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社会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和谐的发展又必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以人为本,促进人性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性状态,应该是基于利己利他双重人性、具有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奉行互利主义行为准则的"道德经济人".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培育和塑造"道德经济人",要弘扬互利主义精神,塑造"互利性"人格;加强社会规则建设,培育道德理性;彰显和促进社会主体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10)
良心观在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思想构架中独具特色,是其人性观及道德心理分析路径在伦理学研究中的理论延伸和拓展。其人道主义良心观蕴含了西方道德文化的高度主体性和现实批判精神,具有一定的理论特色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3.
当下公民道德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公民道德人格的缺失。本文就此问题提出建构"道德主体"制度体系的设想,认为道德主体是社会主体在道德建设领域的体现,道德主体制度建构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更是法律问题和政治问题。道德选择权是一种保障公民参与社会道德建设的法律权利,是道德主体地位的基本权利表现。道德选择权的制度建构实现了道德建设的法律制度支撑,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的互动与协调发展,展现了道德建设"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具体制度设想。  相似文献   

4.
以价值取向和义利关系来划分,道德可分为道德主义义利对立观、道德主义义利统一观、功利主义义利对立观、功利主义义利统一观四种类型。从历史角度看,道德主义义利对立观在封建社会起着巨大作用,功利主义义利对立观在资本主义社会起着巨大作用,功利主义义利统一观在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起着巨大作用,道德主义义利统一观则在生产力和人类思想觉悟高度发达的阶段起巨大的作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要突破传统的道义主义原则,而以功利主义作为主要框架。功利主义义利统一观为道德资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其虽然不是最理想的义利观,但它是解决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与资本困境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的鲜明指向,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荣辱观既是区分行为道德与否的社会标准,是形成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又是道德主体的心理感受,是良心的自我评价,它渗透在整个社会的生活之中,影响着社会风气,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6.
良心,作为一个道德范畴,本质上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良心是一个社会范畴,反映的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在阶级社会里,良心就成为个人情感和阶级情感、个人意志和阶级意志、个人信念和阶级信念的统一.因此,良心在阶级社会里是带有阶级性的.所谓无产阶级的良心,是从无产阶级和人民的利益中产生的,并且是服从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的利益的,共产主义者和共产党人的良心,就是无产阶级良心的体现.因为,在真正的共产党人的意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9,(12)
有所敬畏是人作为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伦理遵循。道德敬畏作为人性本质规定,是人的心性秩序的自我建构和自律自约,其表达的是一种对于社会规则、法制规章、伦理规制、社会崇高与神圣等的敬重、诚服、慎行的价值态度和道德感情,于人、于己、于社会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具有不可或缺性。道德敬畏的实践切点根本是敬畏生命,关键是敬畏,归宿是敬畏社会。唤醒和培育道德敬畏之心,需要主体的道德修为锤炼,社会优良风尚的孕育,以及法治规制的跟进与维护。  相似文献   

8.
道德效力的维护机制与作为规范形式的道德,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能否产生普遍的、应当执行的作用力密切相关。良心是道德效力发挥作用的内部机制,而道德规范和社会道德氛围是道德效力发挥作用的外部机制。  相似文献   

9.
作为伦理实体与道德主体间的价值托付,公共信任建设目标在"信任"而关键在"公共"。基于此,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伦理规范力要求伦理规范的设计要合情、合理、合时,强化伦理规范践行效果的监管与反馈,谨防知而不行的伦理伪善;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伦理监督力强调监督的伦理本真是求真与向善,突出道德信用机制在伦理制衡中的积极作用;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教育实践力要求家庭监护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政府应以公共事件为契机公开而透明,培育公民的参与意识;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道德引领力倡导政府要通过顶层设计形成道德引领制度化,形成全社会尊重、效法道德榜样的伦理风尚,舆论传媒则要秉持职业良心,以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夯实道德引领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自律     
道德作为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一种特殊规范,对主体的内在精神世界有很高的要求。古人说,“德者,得也。”道德的本质特征是:人为自己立法,即“自律”。  相似文献   

11.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红英 《学理论》2009,(14):161-164
网络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道德问题。由于网络社会中难以形成道德他律,网民的道德行为主要靠个人的道德自律来维系。道德自律精神是解决网络道德失范的最佳手段之一。笔者认为要从确立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地位,调整和充实高校德育内容,加强网络法制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进行“慎独”教育,等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12.
孔子和老子分别开创了儒、道德性思想先河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仁之德"和"道之德"为其特色的孔、老德性观,不仅代表了中国德性文明发展的两大历史趋势,而且在彼此融摄中共同维系着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传统与主干。新形势下,认真解读两种德性观的内涵,在思想"原点"的比较中探索它们在核心概念、主体价值取向和德性养成路径上的差异性,传承和弘扬以"社会伦理"见长的孔子德性观和以"自然伦理"见长的老子德性观,无论对于当代社会公民道德素养的提升,还是对于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乃至两种文明的和谐与进步,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吕妍凝 《学理论》2011,(22):75-76
道德建设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建设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试图从康德道德哲学中吸取能为我国道德建设所用的积极因素,从道德法则的先验性、"人是目的"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批判式继承和发展康德的自律原则,从而使国家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行政道德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张康之一、道德建设的突破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是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人必须以道德为灵魂,因为道德是个人自我完善和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观的、内在的动因。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道德...  相似文献   

15.
论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思想和道德教育周克庸青少年主体素质,即指青少年所应具有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这种主体素质的滑坡,在近年来作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反面表明,阻止青少年主体素质滑坡,已成为当前非抓不可的一大社会间题。青少年主体素质下降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论行政道德责任的实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鹏飞 《理论探索》2006,(4):125-127
行政道德责任是公务员责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责任型政府必须研究行政道德责任的实现机制。从行政道德的实现角度看,行政良心是实现行政道德责任的自律机制,行政名誉则是其他律机制。  相似文献   

17.
凡人善举,作为现代公民的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凡人善举"道德实践活动,以道德领域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以微信作为传播媒介和途径,将个人与社会、道德与行为、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辩证统一起来,从而使传统的道德价值准则具体化为具有实践性的现实价值目标,并进一步升华为理想价值,最终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道德支撑和重要保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平台。  相似文献   

18.
所谓道德优化,就是用社会主义先进道德去克服旧的、消极的道德影响,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然而,因为道德关系是一定社会的产物,道德优化仅仅解决道德自身的问题是不够的,还应同时解决与道德优化相关联的其它问题。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良心,即人们所说的道德。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改善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方式,都是道德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本文想要论述的是社会舆论、外来文化、纪律约束等外部环境对道德优化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20,(9)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要求。友善观是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和素质,对青少年友善观的培养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儒家仁爱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内含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为青少年友善观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本文在结合儒家仁爱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社会青少年在家庭、社会和学校中践行友善上所存在的问题,并由问题出发结合儒家"仁爱"思想在友善观践行上的启示给出了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政德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治思想和中国优秀传统德治思想的传承和创新。习近平从"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三个维度对立政德的主体、目标和内涵进行了阐述,明确了领导干部立政德的基本要求、首要目标和核心价值。习近平政德观内涵丰富,逻辑清晰,以权为民所用为出发点,以党性修养为中心线索,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立政德的价值目标,不仅阐明了立政德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而且指明了党员、干部立政德的价值尺度和价值导向。习近平政德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进一步规范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修养,确立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任用原则,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