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郝占辉 《学理论》2014,(26):262-263
大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基本状况是及时有效处理事故的前提,遵循法定程序、规范责任认定标准、明确损害赔偿步骤范围是人身伤害事故得以妥善处理的重要环节。对于高校而言,强化安全防范意识,建立健全预防体系,完善预防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度,是避免大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发生极为重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朱盈盈 《学理论》2014,(7):116-118
国家赔偿法素被称为"人权保障之法",自国家赔偿法引入精神损害赔偿以来,各方学者对如何形成我国具体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进行了诸多探索。我国法律规定造成严重后果时方可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这也造成诸多案件不能依法取得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况,而在可以索赔的案件中,请求与实际获得之间的巨大差距也不时拷问着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文章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探讨国家赔偿制度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责任的性质上划分,承运人的损害赔偿责任有三种:违约损害赔偿责任、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和缔约过失损害赔偿责任。这三者在责任的基础、归责原则、责任的构成要件以及责任的范围等方面各有不同。铁路客运承运人在承担上述责任时有其特殊性,其中在承运人的违约行为导致旅客人身伤害的场合,旅客主张违约损害赔偿责任的范围应包括人身损害和精神损害赔偿;承运人在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时除无过失损害赔偿责任外尚有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同时,在认定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时,铁路法的相关规定与民事一般法之间存在不协调与冲突的地方,有待进一步修改。  相似文献   

4.
李玲玲 《学理论》2013,(14):121-123
由于我国法律对于死亡损害赔偿规定的不够完善,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9条的规定使民众产生了命价赔偿的误解,"同命不同价"这一伪命题成为了人们争论的焦点。实际上,作为死亡损害赔偿项目之一的死亡赔偿金,其主要赔偿的对象并非死者而是死者近亲属、赔偿的内容并非命价而是死者的预期收入。为了完善我国的死亡赔偿金制度,理应把目光转向我国的死亡赔偿金制度以期为死亡赔偿金的计算确定一个较为精细的公式。  相似文献   

5.
铁路的快速发展需要法律保驾护航。我国铁路法律体系亟待完善,《铁路法》修改也已提上日程。在铁路法适用方面,铁路走出去的法律风险、铁路运输人身损害赔偿、高速铁路安全、铁路犯罪的打击防范等问题均有研讨必要。这次研讨会对于深化铁路法理论研究,解决铁路法实务疑难问题,为协调推进依法治路提供有力制度保障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关于产品责任的法律规范,大多是关于产品责任的人身损害赔偿与财产损害赔偿方面的规定,在产品责任精神损害赔偿方面,无论是立法还是理论与司法实践上,都是比较落后的。本文试对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2000年12月19日法释[2000]47号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1条第2款规定:“对于被害人因为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害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而在2001年2月26日法释[2001]7号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却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8.
赵弈涵 《学理论》2013,(4):119-120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指配偶一方基于另一方的过错行为对自己作为配偶享有的合法权益造成的侵害,而导致婚姻关系无法存续,得以要求对方赔偿其财产性和非财产性损失的民事法律制度。在我国,确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受害方所遭受的损失,既包括物质上的损失,也包括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损失。通过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缺陷及完善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旨在对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更好地保护受害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归责原则是铁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核心问题 ,无过错责任原则与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是铁路交通事故争论的焦点。本文从理论和铁路司法实践两个层面 ,对铁路法关于交通事故人身伤害赔偿规定的立法实质进行考察 ,认为铁路法所确认的铁路交通人身伤害赔偿实行的是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10.
翟娅丽 《学理论》2010,(29):144-145
惩罚性损害赔偿是英美法的重要法律制度,并对大陆法系损害赔偿理论和立法及司法实践产生了影响。我国已经逐步适用了惩罚性损害赔偿。试图通过对惩罚性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的立法现状和趋势来分析我国扩大惩罚性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的必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延荣 《各界》2009,18(11)
本文是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解释>)公布实施后,通过审理张某某等人诉西宁某公司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一案,涉及植物生存状态受害人的配偶、子女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问题.<解释>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主体及赔偿条件作了明确规定.对于侵权行为结果导致受害人处于植物生存状态时,侵权行为是否侵害了受害人的配偶、子女的配偶权、亲权等权利,配偶、子女受到损害是否属于精神损害,能否得到精神赔偿,<解释>未作规定.本文试图通过对精神损害赔偿立法的宗旨、作用及适用范围等方面的探讨,论证以人为本、权利在民的法律公平原则和建立保护特殊受害人的配偶、子女获得精神损害抚慰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2.
论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是否应该在国家赔偿中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问题一直是众人争议的焦点。本文在对精神损害作出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在我国的国家赔偿中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阐述了如何确定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数额。  相似文献   

