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丛生,安全局势复杂多变,安全风险迫在眉睫。朝核危机正持续升级,领土争端纷繁复杂,区域内大国博弈未知鹿死谁手。一方面,本区域地缘政治形势处于变动之中,大国力量对比正发生深刻变化;另一方面,结构性安全矛盾依然十分突出,面临无解的困局。如何化解安全困境、实现安全治理、促成地区和平稳定,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亟需各方真诚面对,着力解决。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困境的成因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全困境是国际安全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它的产生源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困境问题较为突出,东北亚安全困境的形成既有新现实主义视角的物质性原因,也有建构主义视角的社会性的原因。东北亚国家可以采取加强相互间经济技术合作,建立切实有效的合作安全机制以及积极寻求多边主义等途径来解决安全困境问题。  相似文献   

3.
当前,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丛生,安全局势复杂多变,安全风险迫在眉睫。朝核危机正持续升级,领土争端纷繁复杂,区域内大国博弈未知鹿死谁手。一方面,本区域地缘政治形势处于变动之中,大国力量对比正发生深刻变化;另一方面,结构性安全矛盾依然十分突出,面临无解的困局。如何化解安全困境、实现安全治理、促成地区和平稳定,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亟需各方真诚面对,着力解决。  相似文献   

4.
莫迪政府上台后,印度和以色列的安全合作迈上了新台阶。莫迪高度重视与以色列的合作,成为首位访问以色列的印度总理。在印以领导人的战略引领和相互支持下,双方军事贸易规模愈趋增大,在海军、空军、网络安全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印以安全合作的主要驱动力有两国相互借重的战略需求、打击恐怖主义及预阻极端思潮蔓延、维护印度洋权益、美国助推印以合作等。印度的“西联”外交使其对外政策更加平衡,但其与美以等国在安全领域的深度“捆绑”对中国的中东政策顺利推进提出了挑战。在强化与以色列合作基础上,印度推出了新的互联互通计划对冲中国的“一带一路”项目。同时印以合作进一步增强了印度在南亚的实力地位,可能刺激印度采取更为冒险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5.
蔡岚 《行政论坛》2007,(5):91-93
加强府际间的合作是公共行政改革的趋势.当前,我国府际合作中的现存困境主要体现在利益博弈、组织设置、协调机制设置、相关法律和制度缺失以及当前考核机制激励效力等五个方面.借鉴国外府际合作的经验,解决合作困境的途径主要是形成合作共识,明确政府是区域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量;建构多元合作主体、多中心治理的合作格局;制定区域合作的法律法规;实施科学的激励机制;大力推动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和谐企业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论述和谐企业的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内涵,分析了共同价值观在和谐企业建设中的作用,研究了共同价值观的形成途径,包括教育培养、环境熏陶、典型示范和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7.
韩瑞 《理论导刊》2014,(4):109-112
冷战结束后,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迫使我国政府对国家安全与国际关系进行全新的理论思考,产生了"新安全观",为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平台。中国参与非传统安全国际合作机制的目标在于确保自身和周边地区共同的安全利益,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为了促成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国在参与周边地区非传统安全合作时,应该遵循国家主权基本原则、平等协商原则、权力自我约束原则以及优先性原则。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27)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视域、兼顾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背景下提出,它不仅是一个关于安全的概念,更是一种理念,表达了安全事实所可能达到的最好状态,饱含了不同行为体对安全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的期待与追求,是人们对于建立安全共同体所持的一种理想。总体国家安全观正确把握了国家安全形势的新特点新趋势,是一个包含着多种行为体的共同安全。它在更宽广的时空领域内考虑到了国际关系与内政的联系、国际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的协调,除了民族国家这一主导性的安全主体以外囊括了个人、团体及全球等单位,实现了国家安全与个人安全、群体安全和全球安全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9.
跨区域行政合作是地方政府对社会资源进行跨地区配置并对公共事务进行跨地区治理的一种新型府际关系模式,在现实中形成了"资源整合、利益共享","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吸纳辐射、强弱共进","责任分担、利益补偿","区域压力、共同回应"等合作类型,取得了一定的合作效益,但同时面临着集体行动逻辑影响、政府体制障碍、信任危机考验、官员政绩博弈、监督奖惩机制缺乏等多重困境。为此,需要加快中央政府层面的主导机制、地方政府自身的内驱机制、地方政府合作的保障机制以及区域社会力量的推动机制等合力机制等建设,才能突破当前困境,推动跨区域行政合作的良性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成君 《学理论》2014,(11):24-25,36
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的非传统安全出现了国内安全国际化和国际安全国内化的明显趋势,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环境的相互依赖进一步加深,互动关系更加明显。"一方面,使我国在处理国际安全问题和外交事务中,来自国内的压力增大,要求对外安全选择必须顾及国内各阶层和民众的利益,更多考虑社会的反映。另一方面,使我国国内安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国际社会的制约,而不得不更多地考虑地区稳定和国际社会的承受能力。"①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31)
亚太地区国家众多,区情复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深受环境破坏之苦。因此,区域性环境合作机制的建立、完善及有效运行,对本区环境治理乃至全球环境目标的实现都至关重要。本文梳理了亚太地区7个区域性环境合作机制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此类合作目前主要由联合国系统主导,大国发挥基础性作用,合作水平虽不断提高,但机制仍多属松散的论坛性质等特点,并借此分析了机制发展的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12.
13.
区域创新网络: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创新发展模式”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区域创新网络才能使“东部领飞、西部跟进、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四大方略既尊重和鼓励分别发展,又有综合协调机制,进而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泛珠三角区域与东盟经济合作问题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设进程的推进,泛珠三角区域与东盟的合作前景将更加广阔,但目前泛珠三角与东盟的合作面临许多障碍,在竞争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背景下,泛珠三角区域要积极调整对东盟的经济合作战略.  相似文献   

