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人以"息争致和"来反驳苟子的"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这是对荀子思想的误解.荀子的"天人相分"旨在使人在天人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这也是他"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基础.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是在批判孔子"畏天命"、老子"无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重视它并对其进一步研究是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决策安排、制度设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践行为和思维模式的互动。从思想因素的角度看,在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治理资源中,西周时期周公政制设计是"天命"感和忧患意识共同作用的政治结果。作为内蕴于政制设计中的基本政治思想,"天命"感推进了"天命论"的世俗化发展,解释了周代殷命,为周公政制设计举措提供了合法性支撑,并对统治者具有警示性的软约束作用。忧患意识的实质在于"忧位"、"忧君",内存历史传统,是周公政制设计直接触发的思想因素,促成了德治主义的政治伦理观。今天,周公政制设计不可也不必复制,但"天命"感和忧患意识的思想力量和思想领先作用永远不会过时,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具有重要意蕴。  相似文献   

3.
曾鹰  宋喆 《理论导刊》2012,(1):51-53
风险社会的到来,使中国旧的"保护壳"被打碎,新的"安全阀"却未能建立健全,亟待确立具有全球性风险视域的"科学风险观"。正确分析在传统发展观引导下人与高科技、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冲突的现状,推进科学发展观在风险社会的充分践行,既可实现现代化,又可化解系统化的现代风险危机。  相似文献   

4.
人·行为科学·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行为科学·思想政治工作肖胜利,宋泓均1在我国改革开放十六年后的今天,怎样看等我们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怎样看待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怎样从西方行为科学等学科中吸取对我们有用的观念和方法,是确定我们做好今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传统官德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德配天。君主的权力是"天"授予的,是"天命"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在我国古代,政治与道德是被捆绑在一起的,将政治与道德衍生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联系起来,使道德发挥出更强的政治功能,从而将封建统治制度的政治目的、权力和秩序与封建道德融合为一体,从伦理层面保证封建君主统治的政治合法性。所以"德治"受古代一些思想家大力追捧和倡导,将其视为维系封建统治的关键所  相似文献   

6.
领导干部道德既有作为"好官"的职业道德维度,又有作为"好人"的个人道德维度。领导干部的社会身份和职业特征,特别是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赋予领导干部职业道德之外鲜明的个人道德特征。领导干部存在职业性"经济人"与角色性"社会人"之间的价值冲突,组织结构中职位规则与社会角色要求之间的价值冲突。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必须立足于职业道德与个人道德的统一,坚守职业道德底线,提升个人道德自觉,强化对领导干部道德的社会评价和监督。  相似文献   

7.
列奥·施特劳斯著作的重要性在过去十年中不断增强,乃至今日被认为是上个世纪最独特、最有影响的声音之一。列奥·施特劳斯通过对西方传统经典的解释发现:"哲学"与"政治"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最好的政制需要政治哲学,却承担不起对政治哲人的认可,这是政治生活的根本困惑。为了克服这种政治哲学的悖论,施特劳斯提出运用"显白教诲"和"隐微教诲"相结合的写作艺术作为政治哲学的根本任务,此中的"微言大义"破解了"哲学"与"政治"关系这个"千年难题"。  相似文献   

8.
风险社会下公共冲突的大量存在成为当今时代的鲜明特征。政府作为公权力的代表,在公共冲突的多元管理主体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从实践来看,公共冲突具有复杂性、突发性、群体性、不确定性和扩散性等特征。目前,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在公共冲突管理过程中冲突意识淡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制度供给不足、问责不到位以及组织机构和战略规划缺乏,使其对公共冲突管理基本处于"责任悬浮"与"效果浅表"状态。夯实政府公共冲突管理路向责任,需从构建公共冲突管理的预警和防范机制、健全的制度体系、畅通的信息发布机制、有效的行政问责机制以及组织保障机制着手,并正确处理信息公开与舆论导向、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硬件"建设与"软件"保障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对公共冲突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在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土地上进行的,由于文化具有连续性,传统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必然有着内在的联系;又因为文化具有时代性,传统文化毕竟是过去的历史的东西,与今天的现代化事业之间又有不可避免的冲突。而行政文化的现代化又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传统文化对行政文化的现代化有何影响,怎样实现二者在冲突中的统一,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老子"中和"理念与我们今天"和谐社会"构建的思想是一致的,即是用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来化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达到社会的和谐。本文探讨了先哲的"和谐"思想,为我们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许多理论支持;同时说明,我们今天的"和谐文化"是建立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底蕴之上。  相似文献   

