'",对20世纪前30年两次关于"国学"与"国粹"、"国故"的论辩作一清理,比较其差异,总结值得思考和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0.
正"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1929年,史学大师陈寅恪为国学大师王国维作纪念碑铭,其中深刻阐述了作为士人学者应有的傲然风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情殷殷,其言切切,大师之范,令人仰佩;大师之格,令人动容。穿越岁月长河,如今,这句箴言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