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技术转移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但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使得当今的国际技术转移呈现出日趋复杂化,技术转移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地区不平衡性持续扩大等一系列新特征,我们必须站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度,在深刻理解当代国际技术转移的过程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国际技术转移政策,提高国际技术转移绩效。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的困境是技术观的困境,仅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科学技术社会后果就对科学技术本身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这是形而上学的技术观。为走出技术观的困境,需立足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实践,转换思维方式,从人的主体的角度出发理解、认知、利用和控制科学技术,即确立人本主义技术观。  相似文献   

3.
张洋阳  黄建洪 《探索》2023,(4):127-137
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已逐渐成为与人类比肩的虚拟养老服务主体,具备甚至超过了人类所特有的认知及决策功能。正确运用数字技术有助于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不当应用则会引发技术拟主体性的功能偏差问题。其中,虚拟养老技术的狭隘工具化应用,会削弱技术主体人格的体现,导致人与技术主体合作关系偏差;部分养老生活要素的不可量化管理特征与隐私特征,会增加虚拟养老技术认知偏差发生的可能;技术的有限理性亦会触发虚拟养老决策偏差。为纠正此类功能偏差,需触发“人—技”合作关系的融合、强化技术的伦理责任、增强技术应用的可解释性以化解技术执行的障碍,并在对技术决策资源进行感性要素扩容的同时,修正技术决策的理性误差。  相似文献   

4.
克服现代技术异化问题是后期海德格尔的主要思想之一。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异化的探讨和批评涉及的是技术的本质,而不是技术的东西。他认为,技术不只是工具和手段,而是随着现代技术、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着根本变化。海德格尔提出以表象化思维为基础,以主体性原则、人类学视域、人类中心主义、人道主义与理性精神为特征的主体性形而上学是支配现代技术异化的哲学根据。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基本态度是:力排人们以自然事物为算计对象的科学和技术,力排人们单纯的科技效用观点。科技的发展不能是无限度的,它必须以不破坏大自然为限度。  相似文献   

5.
老黄牛拉犁,只顾顺着犁沟走,心无旁骛。在第二炮兵某旅官兵心中,总工程师李析微就是这样一个老黄牛式的人物:从军24载,在技术岗位上干了16年。很多人眼里的"冷板凳",他为何坐了这么多年?李析微说:"我是党培养出来的干部,干什么工作都要对得起这20多年的党龄!"也正是凭着对党的忠诚和对事业的执著,李析微赢得了诸多荣誉,被评为"优秀党员"。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他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切入点,也是他新世界观的基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基点是人的自然环境,而不是离开人而存在的天然的自然。劳动是人主体性实践活动,是自然与人的中介,人的主体本质决定了劳动的技术实践性。当代科技革命异化了人与物的关系,导致了人对自己活动的主体性的否定,即人为物役,主体缺失,失去自由。马克思坚信:作为历史时期的共产主义到来之时,自由将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7.
数字帝国主义以数字技术为依托,衍生了技术霸权,技术霸权是数字帝国主义垄断本质的必然结果。数字帝国主义技术霸权增强了数字资本的支配能力,使资本垄断更加隐蔽高效。数字帝国主义技术霸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要立足于对数字帝国主义技术霸权进行学理探源,把握数字帝国主义形成演进的基本脉络,剖析数字帝国主义技术霸权的生成机理及垄断实质。要以数字帝国主义技术霸权的资本增值逻辑、意识形态逻辑及强权政治逻辑为批判进路,展开对数字帝国主义技术霸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探索超越数字帝国主义技术霸权的中国方案,须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认清数字技术本质,警惕数字帝国主义技术霸权意识形态图谋;反对数字帝国主义技术霸权垄断,推动世界数字技术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分析了历史上各种技术观的演变及利弊,指出这些技术观虽然各自适应了不同发展观的需求,但割裂了技术系统与经济、自然、社会系统的有机联系,都与科学发展观的目标系统有一定差距.因此,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技术理论--和谐技术观--的初步设想,并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生态农业发展为例对此新观点进行了实证.  相似文献   