11.
民主,在西方历史上受到持久而漫长的批评,并在近代以来也曾不断地被仿冒.但民主一词的西方本义是"人民的统治",近代以来西方学者和政治操作者也都受到这一理解的影响.但是,西方民主的理论和实践,同西方的民主本义之间却一直存在着人们试图弥合而又始终难以弥合的背离、矛盾和冲突,如:谁是人民?人民能够直接统治吗?民主是多数人的统治吗?怎样的"多数"才算"有效的多数"?代议机构及其成员能充分代表和体现民意吗?近代以来的西方社会正是在主动或被动地破解这些诸多难题中,形成各种民主理论流派,并在总体上推动民主实践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9,(12)
在"人的权利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探讨中,对"人的权利"这一概念的解释并不是非常完善的,传统人的权利中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使得在具体实践中人们无法对权利的主体以及客体做出精准的判定,这是导致人的权利冲突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詹姆斯·格里芬针对人的权利固有的"不确定性",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用来评价社会的伦理判断作为其起点,给予了人的权利一种更为准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13.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社会中贫困现象的视角以及由此形成的解决方案是不同的。反贫困战略的经济手段策略和公共服务策略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不仅仅是表面的工具差异,更是深层次的伦理冲突,即以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市场伦理与以社会成就为基本考量目标的社会伦理之间的冲突。当前反贫困战略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可以反映为观念和实践两个层面的矛盾与冲突,要解决矛盾和冲突,就需要以人的基本能力培育为关键指标,实现反贫困战略与公共服务体系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14.
姚亮亮 《学理论》2013,(13):100-101
转型时期的中国,失业、就业成为国家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些难题制约着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影响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失业、就业无外乎就是社会背景下劳动者与工作岗位的冲突,换言之,劳动岗位的数量、性质与劳动者的需要并不符,因此,就业困难也就可以被定义为"岗位挤压"。劳动岗位挤压究竟有哪些功能?政府究竟怎样去解决劳动岗位挤压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于桂凤 《理论探索》2008,3(1):27-30
中国传统哲学的本体观念具有本体和境界的二重性特征,这一特征在庄子之"道"中得到了集中体现."道"是庄子哲学的本体观念,一方面反映了哲学的超越意识、寻根意识及其明证性诉求,构成一切哲学冲突的逻辑前提;另一方面又更为深刻地表达了人的矛盾本性,并深深根植于人的生存矛盾中.  相似文献   

16.
历史唯物主义是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它立足的是探寻构成历史发展真正的、最后的动力。第一次鸦片战争是我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开始"被挨打"的起点。就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进程而言,中国在鸦片战争的失败有其必然性。进入19世纪以后,中国积蓄的社会矛盾在外部力量的冲击下被激化,专制体制内部体系的崩溃、统治系统与被统治系统之间的矛盾、八旗与绿营的腐败,小农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矛盾,传统封建思想与近代西方思想之间的冲突,封建专制政权的瓦解已成必然。  相似文献   

17.
中西交流是以地理知识的沟通揭启序幕的,但来华传教士所带来的西方地理新知识,往往难以一时被中国古代士人所接纳.其中诸多细节,体现了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冲突,例如中西关于"四海"的诠定.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的"四海"从传统的经史体系而来,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意识.而在利玛窦、艾儒略等传教士的地图和著述中",四海"从西方的航海大发现而来,用来唤醒中国古代士人的世界意识.两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反映了中西交流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18.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人的地位和价值在生产活动中发生"物化",劳动产品被作为商品进行生产,人不是表现为在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物变得对人独立而支配着人的生活。资本主义拜物教是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发生背离的本质原因。人的生存和发展保障离不开现实的经济基础,并需要发挥好分配制度的作用。人的生存和发展保障要通过制度安排来保证其在经济运行中的落实,重点是要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参与社会生产并获得劳动分配,建立有利于人生存和发展的分配制度,发挥好政府职能,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立足对LSZ村的实地考察,从村庄居住模式这一微观视角出发探讨村庄邻里关系的变迁过程。在传统农村社会中,邻里之间的互动遵循着人情、面子和关系三个原则,而楼房格局、合作和信任的生产以及劝架是邻里关系自我维持的三个重要机制。在现代农村社会中,由于楼房格局安排和居住模式的变化,特别是现代意义上客厅的出现和院子周围围墙的设立,传统邻里关系网络正在不断解体,邻里关系正逐渐呈现出一种"熟悉的陌生人"的新形态。在这样一种新形态的关系中,邻里之间的互动逐渐带上了功利化和理性化的色彩,并且邻里之间因地界空间而形成的纠纷和冲突也在不断增多,这种现象值得关注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与领导者之间,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即"人我"关系之间的"距离"是一种客观存在.怎样与人相处,始终是需要领导者面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事业中,科学、艺术地处理与同志、战友,与党外人士,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使人人都能积极、有效地处在同一动态的领导活动系统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各自潜能、发挥其各自作用,对领导活动的目的和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毛泽东同志保持"距离"的领导艺术,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炉火纯青,恰到好处的运用,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光辉典范,也是领导科学、领导艺术的基本原则和智慧的结晶,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和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