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史玉凤 《学理论》2010,(26):185-187
李贺是中唐时代一位独特的诗人。凄凉的人生境遇、体弱多病的生理特点、忧病畏死的心理特征、中唐社会的动荡和各种矛盾的激化,将他经世治国的理想抱负击个粉碎。所有这些促使他对人生、命运、死亡进行思索,其"鬼诗"便寄寓了诗人对现实的厌恶和对理想的探索,浸润着浓厚的悲剧意识。而其诗歌的悲剧意识具有独特的审美,即:以"病"为美,以"悲"为美,以"寒"为美,以"丑"为美,以"怪"为美。由此可见,李贺诗歌诉说的是一种与世抗争又无力抗争的现实,诗歌所透射出的恰是诗人内心强烈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2.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旨在对现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与社会控制形式去蔽,而艺术与审美成为他们手中对抗工具理性现实的有力武器。现代艺术能否克服这场危机并担当起真理使命,法兰克福学派三代思想家的态度并不相同。从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思想家寄希于审美乌托邦救赎,开启了审美通达政治之途,实现了审美与政治的融合,经哈贝马斯对审美政治救赎功能的理性反省,以维尔默为代表的法兰克福第三代思想家以交往行为为基础,致力于重建审美与现实的关联,现实政治实践中受到严格限制审美的救赎功能。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变革现实的理想轨迹始终纠缠于理想与现实的二律背反之间。  相似文献   

3.
在汉代,文学成为一门显学,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上至帝王,下到平民百姓,都通过文学作品的写作来呈现生活,表达自己的生命感受。汉代文学主要的文体形式有:赋、散文、诗歌。从总体上来看,汉代文学作品既关注现实人生,又充满了激情洋溢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出一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特征。于是,我们在汉代文学作品中便看到了了一个姿态万千、衣食住行并陈的众生社会。主要是分析汉文学作品中的服饰形象,从而体会汉代人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4,(27)
金庸小说不仅创造众多人物形象,更巧妙地安排着这些形象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使读者在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中体会人物本身的感情变化。其总体特征表现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并不断地朝现实人生与现实人格发展。通过对这些过程的分析,掌握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才能更好地了解金庸的创作之路和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5.
雷莎 《学理论》2012,(18):115-117
盛唐诗与中唐诗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和精神气韵。在这一看似陡然的转变中,大历诗风起到了重要的承接与过渡作用。结合诗人经历与具体诗歌作品分析发现,大历诗坛在士人心态、群体情怀以及宗教观念三个方面导引了盛唐至中唐的诗风转变,从而开启了唐代诗歌乃至中国古典诗歌新的审美风尚的新变。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别从<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意淫"、爱情观、女儿观、生死观等情感世界的几个层面进行剖析,提示了贾宝玉对人生精神价值的最高追求是"情","情"显示了贾宝玉对真善美理想的追求,而他的广博而又彻骨的感情体验,实际上是一种真人生真感情真体验.曹雪芹苦心塑造的贾宝玉这个艺术典型,不仅深广地开拓了"儿女真情"的境界,还远远超越了男女爱情的狭小天地,显示了以情待人的人道主义的浓郁的理想色彩.  相似文献   

7.
梁军 《各界》2009,18(8)
沈从文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民族文化背景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审美观,湘西优美的原生态自然风景的影响和沈从文对原始生命力的肯定以及他对人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形成了他美在自然,美在自由生命,美是引人向善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4,(32)
梦意象是李商隐诗歌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以梦为载体,在各种题材的诗作中广泛灵活地营造各种意象,将舒缓真切的日常生活与情感写入作品中,以精致婉约、清新朴实的梦意象和真挚的审美心态独具一格。他的梦意象诗以含蓄简约的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批判性、理想性与超越性兼具的美学特征,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审美风尚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赵理直 《学理论》2010,(24):180-181
王士祯的“神韵说”是影响有清一代的著名诗歌理论,包含作家、作品和读者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本文从美学理论入手,通过对王士祯诗话资料的分析,解读王士祯“神韵说”的审美理想,即诗歌应有禅味,“清远”至上。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4,(32)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不仅提及美学中关于审美与艺术创造的关系,更进一步提出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文艺创造不光是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艺术,更是一种用审美眼光发现人生的过程。朱光潜先生将美学与人生相联系,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面对艺术与人生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王英文 《学理论》2013,(13):10-11
当今国际局势错综复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四处兜售其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念,给世界带来的不是和平与稳定,而是动荡与不安。从当今世界发展现状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出发,阐述了中国发展模式的正确性以及对世界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贫富差距影响社会稳定的三个因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政策的指导下,社会各阶层总体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这是让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和贫富分化的问题,并为人们所关注。就目前的贫富差距对社会稳定构成的影响来说,要引起重视的主要是以下三个因素。  相似文献   

13.
论新时期的党群关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切党群关系是党的十六大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它对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群关系的必要性 ,然后从分析影响党群关系的因素入手 ,系统阐述了建立互动合作型党群关系的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14.
在信念问题的研究中,存在着脱离经济基础、脱离价值和利益等因素,去单纯地谈论信念问题的倾向。从根本上说,这种脱离经济基础来谈论上层建筑,脱离社会存在来谈论社会意识形态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但是,批驳这种错误倾向,从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信念观,则要求我们必须对信念、价值和利益的关系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扩大问题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问题可以用贫富差距扩大这一概念来概括,而不宜用别的概念,无论是从基尼系数还是从五等份法来看,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现象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既有属于历史的原因,也有属于非正常的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宜一概而论。缓解中国贫富差距扩大问题的对策在于实现充分就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建立起合理而有效的税收制度等等。  相似文献   

16.
社区结构是行为主体为满足居民需求而选择的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方式及由此形成的相互关系。物质资源对行为主体的相互关系的决定性影响以及主体观念对相互关系的能动作用共同改变着社区的结构,透过物、关系和观念审视社区结构生成和演变所揭示出的内在的规律和发展的逻辑,为解释当前社区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前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困难重重,问题多多.必须从加强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完善监督体系,拓宽监督渠道,强化对"一把手"权力授权过程、权力运行过程、权力运行结果的监督制约,确保"一把手"掌权以人民的意志为本源,以人民的利益为归宿.  相似文献   

18.
应该说,法官与法律的关系是以司法为视角进行法学研究时所应当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在对已有相关理论进行评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两个基本结论:其一,理想的法官与法律的关系应当是:法官乃法律的有限诠释者;其二,为了更好地保证法官与法律之间的这种理性互动关系,应当创制原则性法律。  相似文献   

19.
潘承生 《学理论》2009,(17):45-47
中苏同盟的破裂,既源于中苏意识形态内在的深刻的分岐,也与俄罗斯大国沙文主义的传统以及中俄两国文化差异性有莫大的关系,同时也与冷战有着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Margo Anderson 《Society》1988,25(3):39-47
Margo Anderson is professor of history and urban affairs and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Women’s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ilwaukee. She is author of numerous articles on the history of statistics and census-taking; The United States Census and Labor Force Change;and, forthcoming from Yale University Press. The American Census: A Social Hist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