15.
16.
布莱尔等标榜的第三条道路,既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半社会主义"、也不是社会党与共产党之间的"第三种社会主义",确切地说,它实际上是社会民主主义与欧洲保守主义之间的所谓"第三"选择.工党的自由主义化并不始自布莱尔与其精神导师吉登斯,但布莱尔、吉登斯的"新工党理念"的确使这一进程迈进了一大步.为适应经济、科技、社会、阶级和生存环境等各方面全球性变化,新工党提出的新的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与传统民主社会主义相比,在几个方面表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和变化.  相似文献   

17.
尹朝晖 《理论导刊》2007,15(6):90-93
无论是从地缘安全、地缘经济以及能源安全来说,中亚都对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冷战后,中亚政治格局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世界各大国及地区势力纷纷向中亚渗透、争夺,展开激烈的地缘博弈。中国的地缘安全环境日益复杂,必须采取相应的地缘战略为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地缘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8.
I argue that there is a distinct and longstanding regional structure in East Asia that is of at least equal importance to the global level in shaping the region's security dynamics. Without considering this regional level neither ‘unipolar’ nor ‘multipolar’ designations can explain East Asia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To make this case, I deploy regional security complex theory both to characterize and explain developments in East Asia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The shift from bipolarity to unipolarity is well understood in thinking about how the ending of the Cold War impacted on East Asia. Less written about in Western security literature are the parallel developments at the regional level. Prominent among these are the relative empowerment of China in relation to its neighbours, and the effect of this, as well as of the growth of regional institutions, and the attachment of security significance to East A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s, in merging the security dynamics of Northeast and Southeast Asia. How China relates to its East Asian region, and how the US and China relate to each other, are deeply intertwined issues which centrally affect not only the future of East Asian, but also global, security. With the notable exception of some crisis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this whole pattern looks mainly dependent on internal developments within China and the US. Also significant is whether the basic dynamic of interstate relations in East Asia is more defined by the Westphalian principle of balancing, or by the bandwagoning imperative more characteristic of suzerain-vassal relationships. The main probability is for more of the same, with East Asian security staying within a fairly narrow band between mild conflict formation and a rather odd and weak sort of security regime in which an outside power, the US, plays the key role.  相似文献   

19.
当代的全球问题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解决全球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价值观念,树立新的价值观.对此,儒家传统价值观将会提供宝贵的资源,从而显现其普世性意义.但要把儒家价值普世化,端赖中国在经济发展和国力上的日渐强大;需要同世界其他文化传统进行对话和交流;也需要公共知识分子在国际社会大力倡扬和传布;而建立诸如孔子学院这样的儒家文化传播机构.是其普世化的有效方式或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