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在其所创理论与毕生实践中给予了"文化"颇为特别的关注和展现。在批判和继承前贤文化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我实践,马克思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无产阶级文化观,主要是以唯物史观为立论基础探究文化产生的根源,提出文化的本质即"人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论证了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揭露资本主义私有制弊端着眼,提出文化"异化"思想及解决"异化"的根本出路;立足世界经济发展,提出并阐述了文化全球化思想。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山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基于"生活决定意识"的理论立场,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系统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的理论进程,不难梳理出内蕴于唯物史观之中的人学致思理路。在批判以往哲学将"人的本质"抽象化的理论传统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确立并系统阐发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现实的个人",从而确立了哲学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逻辑起点。着眼于"人是类存在物"的基本立场,马克思将唯物史观的理论视角从"现实的个人"拓展到"人类社会",系统阐发了"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彰显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旨归。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马哲史学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即马克思是通过对人及其本质问题的研究而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也就是说,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对人本质问题探讨的逻辑结果,唯物史观的一系列原理仅仅是对人本质问题的科学解答。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笔者认为,尽管对人本质问题的研究在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但它并不能逻辑地导向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它不是为了抽象的宗教批判而批判,而是充满了深厚的人本意蕴,充满了对人的解放的深切关怀。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的本质是通过宗教批判为人的解放扫清障碍,为人的解放创造条件。马克思通过对宗教改革的理性反思揭示出其给人带来的奴役,通过对宗教的本质、产生、发展与消亡的分析阐释人的精神解放的路径,通过对宗教的唯物史观分析提出了人的解放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这部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中,有两个问题是令人深思的:其一,为什么马克思在研究人的本质问题的同时接近于提出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其二,“劳动是人的本质”这一重要思想究竟如何评价?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不能不涉及到下述问题:马克思在《手稿》中,研究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坤 《理论探讨》2007,42(5):18-2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初步阐述了共产主义思想。他立足于主体,批判地考察了"粗陋的共产主义"、"按政治性质是民主或专制的共产主义"、"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以异化劳动为中心线索,以扬弃私有财产为主题,阐述了共产主义的主体本质。同时,马克思又利用初步掌握的经济理论,从经济语境上比较客观地分析了共产主义的现实基础,为通向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开辟了道路。他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关系的论述过于理想化,明显带有过渡性和不成熟性。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20,(6)
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本文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哲学角度出发,探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思想二者之间在哲学方法论上的联系。研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思想从哲学方法论角度讲,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哲学精神的传承与具体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蕴含着"以人民为历史主体"的唯物史观精神,在这一思想指引下,中国提出精准扶贫政策,并取得了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存在着差异:恩格斯限于"经济关系起决定作用"的观点,而马克思则进一步推进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的思想。这种差异反证了马克思才是创立唯物史观的第一提琴手。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7)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起源、生成和发展都立足于唯物史观,以人的社会本质为核心。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本思想,它在中国的建设、改革和发展中担当了重要角色,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得了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为本的思想更加成熟地贯彻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马克思人本思想对于当下乃至今后我国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1,(6)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阐述了异化劳动四个规定及相互关系,进而提出人的本质异化思想,从而扬弃异化、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复归。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表征集中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异化,基于马克思"异化与扬弃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的观点,应提升人的本质力量,直面异化;构建"自由人的联合体",驯服异化;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克服异化。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于微观而言,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复归。于宏观而言,才能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  相似文献   

