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正军 《群众》2020,(17):72-72
从农民到将军又从将军到农民,被誉为"将军农民"的开国将军甘祖昌,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起就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设岁月里,英勇无畏、忘我工作;解甲归田后,作为普通劳动者带领家人和身边的群众艰苦奋斗,全身心投入到家乡建设之中,改变了家乡落后面貌。  相似文献   

2.
正"要是柳河上有座大桥,那该多好啊!"提及家乡的河,我的耳边又回荡着当年家乡父老的话语,脑海里又闪现着家乡关于过河的一幕幕往事。我的家乡位于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一个叫"怀群"的地方。我家就在怀群街上,街前有一条河,因河边种了许多柳树,家乡人便叫它"柳河"。有河就必须要过河,而过河就必须借助过河工具,乘船时有风浪,并不很安全,最好是能有一座桥。为此,乡亲们操碎了心,他们想出了一个又一个土办法,来解决过河困难。还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乡亲们过河的工具主要有三种:鹅卵石桥、石板桥和竹浮桥。  相似文献   

3.
韩呈辉 《台声》2000,(5):44-44
周伟毅老人又从台湾回到家乡当涂了。自开放探亲以来 ,他先后已58次回乡探亲。其实他的父母早已双亡 ,唯一的弟弟又移居合肥 ,家乡当涂早已没有了他的亲人 ,可他始终难以割舍一直留存在他记忆中半个多世纪的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硬是花了几十万元人民币在采石镇修建了一个家庭住宅 ,作为自己的家 ,隔三差五地回来看看 ,住上一阵子。他不经商也不旅游 ,和其他老人一样 ,每天一早起来跑跑步 ,打打太极拳 ,进茶馆喝杯早茶 ,和邻居、亲戚、朋友们聊聊过去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事、家乡的人 ,津津乐道 ,有滋有味。周老先生原本不姓…  相似文献   

4.
《今日民族》2011,(2):25-25
李石生是一名复员军人,他一直想把家乡的彝族扎染工艺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爱上彝族扎染工艺品。怀着这个愿望,1988年5月,他靠自筹的9000元资金、5000元贷款和一座旧磨坊、三口大木缸,创办了巍宝彝族染织厂。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的40年代,17岁的江西少年郭庆清被军队抓壮丁离开家乡,就这么阴错阳差的被历史的洪流冲向台湾,自此以后,回家对他而言便是漫漫长路,命运容不得他回头,他在有生之年也未能再重回家乡。  相似文献   

6.
<正>一枝枪纪念馆、秋收起义部队行军会议旧址、甘祖昌将军故居……不久前,笔者到民政部定点扶贫县莲花调研脱贫攻坚成效,所到之处红色印记俯拾皆是。穿越时间长廊,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先辈们为了让劳苦大众走出被剥削被压迫的痛苦,抛头颅、洒热  相似文献   

7.
百年·人物     
《小康》2021,(9)
正甘祖昌龚全珍夫妇扎根基层,一心为民如今已98岁高龄的龚全珍依然在竭尽所能帮扶困难群众,她以丈夫甘祖昌为榜样,倾力教书育人、扶危济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甘祖昌、龚全珍夫妇荣获了"最美奋斗者"殊荣。甘祖昌1905年3月出生,江西莲花人,生前系江西省莲花县洋桥乡村民。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后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八一勋章、  相似文献   

8.
苍苔 《台声》1996,(11)
1969年8月3日,周振德怀着对家乡的强烈思念,冒着生命危险,以顽强的毅力,与海浪搏斗,只身泅渡,从国民党控制的一座孤岛回到祖国大陆.他的非凡之举,曾引起了国内外同胞的关注.这一年,他只有23岁.如今周振德已是河北沧州化工实业(集团)公司总裁、沧州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相似文献   

9.
《创造》1995,(1)
师尚发的情结本刊记者亦谷在通海县,说起优秀农民企业家师尚发和他创办的石山嘴水泥厂,几乎是无人不知的。前不久,我们特地慕名去采访了他。办个水泥厂栽棵摇钱树师尚发是60年代高中毕业的一个回乡知识青年。当时他抱着一种改变家乡贫穷面貌,以实际行动报答家乡养育...  相似文献   

10.
有这么个老头坐在老年的风景里,我恨不得自己的老年也快些到来。凤凰桥塌的时候,我正在读《黄永玉散文》。黄永玉的文章和画里,就有他家乡凤凰的一座桥——虹桥。他的表叔沈从文也曾写过、摄过那座虹桥。许多年后,在欧洲古城画画的小老头黄永  相似文献   