9.
白国强  李睿 《世纪桥》2010,(7):133-134
现如今,世界各国的政府或非政府组织、产业部门、科研院所等分别针对危机四伏的生态系统召开会议,提出彻底改变传统工业生产模式,向资源利用合理化、废物产生少量化、对环境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方向发展,即倡导绿色化生产,从源头防止污染的发生,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全球掀起一股"绿色浪潮"。绿色技术的运用及其创新对环境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梅敬 《唯实》2007,4(8):10-15
作为一名政治理论家和技术哲学家,兰登·温纳以其震撼学术界的著作<自主的技术>而受到政治学、哲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等各领域学者的广为关注.但是温纳不是温和技术决定论者,技术是自主性与非自主性的统一,有自我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也会受到各种角色和意志的影响,是自身逻辑和外在因素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李梅敬 《唯实》2007,(9):10-15
作为一名政治理论家和技术哲学家,兰登&#183;温纳以其震撼学术界的著作&lt;自主的技术&gt;而受到政治学、哲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等各领域学者的广为关注.但是温纳不是温和技术决定论者,技术是自主性与非自主性的统一,有自我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也会受到各种角色和意志的影响,是自身逻辑和外在因素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正>3月10日一大早,农一师三团十八连办公室门前热闹起来,一群职工正围着团园林科技人员问长问短。据了解,今年自开春以来,三团工会牵头组织林业科技人员为职工服务,现场指导春季果树管理、修剪技术,及时解答果农提出的技术问题,并发放果树管理技术简报3800多份。为帮助职工抓好果树技术管理,确保职工增收,三团工会  相似文献   

13.
全面抗战爆发后,许多知识分子和曾在兵工厂工作过的技术工人投奔中共开辟的抗日根据地.这些学有专长的技术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是根据地发展兵器工业不可多得的宝贵人才.战时根据地兵器工业虽有诸多先天不足,但技术专家争能工巧匠依靠自己的智慧,就地取材解决兵工生产原料自给问题.根据地机械制造工业的初步建成促进了兵工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战时根据地兵器工业的进步体现为枪炮性能的改良、弹药生产工艺的改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定位就是积极利用技术后发优势,在涉及到产业核心技术方面,要保持必要的技术先发优势。在整体产业技术方面,要尽量缩小在技术先发优势方面与领先国家的技术差距。为此,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应是采取必要的国家干预。在技术后发优势方面,干预的基点着重在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在技术先发优势方面,干预的基点着重在于集中优势资源在核心技术研发和技术规则的制定上。  相似文献   

15.
谢玉进 《学习论坛》2009,25(4):48-51
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视野是技术对于人类重大意义的必然要求,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诉求.拓展技术视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技术视野的呈现是多维的,其中技术关注维度、技术研究维度、技术实践维度是其基本维度,三个维度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形成了技术视野的维度体系.  相似文献   

16.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在技术引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技术引进结构不合理,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弱等方面.为此,应加强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完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生产学研联合.  相似文献   

17.
刘洋  唐矛 《世纪桥》2008,(11):69-70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在技术引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技术引进结构不合理,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弱等方面。为此,应加强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完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生产学研联合。  相似文献   

18.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在技术引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技术引进结构不合理,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弱等方面.为此,应加强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完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生产学研联合.  相似文献   

19.
“5G”     
《当代贵州》2014,(10):55-55
5G,通俗地讲就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与2G到4G呈现出的跨越发展不同,5G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全新的无线接入技术,而是对现有的无线接入技术的演进,以及一些新增的补充性无线接入技术集成后解决方案的总称,  相似文献   

20.
杜力 《宁夏党校学报》2021,23(6):93-104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国家治理的各种场景,技术治理逐渐成为一个引人热议的学术议题。从技术嵌入治理的基本形式来看,技术治理可以分为作为治理工具的技术治理和作为治理机制的技术治理两种基本形态。它们或通过技术工具延伸权威主体的触角,增强国家照看社会的能力,或借助治理技术拓展国家的权力网络,以技术优势实现治理效能。但是,工具性技术与机制性技术的脱节,使得当前的技术治理存在规避风险与责任、简化现实和集中权力的“技术异化”问题。对此,国家应当注重以系统工程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技术治理,以技术工具与治理机制的有效融合,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