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学理论》2014,(36)
日本文化具有"杂糅性"的特质。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中,日本通过不断对外来文化进行消化融合,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样式。而在其文化形成过程中,日本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体现出极具个性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日本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时体现出的主导选择、融合包容、继承创新。  相似文献   

2.
日本茶道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融哲学、宗教、文学、伦理、道德、绘画、建筑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文化艺术."茶禅一味"、"和敬清寂"及"世代相传"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其目的是要人们和谐相处、相互尊重、清洁纯净、远离浮躁、发展茶道文化.探究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这一综合文化艺术的精华所在,促进中日茶道文化的深入交流.  相似文献   

3.
《瞭望》2010,(34)
<正> "由于这个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对我们胜似亲人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都在不同程度上逐步地完成了‘由鬼到人’的转变"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对两批日本战犯进行了教育改造工作。一批是在解放战争中俘获的在国民党军队中从事反共活动的日本战犯,共140人;另一  相似文献   

4.
郝盼盼 《学理论》2015,(6):140-141
《菊与刀》提供了认识日本人,了解日本文化的原料,即便作者本尼迪克特本人并未亲身抵达日本国土,但她在书中提到的有关日本的矛盾文化、"耻感文化"甚而等级文化的现象还是令人身临其境。试图就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提到的文化现象,探究日本矛盾文化、"耻感文化"和等级文化之间的关系,以期能够追踪到引起日本人看似自相矛盾的行为活动的源头。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33)
《菊与刀》是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论的指导下运用文化遥距法研究日本国民性的经典之作,本尼迪克特开门见山地指出:"一系列令人困惑的‘但是’之类的词语被用于描述日本人"[1]2,关于日本国民性的"矛盾性"的描写更是贯穿全书。本文通过对本尼迪克特所写内容的简要梳理,重新审视日本国民性的"矛盾性"特征,认为日本国民性的"矛盾性"只是其行为的外在表现,这种"矛盾性"最终统一于预设的最高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6.
宋苗 《侨园》2021,(1):24-27
沈阳审判日本战犯特别军事法庭旧址是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现存的唯一旧址,现今保存完好.特别军事法庭旧址作为新中国沈阳审判历史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节点纪念价值、抗战文化价值和历史文化遗迹保存价值.2014年5月,本着"如旧修旧"原则在审判旧址建成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  相似文献   

7.
焉能事鬼     
桃源  于多 《瞭望》2008,(35)
丰都欲斥巨资兴建鬼城的消息,引来众多质疑。有文化官员称其不认同对丰都花7亿元修鬼城的批评,并出点子让重庆把全国的鬼文化集中,包装成自己的品牌,全国人民都会来看。这番话同样遭到不少网民的质疑。有论者云,正视鬼文化,研究鬼文化,不等于要大兴土木建设鬼城。从文化的角度说,这些建设可能是一种造假。全国并不缺乏花费数  相似文献   

8.
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对外政策。日本对我国钓鱼岛的觊觎和其政治文化有很大联系。"岛国特性"使其对钓鱼岛格外敏感,"集团意识"使其妄图以钓鱼岛为突破口向国际社会表明其"领土"诉求",耻感文化"使其在钓鱼岛问题上颠倒黑白。从日本的政治文化看其对钓鱼岛的觊觎,有助于我们在探索对日方针政策制定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以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9.
赫修贵  付成文  庞文媛 《行政论坛》2001,(2):64-64,F003
战后,日本迅速走向繁荣并超过英、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成为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超级经济大国,究其原因有三第一,集体本位主义是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其根源在于日本民族文化及心理上的同质性;第二,日本素来善于吸收外国文化,中华民族勤劳的美德和西方国家的管理理论、原则和方法,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极大;第三,通过模仿学习后走向创造是日本崛起的秘密武器.  相似文献   

