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作为环境保护的"守夜人"是出于环境的伦理需要.但由于理性有限与行政强制的僵硬特征.单纯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难免产生诸如征收费用不合理、不灵活、低效率等现泉.为了有效、充分使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效应.政府应该在可控范围内实行排污权交易.法律也必须奠基排污权交易的三大基本制度:信用制度、冲抵制度和排污主体的自主排污制度.由政府总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成功运转最终还将依靠政府自身监督机制的健全.  相似文献   

2.
刘勇 《行政论坛》2004,(1):95-96
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粗放经营模式,必须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建立健全环境费、环境税、财政税、财政刺激和排污权交易等制度,通过市场机制,利用经济手段,促使中小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刘彤 《学理论》2014,(1):133-135
首先从排污权交易的基本范畴及内涵谈起,在理论上阐明了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我国实施的重要意义。其次,通过对黄浦江水域实施水污染排污权交易的实例进行分析,更有力地说明了现如今我国水污染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现状,并分析了该制度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了几点关于完善我国水污染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可行性建议,从政府、市场以及人民群众三方面入手,希望可以使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我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排污权交易市场运行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民 《理论探讨》2006,(5):83-85
环境治理和污染排放明显的外部性,导致环境治理投入不足、排放超量。控制污染超量排放的方法之一是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有效实施又必须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为前提。交易成本由外生交易成本和内生交易成本两大部分构成,二者呈现此消彼涨的关系。尽快建立排污权交易的法规,明确排污权的产权归属,完善排污权交易的市场体系,降低排污权交易中的内生交易费用,是我国实施排污权交易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滕海风 《学理论》2013,(4):126-127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一项环境保护政策,兼具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治污成本的特点。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均以试点形式存在,尚未制定全国统一性的法律文件。从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必要性入手,阐明了排污权的性质和实践状况,分析了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施条件,重点论述了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总体构建。  相似文献   

6.
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各种利益间的矛盾、冲突、扭曲与错位的问题。作为调节环境资源配置核心手段的环境税现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税负不公导致税收调节功能的弱化。应当以环境利益的公平分享权的确立和实现作为环境税改革的权利理论基石和环境税制改革成效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7.
赵康  张莉莉 《学理论》2012,(5):94-95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仍以资源密集行业为主,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资源的过度利用,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而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税收却是相对空白。借鉴国外环境税先行国家的经验,我国应不失时机地开征环境税,以控制我国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然而我国当前的污染检测技术水平仍十分落后,对于税基的设定面临重大的挑战。因此,应科学制定环境税的税目、税率,完善环境税征管制度,合理分配环境税收入,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支出,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邹志梅 《学理论》2012,(32):128-129
环境税制度是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该制度的运用在OECD国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利用环境税制度来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是我国的现实需要。目前,我国的环境税制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进一步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完善环境税制度变迁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9.
曲卫国  杨占书 《团结》2009,(1):38-40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减轻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开始形成了一系列的环境税收制度.通过对污染物或污染行为征收环境税.以达到筹集资金保护环境的目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税收制度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高涨和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成熟起来。经济杠杆在环境保护中逐渐发挥出主导作用.市场机制在控制污染,提高资源有效利用方面也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0.
李霞  狄琼 《理论导刊》2006,(6):67-68
生态环境的负载定额律说明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纳污能力,但这种纳污能力是有限的,这就是环境容量。环境问题的产生,正是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容许量。初始排污权分配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是排污权交易制度顺利实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一、提出“发展质量”理论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从世界和历史的视角审视迄今的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我们会发现人类长期以来追求的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片面性。这种把发展手段当作目的的发展理论和发展模式,实践的结果造成了很多的问题:环境严重污染,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生态平衡破坏,物种减少,人类生存受到威胁;资源短缺,同时有限资源又被掠夺性浪费;能源枯竭,气候反常,灾害频繁而猛烈,人口爆炸,错综复杂而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的精神领域的苦闷压抑、颓废,人日益变成为“单向度”的人等等。总之,反思人类历史…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在经济大发展中防治资源与环境破坏的对策研究吴嗣澄,王宽让,王麟陕西在开放、开发和发展中需要解决许多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防治资源与环境的破坏。一、问题的提出之所以提出防治资源与环境破坏的问题,是因为现实中不仅存在这个问题,而且有扩大...  相似文献   

13.
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人口激增,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全球性问题。而航天技术可能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开发空间太阳能和月球上的氦—3,可使能源危机大大缓解;建立全球卫星观测系统,能真正认识全球环境变化的规律,从而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地球能容纳的人口是有限的(80~110亿),人类迟早会提出向太空扩展生存的议题。可以预计,随着世界航天技术发展的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它将成为越来越多国家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并逐步转向产业化。迎接挑战的航天运输在航天运输领域,21世纪初仍以提高运载能力和可靠性、简化操作程…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对人类面临共同问题的思考本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又面临大量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人口暴涨与资源的有限、环境的污染、生态的失衡、伦理道德与市场竞争法则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与矛盾严重成协共扼制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80年代末期,这类问题则更加凸现,为此,国际社会下得不重新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努力寻找一条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顾及后代人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可…  相似文献   

15.
加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管理与服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馆将由原来以向用户提供现实馆藏信息资源为主转为以向用户提供网络信息资源为主,原有的服务对象、服务方法和服务手段都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如何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合理组织信息结构,提高信息识别、判断、分析、综合能力,最大限度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实现信息服务的快、准、精,成为当前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一、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管理1.正视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与问题。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来源自由开放,信息流量激增,大量正式出版的文献信息,国际组织、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网址或主页上…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是人类在面临人口膨胀、贫困蔓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窘境,而仅仅倚重于科技手段难以根本摆脱此困境的情况下,反思以往经济和社会发展历程所形成的共识。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要求,发展中国家政府行为必须做出大的调整,真正完成政府职能的历史性转变。一、倡导和追求可持续发展是适应中国国情和环境的科学抉择在经历一系列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所造成的痛苦之后,人类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经济发展必须考虑整个社会的协调,要考虑人的自身生活…  相似文献   

17.
农村环境资源的公共性、农村环境问题自治失灵等原因导致了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形势较为严峻。财政政策是政府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国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财政对策存在诸多缺陷,必须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8.
王宁宁 《学理论》2011,(17):79-80
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制约经济增长和影响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经济的发展不能忽视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与破坏,企业的发展与经营决策必须考虑环境因素。对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重建。有利于企业发现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企业、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四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张禹安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论述了"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四川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别是粮食生产,在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情况下,能否走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20.
周磊 《学理论》2008,(24):82-83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列举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为保证经济增长而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资源环境工作高度重视,已经把其摆在推动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