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2009年1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并于2010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部法律秉持着平衡医患关系、和谐解决医患纠纷的理念对于举证责任分配进行了专章规定.拟从医疗侵权纠纷举证责任分配的立法过程出发,探寻导致立法内容产生和变化的价值内因和社会外因,并提出建立医疗损害保险制度,以期能够完善立法、更好地维护人民利益.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26)
环境伦理正是满足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的需要,以求得人类生存环境共同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产物,这是人类寻求安身立命的根本。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我国面临的一系列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问题,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因此,应需对环境伦理的道德教育进行深化,应加快对环境伦理的学习,这样才能有利于我国正确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3.
侵权法的归责原则,一直是我国法学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找到侵权法归责原则的本质.侵权法归责原则的本质就是、也只能就是过错.所谓的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原则双层标准的观点,仅仅只是看到了侵权法归责的现象,而没有看到侵权法归责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侯秋月 《学理论》2012,(19):141-142
近年来,医疗纠纷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医疗损害责任的相关规定,也随着《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实施,变得明朗。2010年《侵权责任法》对医疗损害责任重新作出了规定,形成了统一的医疗纠纷处理的法律依据,在新规定的指引下,医疗机构、患方、鉴定机构的诉讼风险应对是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王亚灵 《学理论》2015,(6):50-51
为了最大限度地平衡医患双方的权益,我国的法律在分配医患双方的举证责任时经历了三次演进:"谁主张,谁举证"、举证责任倒置和有限制的过错推定,变革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带来新的问题,将就这些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7.
当代西方责任伦理所蕴涵的人类整体责任意识、"尽己之责"伦理使命和行为后果责任担当思想,其实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儒家历来强调责任,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以名定责的权责关系与后果担当的责任追究等思想都属于责任伦理范畴。道家思想则渗透着对人类生存状态、社会良好治理的责任感,蕴含着无为、节制的责任品质。传统责任资伦理资源是当下责任伦理建设的宝贵财富,它有利于树立崇高的道德信念、铸造勇于负责的品性和培养清正廉洁的操行,这对于当前的责任伦理建设特别是政府责任伦理建设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龚佳崴 《学理论》2013,(16):125-128
无论从法条规则出发抑或理论上分析,《侵权责任法》中皆无规定第三人原因免责的必要。第三人免责一般条款也无法作为具体条款的原则性规定。侵权法中第86条第2款也不能理解为第三人免责条款。理论上第三人原因免责概念并不成立;效果上第三人原因也不可能发生减轻责任的后果。  相似文献   

9.
我国关于产品责任的法律规范,大多是关于产品责任的人身损害赔偿与财产损害赔偿方面的规定,在产品责任精神损害赔偿方面,无论是立法还是理论与司法实践上,都是比较落后的。本文试对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石江水  杜峰 《学理论》2012,(35):43-44,64
传统医疗伦理向现代医疗伦理的转变,是在接续了传统医疗伦理的谋病患利益的源流的基础上将现代伦理观念融入医患关系的过程,病患不再是被支配的对象和客体,而变成了医疗过程中具决定性的因素,同时,鉴于现代医疗技术的复杂性,由病患的人格尊严凝结成的病方自主并不能完全排斥医方的说明和裁量。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侵权责任法》,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医疗伦理的契合为协调医方自主与病方自主提供的基本框架,却仍无法完全消融两者与生俱来的冲突,鉴于此,反诸于现代医疗伦理就成为医患双方共同的行为选择基点了。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13)
表见证明和证明妨碍理论是从国外医疗诉讼判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本文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医疗诉讼的特点,通过理论和案例的剖析来探究这两种理论在我国医疗过失举证责任分配中的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23)
通过对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志愿者、志愿者组织、志愿服务对象三方法律关系的研究,明确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侵权责任的归属。与此同时,结合对目前现行各地方性法规、规章对志愿服务中损害赔偿责任的规定,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确立更加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志愿者侵权的损害赔偿机制。  相似文献   

13.
杜以同 《学理论》2010,(18):151-154
《侵权责任法》确认了死亡赔偿金的"继承丧失说",将"被扶养人生活费"归入死亡赔偿金,确认了近亲属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从而搭建起了中国死亡赔偿制度三大骨架:相关财产损失、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从根本上厘清了中国死亡赔偿的脉络,终结了学界在该领域的诸多争议,为中国死亡赔偿制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4.
医疗损害鉴定制度存在二元双轨制,导致医患纠纷不能有效解决,应完善我国医疗损害纠纷鉴定制度。一是建立统一的医疗损害鉴定制度;二是立法上明确医疗损害鉴定结论应接受质证;三是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5.
<侵权责任法>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强化权利保护和责任承担意识.彰显了从医疗损害到交通事故,从产品质量损害到高空坠物,从学校事故到网络诽谤等方面的立法亮点和价值理念.目的在于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的人身财产权利,减少民事纠纷,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对和谐社会建设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侵权责任法"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触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与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是一脉相承的。侵权责任法体现的发展趋势,顺应时代特征和人民需求,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完全吻合的。侵权责任法彰显了民法精神,作为其核心内容的"保障私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对于社会的贡献之一,就是给我们当前的社会带来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新的制度引进而具有了新的边界规则和交往内容。这种关系中劳动者和使用方的力量搏弈,导致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文化后果。其中有些足以构成社会问题的,就是  相似文献   

18.
曾鹰 《理论导刊》2014,(3):38-40,43
生态文明直接关涉人与自然的伦理道德问题,应置身于人的生存境域,对人的世界性存在予以心灵化探询;合理分析人类所面临的生态风险,反思人类启蒙的局限性,诉诸于生态启蒙,构序新的责任伦理。只有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确立生态本位,才可能走出生态想象的迷区,实现真正的生态文明景观。  相似文献   

19.
张康之的《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一书发表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部行政伦理学和行政学著作,还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部哲学著作。该书的基本特性是反思性、开创性、可读性和乌托邦性等。其主要贡献为:它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行政实践模式及理论给出了确切的历史地位,并提出了未来公共行政的模式;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公共行政的“思想模型”中的各种缺陷;提出了“在公共行政领域拒绝权利”的主张;建构了公共行政的道德框架,为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寻找到了一个新的坐标。该书引起的争论问题主要是:如何超越官僚制;如何实现社会秩序的供给;“在公共行政领域中拒绝权利”值得商榷;道德能否制度化等。该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存在反复重叠之处;行政权力道德化的提法有些偏颇;谈及制度道德化时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对传统伦理与现代伦理的区别没有具体论述等。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8)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以独有的认识视角,理性分析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精神的潜滋生长。新教伦理赋予经商逐利的伦理根源,为资本逐利本性提供了心理驱动和道德能量;入世禁欲精神及恪守天职的伦理生活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进而成为近代理性资本主义兴起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