11.
张光芒 《群众》2013,(2):64-65
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一件文化盛事。 红高梁、大馒头、猫腔戏、黄土地,这些莫言笔下极具地方特色的场景构成了一个个鲁中文化符号,向读者们传递着莫言家乡——高密的人文情怀。高密,一座处于鲁中、鲁东连接点上的小城不仅仅是莫言地理意义上的家乡,更是他几十年来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一直苦心构筑的文学故乡。笔者也是山东人,虽说一个在鲁中,一个是鲁南,但都属于鲁中南这一大片,算是“同乡”。  相似文献   

12.
煤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地处长白山系完达山脉,是一个“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里,有一位统战部长,他热爱家乡七台河,热爱党的统战工作,他大胆探索、勤于钻研、积极进取,早已成为了七台河市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就是纪万斌。  相似文献   

13.
<正>"是洪湖这方水土滋养了我,它给了我智慧和力量,也给了我责任与担当,我想带着我的家乡父老共同致富。"赵道华湖北华贵食品集团、浙江安心木业有限公司、苏州高扬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九三学社社员。赵道华有个梦想,就是要让家乡的土地长"黄金"。这个梦,他做了将近30年。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学毕业的赵道华返回家乡洪湖,他种过  相似文献   

14.
1954年出生的李常玉自幼习武,是典型的山东大汉。他16岁在乡里担任林业技术员。望着家乡贫瘠的荒山。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荒山绿起来,让乡亲们富起来! 18岁,李常玉被组织上推荐到南京林学院上大学。当时,正值文革,他却如饥似渴地在一位老教授家里潜心读书,从南方为家乡引来了茶树苗和种茶技术。后来,他到北京林业大学深造,回到山东诸城市林业部门后,一直负责苗木绿化工作。他为家乡设计了“密州路”、“大  相似文献   

15.
段炜 《人大建设》2009,(1):52-52
平煤集团许昌首山焦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伍,土生土长的襄城县人。1980年,他从部队转业到县一高当汽车司机,端上了“铁饭碗”。县一高成立了一家劳动服务公司,他被聘请担任经理,在这个位置上干了一年多。后来他只身一人到深圳闯荡,开阔了眼界,增加了阅历,也挖掘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上世纪90年代初,他怀揣着辛苦挣来的100多万元资金,回到家乡谋求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家乡人民深切缅怀伟人的光辉业绩和卓著功勋,学习弘扬伟人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德,奋力把周恩来同志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以此来表达家乡干部群众的无限景仰和思念之情。周恩来同志是从淮安走出去的一代伟人。他出生在淮安,在淮安生活了12个年头。虽然后来离开家乡再也没有回来过,但他始终挂念淮安,挂念家乡的父老乡亲。周恩来同志曾在一个会议上说,1946年他率领中共代表团入驻南京梅园  相似文献   

17.
村树     
邓强 《当代广西》2014,(4):59-59
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少读盛唐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感觉描写的就是自己的家乡。上世纪80年代以前,放眼故乡大地,但见散落于低矮山坡上的一座座宁静、祥和、清秀的村庄,无不绿树环抱,翠竹环绕。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一棵棵矗立在村头村尾及一些单家独户人家房前屋后的大树古树,种类有大榕树、樟树、银杏、沉香、格木、黄檀、柚木、红锥、铁力木、苦楝,以及荔枝、龙眼、杨桃等,其中不少已有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树龄。  相似文献   

18.
《人大建设》2001,(6):48-48
王如增是个追逐绿色之梦的人。青年时期,他就把身着橄榄绿军装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终于在人民解放军这座革命大熔炉里得到了锻炼。80年代初期,他转业到安阳市园林部门工作,又把绿色之梦带到了工作岗位上.  相似文献   

19.
巩义籍台胞、台湾著名教育家王广亚先生旅居台湾50余载,始终不忘家乡的教育事业,在有生之年,尽其所能,为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王广亚先生出生于巩义市(原巩县)海上桥村。他幼年苦读,早年毕业于日本亚细亚大学经济系,又先后获美国加州联合大学及韩国清州大学荣誉教育博士学位。20世纪40年代末,王广亚先生移居台湾。当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公务人员,后来经过慎重考虑,他毅然放弃了公职,投身于职业教育。凭着过人的智慧和中原人特有的顽强毅力,他先后创办了台北育达商业职专、桃园育达商业职专和苗栗技术学院三所学校,开辟了台湾职业教…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八届人大代表方曙光,原是省血吸虫研究所技师。多年来,他认认真真行使代表职责,实实在在为家乡的建设发展分忧解难,赢得了父老乡亲的爱戴。方代表以国为家,致力于参政议政,当家作主。4年间,他自费60多次走访了1000多人次,向党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和省市各级领导机关发出310封信,提建议600多条。4年中,他花掉自己5700多元用于代表的社会活动,仅车船票就达1800多元,而他的家到现在用的仍是五六十年代的老家俱。即使在天伦小家,方代表也忘不了他时时惦念的当好人大代表,为家乡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多做贡献的大事,这从他召开的别开生面的家庭议政经验交流会就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