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17世纪法国学者了解和研究中国哲学的过程中,有三本书值得关注:一是1642年出版的拉莫特·勒瓦耶的《论异教徒的道德》,认为孔子和苏格拉底在哲学史上的地位相同,但孔子对中国的影响比苏格拉底对西方的影响更大,由儒家领导的中国乃是柏拉图“哲学王”理想的实现;二是费内隆在1687—1689年撰写的《死者的对话》,其中有一篇题为《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对话》,论述了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思想分歧,既不同意把孔子比作中国的苏格拉底,也完全不相信孔子的“圣王”理想或柏拉图的“哲学王”理想具有哲学学理上的合理性和实现的可能性;三是1696年出版的李明(勒孔德)的《中国近事报道》,该书不再将孔子与苏格拉底对举,而是把他比作古罗马斯多葛派哲学家、一位致力于培养“哲学王”式的统治者却并不成功的“帝王师”塞涅卡,并认为在研究中国哲学时应把孔子思想与宋明理学区分开来。这三部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7世纪法国思想界对中国哲学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文艺对话录>中的灵魂人物苏格拉底与希伯来民族的圣典<圣经·新约>中的耶稣是西方文学中最为光辉的两个理想形象.旨在探寻原型批评理论视野下两者形象深层次上的共同点,从而找到植根于各自民族宗教、历史文化中的苏格拉底与耶稣形象之间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3.
孔子和谐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大量和谐理念蕴含于其中,为当代和谐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传统和谐智慧以及在具体实践中合理可行的实践参考。但是传统文化必定存在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在性质上与当代和谐文化存在着区别和不同,同时由于文化的传承性导致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分割的历史联系。因此,将两者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分析出其内在的一致性,对于实现传统和谐思想的现代转化,建设当代和谐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马棚失了火。孔子回来问:“伤了人吗?”没有问到马的伤亡情况。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我是一个好学的人,而田园草木不能让我学得什么,能让我学得一些东西的是居住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民。”这些哲思,就是现代人本思想的源头。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0,(5)
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学界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研究,对孔子的理想人格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学者们大多在重点论述理想人格的具体内涵,很少论述理想人格的判定过程。鉴于孔子的理想人格与心理学中研究的人格皆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基础。结合心理学人格研究成果,对孔子的理想人格进行判定及阐释,对于提升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及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孔子其人及其思想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孔子仁爱思想以个体品德结构的知、情、意、行四个层面的培养为主线,强调情感育人的作用。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僵化的缺陷,孔子仁爱思想的研究与运用正是弥补高校教育工作不足的重要路径,也是凝聚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的精神瑰宝。因此,通过研究孔子仁爱思想的核心内容,分析高校在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关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探讨如何运用孔子仁爱思想,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人格独立;树立大学生的礼制观念,优化其人际交往,塑造大学生的君子风范,培养其自律能力是势在必行的。孔子仁爱思想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部分,这里的仁爱出于情感又超乎情感,是道德理性的体现。仁爱思想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撑,也是凝聚中国精神的纽带。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31)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其文化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西方的历史与社会影响深远。作为一名实践哲学家,苏格拉底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不仅以独特的方式诠释了其对生死观的认知,更以切实的行动践行了生死观。研究苏格拉底的"生死观",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而深刻地把握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并进一步加深对西方古代社会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乔新娥 《学理论》2023,(5):45-49
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思想史中的重大事件,围绕城邦的政治、哲学、宗教关系,引发西方文化观念的内部纷争。雅典城邦是苏格拉底生活其中的公共权威,城邦之神是团结民众的公共信仰;苏格拉底坚守哲学之神的个人信仰,被民主派指责威胁城邦之神,两种神的对立体现为哲学与政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苏格拉底作为公民有责任维护城邦的公共权威,服从城邦的法律审判,支持城邦的公共信仰;作为哲学家苏格拉底坚守心中哲学之神,捍卫个人的独立理性也是其内在追求。面对雅典城邦民主派的攻击,苏格拉底接受死刑判罚,完成对于城邦忠诚与哲学信仰的双重殉道。  相似文献   

