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礼貌是语言表达中最常用的方式,也是成功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条准则。在不同民族文化交往中,巨大的文化差异会导致礼貌用语在使用中存在很大的差异。从中西方来讲,通过了解英汉礼貌用语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将英国语言学家Leech归纳的礼貌原则与顾曰国先生分析的汉文化的礼貌特征进行对比研究,试图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去分析英汉礼貌用语在称呼、隐私语、赞美感谢等各方面的语用差异,以便在实际交往中更好的应对这种差异,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3.
称呼语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日常交际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语言上,它具有封闭性和开放性特点。在语用功能方面,它除了能表示交际双方彼此的关系外,还可以表示礼貌、情感和策略;在实际使用中,它既具有规约性,又具有灵活性。因此,要恰当使用和正确理解英语的称呼语,必须对交际双方的关系,称呼人对称呼对象的态度,称呼时的语境等因素加以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西方交流的不断深入,英汉文学翻译作为双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部分,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但文学翻译与语境,尤其是与文化语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将从英语文化语境、原作者及译者的文化语境和目标读者群的文化语境三方面探讨文化语境对英汉文学翻译的影响与制约。 相似文献
5.
解读中西方不同礼貌准则和策略,可以发现其实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了解中西方礼貌准则,有助于中西方成功地进行文化交流,更有利于世界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何丽野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6):48-53
语境原则是现代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一大成就.对马克思理论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关系的研究,不仅要回到文本,更要回到语境.语境是文本的基础,语言的意义是由语境决定的.马克思理论有两个不同的语境,一是理论背景语境;二是实践语境.在这两个不同的语境中,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关系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7.
人们的语言活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特别是在话语的交际过程中,由于种种的因素造成语境的改变,致使双方的交际不能进行或者不能按预先期待的方向进行。嵌入语境的策略对于打破这种交际障碍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调查对商丘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的80名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进行了有关英语写作学习策略的研究,目的是试图比较两组之间在写作学习策略方面运用的差异,揭示写作学习策略对英语写作学习成功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由于一种文化的形成和成长隐含着排斥外界影响的本质因素,在跨文化交际翻译活动中,个体所具有的语境意识差异持续地影响着客体范畴概念的界定.尤其在语言形式被当做语言内容的重要部分考虑时,语境意识中充满着哲学的思辨.而跨文化交际翻译正是从哲学层面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区为例,探讨该区跨文化交际翻译中西语境差异,对提高交际者语境差异敏感度,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翻译,更好地宣传中国文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互文性理论已广泛应用于翻译研究领域。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成语典故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成语典故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要熟悉两种文化,即要掌握丰富的互文性知识,并采用正确的翻译方法,才能在目的语中准确地传达原语的意义。通常有以下几种对应的翻译方法:直译、直译加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文化替代、套译等,它们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应互为补充,译者应把几种方法辩证地加以灵活运用,使文通意顺。 相似文献
11.
思维方式作为文化的本源和重要内容,与一国德育传统形成有极大的关系。中美德育具有不同的特征,从文化视角来分析,可以找到根植于两国文化传统中的影响因素。美国文化基本上可以归属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则归属于中华文化,这两种文化传统中最根本的差异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即概念思维方式和意象思维方式的差异,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最终决定了中美两国在道德教育上的种种差异。 相似文献
12.
苏四清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2):112-112
《大学英语》里遇到这样一段课文:“…… Children as young as 5 or 6 were painting flowers, fish and animals with the skill and confidence of an adult;calligraphers 9 and 10 years old were producing works that could have been displayed in a museum. In a visit to the homes of two of the young artists, …… we learned from their parents that they worked on perfecting their craft for several hours a day。”其中“calligrapher,artist”让大家感到很为难。开始时按照一般词典与教科书所示理解为“书法家,艺术家”,但从整个语篇或上下文的视角来看,这里的“calligrapher,artist”显然是指中国5、6岁及9、10岁学习绘画及书法的孩子们,而在中国文化环境里人们并不称这些学生为“书法家,艺术家”。 相似文献
13.
张业菊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5)
谚语是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达形式之一。它形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是各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中英谚语具有一定的共性,同时又存在各自的特性。从跨文化的视角去解读中英谚语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提高英语阅读理解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4.
陈庆菊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2):44-45
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旗袍作为颇具代表性的中国女性服装,却出现于不同的东西方文化背景下,表现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东西方民族不同的生理,更适合东方女性的体型特征。但由于文化融合性的特点,文化也可互相借鉴,互相交流,从而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社会资本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造成其差异的社会资本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大学生个体角度提出了开发和利用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的一些建议。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对大学生社会资本的获得有很大影响,社会、学校、家庭、经济环境、专业、团体都可能影响到这一资本的获得。因此,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应该积极扩充自己的社会资本,争取就业优势。 相似文献
16.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而谚语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借助美国人类学家弗罗伦斯·克拉克洪分析文化模式的五种取向,引用汉语和英语中的相关谚语加以佐证,剖析中西方国家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能够我们加深对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7.
民工荒、大学生失业与低技能陷阱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利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研发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战略互补的思路分析民工荒和大学生失业的悖论.由于企业缺乏足够的激励进行研发投资,民工的收入预期无法提高,就不愿意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一方面,大学生得不到雇佣,另一方面,农民工技能无法提高,企业只有继续大量雇佣低技能的工人来促进增长,农民工陷入低技能陷阱.因此,中国目前的民工荒是一种畸形的劳动力短缺,知识失业也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粗放经济增长)的结果,需要通过增加企业的研发投资和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来解决. 相似文献
18.
从"现代化"到"制度变迁"--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语境转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文新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7(1):4-7
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始于 2 0世纪 5 0年代末、 6 0年代中的现代化研究 ,现代化语境下的政治发展理论往往倾向于把政治发展道路界定为朝着西方政治民主的进程 ,而随着 70年代现代化理论的衰落和 8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很快摆脱现代化规范式的理论困境 ,实现了从“现代化”到“制度变迁”的语境转换。 相似文献
19.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政治民主而言是场革命。网络在中国的民主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无论是网络公众舆论的塑造还是网络议程的设置都凸显出公众的主体地位,使公众更为平等地掌握信息,参与政治决策。网络的民主功能是显著的,然而非理性的话语交往和无视规则的狂热却限制了网络民主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