11.
毋庸置疑,唯物史观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最高理论成果。与传统哲学的致思逻辑截然相反,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的个人"在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即人的生活方式的深入考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向,从而展现出唯物史观的致思理路,深刻彰显了"真正的共同体"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旨归意义。"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探讨"人的自由发展"问题的必然结果,而且也在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论意蕴中展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遵循唯物史观的致思理路,对走向"真正的共同体"的逻辑梳理,不仅展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底蕴,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明确了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12.
国内哲学界对马克思人性观的理解与诠释,虽然抓住了实践、社会、历史等马克思哲学的一些重要概念,但研究往往局限于对概念、文本的直观性理解,忽视了马克思变革人性观的生命根基.人的"本质交换"作为人的"本源性"生命存在方式,对它的生命自我意识是理解马克思人性观的视角之一.在人类生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的"本质交换"有其特定的方式.西方传统哲学家运用"实体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抽象化,人与抽象"本体"进行概念性的"本质交换",人性亦被"抽象化".马克思运用"生存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诠释为"现实的人"社会地、历史地实现生命本性"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从而确立了"具体人性观".马克思立足于对人的"本质交换"的觉解变革人性观的致思理路及其思想成果,是当代中国人在市场经济中形成"个性化"人性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类本质"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帮助我们理解人的生命活动方式、人的价值需要、人生的意义和人对自由幸福追求的一把钥匙.从马克思的"类本质"思想出发,对"以人为本"进行人学解读,认识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创造的工业文明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成果。马克思以工业为实践的核心概念说明感性的人的活动,分别从一般意义和特殊意义上阐发了工业作为实践概念的内涵。在一般意义上,工业是以感性的、异己的、有用的对象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是人的文化创造活动;在特殊意义上,工业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历史运动,它从两个方面给予人的本质以历史的形式:一个方面是以它的有用的对象形式赋予人的本质以经济的形式,使经济的形式、经济的活动成为人的本质的表达和自我实现的基础;另一个方面是以资本的形式完成对人的统治。在阐发工业的一般意义时,马克思以异化劳动和异化劳动的扬弃说明人的本质创造的辩证过程,彰显了唯物史观的文化品格;在阐发工业的特殊意义时,马克思提出了两个批判原则,即资本的批判原则和道德的批判原则,彰显了唯物史观的批判品格。因此,对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我们既不能在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框架中,更不能回到前资本主义的传统文化的框架中去理解,而只能联系现代工业的变革,从历史科学传统的继承与变革的角度去理解。  相似文献   

15.
王鹏 《理论导刊》2020,(2):50-56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该思想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深刻揭示出了各种共同体的演进规律,指明人类社会走向"真正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的前进性与必然性。承继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精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涵盖领域,展现出了更加广泛的包容性和更加强烈的实践性,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创新,将在这个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时期,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克服了西方传统哲学中对人的本质作抽象孤立理解的缺陷,充分显现了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立足于现实的人,以人的感性实践为逻辑起点,使人的一切社会关系成为人的本质之形式规定,并强调人的需要是驱使人的本质变化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在历史性的维度上人是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统一,在理想性的维度上人是受动性和能动性的动态统一,在现实性的维度上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完整统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权利思想是唯物史观的必然产物。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马克思根据所有制演化的历史描绘了权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表现形态及私有财产权利、劳动权利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权利的历史形态。  相似文献   

18.
美国历史学家魏特夫通过对马克思晚年思想的研究,认为"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破坏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统一性。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其理由主要有:第一,该理论并不是马克思晚年提出的,而是从马克思思想的创立之初就已提出,并贯穿了马克思思想的整个发展历程;第二,它没有破坏唯物史观的统一性,二者在深层意义上是一致的;第三,"两种生产"之间是有机统一的,二者有机结合构成了马克思分析人类社会构成要素性质、特点、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方法,在现象具体层面,马克思正是将"两种生产"理论运用到分析史前社会和东方社会结构,才最终实现了其晚年思想的一次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创立科学实践观的过程中,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得出了许多新的结论,为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深入探讨马克思探索人的本质的逻辑演变过程,对正确认识和理解唯物史观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道德思想在其理论体系中虽有变动但无断裂。从一种层次论的角度,通过对马克思"实处世界"中的"道德生活""理论世界"中的"道德思想"和"理想世界"中"道德追求"的探讨,研究道德思想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底蕴式存在。在早期马克思那里,所谓的道德评价和道德谴责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非专门有意识地去做,涉及的道德含义也是一般意义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创立唯物史观时期及以后,马克思的道德思想一直是隐含在整体理论背后的价值原则;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道德评价是更深层次的道德评价,包含了深刻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观念。这一理论延续体现了道德理想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底蕴式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