9.
孔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仁""礼"思想中所蕴含的道德教化、法制规范及社会和谐思想对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时代并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其形成有着深刻时代和历史文化背景。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当下社会价值观引领、价值体系构建、文化软实力提升、美好人格构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孔子"仁""礼"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滋养与借鉴、传承和创新的内在辩证关系。孔子的"仁""礼"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突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重视个人与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国家义利观、落脚国家精神的筑建有着十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论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针对现实中一些企业把两者割裂开来,认为“企业文化时髦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过时了”,重视企业文化而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首先从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入手,提出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两者各有侧重,不能互相替代,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企业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企业文化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提供新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1.
被人们称为西方孔子的古代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曾经提出过两个重要的命题,一个是“自知己之无知”,另外一个便是“美德即知识”。这两个命题自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第一命题是第二命题的基础,第二命题则是第一命题的延伸。这两个命题对西方思想影响深远,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哲学领域,而且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和其他社会思想领域,都被人们奉为圭臬。  相似文献   

12.
岳晓雨 《学理论》2013,(20):38-39
孔子的思想内容繁杂涉及广博但没有系统的论述,因此很难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想从整体上把握孔子的思想具有很高的难度。应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思想,对孔子教育思想进行逻辑学方面的全新解读,使它在形式与内容上统一,从而更容易在整体上把握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论语·学而第一》在《论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还指孔子一惯倡导的仁学。有朋也作友朋,指孔子门下志同道合的弟子,还可引申为与孔子思想有直接渊源的古圣先贤和后世对孔子思想深感兴趣而进行研读的人。远方,从空间上指横向的四面八方;从时间上指纵向的历史与未来。君子,是指孔子道德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相似文献   

14.
<正>中西方文化冲击对青年官兵的影响是价值观偏移,对传统文化漠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淡化。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重视研究东西方文化碰撞对青年官兵造成的影响,找到应对之策。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文化理念一是要牢固树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塑造官兵的理念。要探索用生动活泼、贴近实际的理论武装方式,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与时俱进的品质,吸引青年官兵学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4,(32)
随着反腐倡廉实践的深入推进,挖掘孔子廉政思想的内涵及其价值启示尤为迫切。廉政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升华部分,是孔子对其德治思想、教育思想的最好注解,是实现其德治梦想、教育梦想的前提和基础。道德观、秩序观、义利观、社会观、政治观共同构成了孔子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廉政文化建设应充分挖掘孔子廉政思想的深层次意义,构建全方位、立体的廉政文化氛围,从道德观的引导、秩序观的建立、义利观的抉择、社会观的形成、政治观的践行等方面多角度进行宣传、教育、预防,从而打造出符合中国文化特点的廉政文化。  相似文献   

16.
邓华 《学理论》2011,(22):80-82
作为近代科学思想基础的机械自然观,不同于机械唯物主义,它蕴涵了有神论、决定论、还原论和简单性的思想,推动了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变革,导致了两种文化的分裂以及加剧了东西方文明的对立。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为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两汉时期,随着高祖过鲁祭孔、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将孔子的儒家思想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两千多年来的主流思想文化,奠定了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并逐渐使孔子脱离原始形象,形成了汉代政治神话中的孔子。  相似文献   

18.
康有为在考辨中国本土文化"学术源流"的过程中,将老子纳入研究视野,并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三点界定:第一,在立言宗旨上,老子主张不仁、能忍,与以仁为宗旨的孔子思想截然相反。第二,在人生哲学上,老子不为名利,与孔子的尚名主乐背道而驰。第三,正是对老子立教宗旨不仁、能忍和人生处世不为名利的认定使康有为确信老学与孔学处于争教之中,同时也注定了他对老子和老学的否定评价。  相似文献   

19.
孔子"一贯之道"是一个涉及儒学主题的大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成为儒学一大"公案"。民国时期对这一问题有三种解读模式:蔡元培、张岱年从人生哲学上解读,认为孔子"一贯之道"即曾子所言"忠恕";蒋维乔、胡适认为孔子的"一贯之道"就是"西洋论理学中所说的归纳推理",不单是推己及人的人生哲学;谢无量、冯友兰、范寿康认为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仁"。民国时期对孔子"一贯之道"的不同解读,显示了在20世纪初期中西方文化对话的大背景下思想家既主张引进西方文化,又肯定中国文化的态度,即在一种二维视野中对孔子思想进行诠释。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构成了民国时期儒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今天的孔子仁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12)
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古典哲学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观点内容涵盖广泛。由于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任何自己的著作,后世对其哲学思想的研究大多是通过对柏拉图和色诺芬记载的研究而来。在柏拉图的《申辩篇》中,涉及了苏格拉底关于智慧、生死观、教育观、价值观等众多的哲学思想观点。而苏格拉底本人终其一生都在实践这些思想理念。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的价值观可以概括为"坚持做正确的事",他通过举例和在法庭上的言辞行为等表现方式对此进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