10.
王璐 《学理论》2013,(18):260-261
针对赴日研修日语学习者,在出国前的日语教学中,使其了解真实的日本生活,培养其具有理解异国文化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从日本文化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通过借鉴国外外语教学理论来分析以往的文化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日本文化教学的模式构想。为了使学习者体会日本人基于重视季节感而形成的生活习惯这一特点,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利用新教学内容设计了课堂活动。通过使学习者在课堂活动中进行观察、体验、交流,重点培养其对异国文化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4,(36)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汉字词汇有许多相似之处,中日两国对于相同的汉字单词界定了不同的外延和内涵。这些相似的词汇不是一方对另一方单纯的借鉴或模仿,任何的模仿和借鉴都要在本国文化之上得到认可才能世代传承下去。并且能在更深程度上反映出在本国文化中这些特定称谓的基本特征。通过中日两国对"墨迹"一词对比研究,解析日本文化在接纳大陆文化的过程中,汉语词汇的受容和展开的变化轨迹,从而揭示两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差异与融合之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的分析,从时代背景、企业实践对企业文化形成的影响、经济市场变化以及价值观的变革等方面来阐述企业文化兴起的根源.首先重点突出了日本企业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对企业文化形成的影响,从经济市场变化中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市场规律的变化和管理方式的变革来研究企业文化兴起的根源,然后在价值观的变革方面以社会和个人价值观的变化来说明企业重视人的作用的必然趋势.最后总结了企业文化的兴起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我累了,你背我。”宗定伯背鬼走了一段路,觉得这样下去对自己不利,就对鬼说:“你再背我一会儿,鬼背起宗定伯问他怎么这样重?他答道:“我刚死。”他问鬼:“我们鬼最怕什么?”鬼对他说:“我们就怕人吐我们口水。”听完此话,宗定伯乘其不备向鬼连吐三口唾沫,那鬼变成了一只羊。这时天亮了,他把羊赶到宛市卖掉了,得钱伍佰,扬长而去。宗定伯遇鬼、不怕鬼、与鬼斗智,时刻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种临危不惧、镇定自如、随机应变的心态和能力,值得我们很多领导干部学习。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我们要善于认…  相似文献   

14.
日本与中国同属东方民族,通过对日本行政变革中的文化渊源及文化生存的特质进行研究,借鉴其有益的现实经验,分析我国行政文化存在的问题,探索中国行政改革的发展道路。应做到尊重并发扬传统行政文化;健全制度文化的约束机制;建立新闻舆论监督机制;从日本行政文化价值要素中取得精华。  相似文献   

15.
丁兆中 《理论导刊》2008,23(6):115-117
二战结束不久.中日两国分别选择了不同的政治体制.之后,随着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日本在"意识形态"领域不断调整对华交往理念.在中日复交之前的严重冷战对峙时期,日本对华"意识形态"交往理念的基调是反共反华.中日复交后,一直到冷战结束之前,日本对华"意识形态"交往理念逐渐向"共同价值观"思想转变.冷战结束以来,日本对华"意识形态"交往理念的特点是"价值观外交"和"共同价值意识"交替出现.  相似文献   

16.
企业文化属于企业管理学和文化学的边缘学科,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管理界、企业界掀起了研究企业文化的热潮,其发端应该是从日本企业管理的丰富实践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开始称雄于世,之所以它在战后短短的时间里就能迅速崛起.原因就在于他们注重企业文化.正如日本专家所说,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学科.还应是一种文化,即企业有一种包括自己价值观、信仰和语言的特定文化.而三五味业集团在企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符合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应该说这在哈尔滨市民营企业中是首开先河的.  相似文献   

17.
日本、韩国的传统文化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一直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台湾的文化本身就是儒家文化,在民主转型过程中它们都面临政治文化的价值重构问题.它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激发了普通民众的民主政治诉求,推动了政治精英通过自上而下的途径建立自由民主制度的历史进程,并在政治现实中艰难地实践这一民主理想.  相似文献   

18.
杨萌  李婧 《学理论》2013,(11):166-167
从奈良至平安时代,日本建筑的发展,在木构技术上并未产生很大变化,但其空间布局、功能、建筑细节、比例以及代表文化等,皆有大的演变和发展。空间布局更加灵活,寺院从纯粹的佛教圣地融入到统治阶级贵族的邸宅里,更加注重细节,建筑比例从单纯简洁变为复杂精致,更多和日本本土文化相结合表达日本的文化和信仰。从奈良时代开始日本建筑不断地与其本土民族特色结合,到了平安时代日本建筑逐渐从唐风向和风开始转变,其建筑风格逐渐日本化,趋于成熟和定型,并作为日本传统的古典样式"和样"。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大学生对日本人刻板印象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媒介使用和文化产品消费对刻板印象形成的影响。采用"自由联想法"获取有关刻板印象的形容词并编制"语义差异量表",以此测量大学生对日本人的刻板印象,发现大学生对日本人形成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刻板印象;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以两个维度的刻板印象作为因变量,发现大学生不同类型的媒介使用和文化产品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日本人的刻板印象。研究结果部分支持涵化理论的解释视角。  相似文献   

20.
谚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与民族特定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背景和道德观念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日本的谚语显示了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谚语翻译则是传达寓意、传播文化的桥梁.从能反映日本海洋文化因素的日语谚语入手.探讨了该因素在日语的语言表现,并将中文、日文(或英文)具有相同或相近含义的惯用语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日语中具有浓郁的海洋文化特色,与此同时,汉语中则有相当多的大陆文化因素.在进行日汉翻译中,一定要考查、尊重日语中的海洋文化因素,否则辞不达意,无法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