13.
论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剑 《理论导刊》2007,(6):88-89
在国家赔偿中实施精神损害赔偿是当今世界国家赔偿制度的发展趋势,也是法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国家赔偿法没有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现实中当事人因国家侵权而导致的精神损害又客观存在,这既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也不利于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国家赔偿中实施精神损害赔偿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4.
韩梅君 《学理论》2012,(5):50-51
"震惊损害"赔偿制度源于英国法,是侵权责任法中颇有争议的话题。19世纪以来法律对"震惊损害"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在一些案件中开始确认"震惊损害"的赔偿,我国尚未确立该种制度,因其有引起滥诉、虚假诉讼之虞,但因噎废食不是解决之道。英美法系上"震惊损害"赔偿制度对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具有现实借鉴意义:英美侵权行为法区分被告对直接受害者和间接受害者的不同注意义务;英美侵权行为法规定了请求损害赔偿较为宽泛的原告范围;我国在立法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新的民法典在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时明确宣布,国家赔偿不仅包括财产损害,而且包括严格责任的精神损害赔偿,并把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以立法的方式加以明确和扩大,将严格责任原则导入精神损害赔偿领域,对遭受侵害的公民提供更多的救济途径,突出对受害人所受精神损害的关注,体现对人的尊严和人格的高度重视,这都是俄罗斯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最突出的特点,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6.
我国修订后的《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该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婚姻立法的一大进步,但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却暴露出一些问题,使该项制度的立法目的并没有真正得以实现。本文主要从离婚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第三者的法律责任、离婚损害赔偿的举证责任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针对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具体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杨传兰 《学理论》2009,(10):87-88
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作为一项制度由来已久,但是在中国的法律领域仍存有争议。本文在立足其法理基础上,通过探求其理论来源,分析其存在的理论基础;进而对其进行法理价值分析,指出了其存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以此达到促进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德国《药品法》是欧洲最早的一部关于产品责任的专门立法,其内容不仅涵盖药事行政,更兼及药品责任的构成、损害赔偿以及药品责任保险制度。系统的考察德国药品责任制度的立法背景,探讨其责任制度中关于药品缺陷、科技抗辩、诉讼时效以及责任保险制度的相关规范,对保障受害人合法权益和完善我国相关法制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国家赔偿法》尚未将精神损害赔偿列入国家赔偿范畴,我国国家侵权不实施精神损害赔偿必然产生不良影响,对精神损害予以赔偿,是加强民事权益司法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积极探索国家侵权实施精神损害赔偿的原则、标准和赔偿方式,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芸 《学理论》2013,(21):127-130
议员是现代社会代议制民主政体的基础,各国宪法对议员职务权利都予以了充分保障,人身特别保护制度的设立更是展示了各国宪法理念的共性与差别。对议员的人身保护可谓由来已久,由于对其内容、本质的解读的不同,针对此所产生的有关"特权"的争议也颇受关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设立在此问题上汲取了各国立法的精华并结合具体国情有所发展。试图从议员人身特别保护制度产生的原因入手,对我国人大代表人身特别保护制度的运行状况进行简要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