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信息创造警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公安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不仅是警力的象征,也是警力的源泉。人们利用信息,既可以直接创造警力,也可以间接创造警力。信息,既能创造警力,也能浪费、甚至损毁警力。  相似文献   

2.
目前,公安警力的新趋势是警力商事化,社会前提是治安状况越来越复杂多样,现实前提是警力越来越紧张不够用,经济前提是政府难以承受越来越高的财政成本。但是,警力商事化面临的困境诸多,商事化背景难有法律定位,事实有用性形成功利价值,道德价值衡量有偏离,行政功能有缺损事项,权力规则无法满足法治标准,职务责任承担有尴尬困窘。据此,这迫切需要坚持走警力国家化道路,全面构筑警力国家化所有、法治化补给和专用化使用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囿于警察编制总量限制和警力严重不足,虽然基层公安机关持续不断地招录辅警,其数量现已超过在编警察,然而,警力紧张的状况非但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反而陷入了“警力不足—增加辅警—警力仍然不足—继续增加辅警”这一警力发展的低水平重复状态。要从根本上缓解警力不足问题,就必须从解决警力“内卷化”入手,改革我国现行的辅警制度,逐步减少辅警数量,然后集中有限的警务资源,改善警务装备,提高全体警察的素质,以质量胜数量,最终实现警力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一个公安机关的警力、战斗力强大与否,是公安工作能否有效开展的生死攸关的大事。向科技要警力,向教育要警力,向素质要战斗力等口号,从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科学技术、教育在提高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快速反应的作战能力,造就清正廉明的跨世纪公安队伍等方面的极端重要性;从本质上说,没有科技教育水平持续不断的提高,没有现代化装备的不断充实,公安机关就不可能产生强大的,克敌制胜的警力。但是,如果这一切没有从公安领导者身上作为全部的落脚点,包括各级主管分管公安的党政领导和各级公安机关本身的领导班子,那将会发生全部落空的危险,故笔者以为,首先应该提出的是:向领导要警力。  相似文献   

5.
论警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警力是指警察的战斗力,既包括警察的数量,又包括警察的素质,以及对警察的组织指挥、警察装备、后勤保障等多种因素。在公安理论中认为,警察数量、警察科技和警务保障构成了警力质量的三大支柱,其中警察数量的相对数过低在当前是制约我国警务顺利进行的瓶颈所在,而警力之所以略显不足或显得不足,实际上是警务工作运作模式的问题。措施:1 体制上探索解决渠道;2 观念上倡导民力无穷;3 积极改革和走市场化的道路;4 加快警务改革。  相似文献   

6.
对何为“警力”,如何提高“警力”,人们在认识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中可以看出,提高我国“警力”水平的出路在于;眼睛向内,着力挖潜,向素质要警力、向公安科技要警力、向现代化物质装备手段要警力、向科学管理要警力、向群众路线要警力。并在实际工作中确立以下指导思想:一,树立社会治安要走社会齐抓共管道路的思想;二,确立挖掘内部潜力为主,积极争取外部支持为辅的思想;三,加强依法治警,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公安管理机制,尽量避免“警力”的耗损;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把有限的“警力”用在科学预防上,防患于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五,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坚持专门机关与依靠群众相结合的方针。  相似文献   

7.
软警力与硬警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警力和硬警力是警力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对警力的这种区分,有利于走出警力发展的误区,化解长期以来困扰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的难题。就二者的关系看,硬警力是软警力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软警力是硬警力的重要支撑。21世纪的警力将有赖于这两种警力资源的有效结合与协调发展。因此,要认真研究处于不同位势的软、硬两种警力的组合状态,确定优先发展规划,使警力保持平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改革县级公安机关的内设机构,以达到压缩机关警力,改变机关臃肿,人浮于事,作风疲踏,效率低下的现状,这是公安部早就提出的要求。怎么改?笔者认为可在“拼”和“放”两字上做文章。 “拼”,即合拼。把原来交叉重叠的机构设置合拼起来,不搞上有多少个庙,下设多少个菩萨,使县局机关显得更加精炼更具活力。 “放”,即放权。将原来由县局机关揽起来的一些行政管理权下放给派出所行使,机关没必要再设相关的科室,让服务型的警务活动更贴近群众。 就目前县级公安机关的工作运转来看,不管设置的科室再多再细,总离不开这么三个系统:…  相似文献   

9.
公安部将2006年确定为“基层基础建设年”,其工作目标的重点之一就是总警力的85%要下沉,但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要实现警力下沉必须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即:一是建立新警定岗基层所、队和机关民警下派制度;二是建立科学、公平的薪酬奖励制度;三是建立优先从基层提拨任用干部的制度。我们只有建立和完善警力下沉的保障机制,才能用制度来保证基层基础建设工作长效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要解决机构精简、节约开支与大量增加警力、警用装备投入所需高额经费之间的矛盾冲突,必须走“无增长改善”警力之路,充分挖掘人民群众蕴藏着的无限资源,把有限的警力资源和人民群众这一无限的治安资源结合在一起,以警力资源的小投入,换回治安稳定的大收益。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的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多发的现象对于社会、政治稳定以及经济发展造成了威胁,因此,对于群体性事件进行危机管理成为政府的一项职责。警察作为政府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最后一道防护网的作用,但在现实中,处理群体性事件滥用警力的现象较为严重,这一方面使得警力作为稀缺公共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在某些由民间纠纷引发的事件中,政府替社会纠纷买单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警察学内部的角度而言,滥用警力为警力的合理分配造成了困难,也提高了警力被滥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最小作战单元"是规范、实战、富有效益的基层警务战斗实体,是实现警力优化配置的工作平台。最小作战单元勤务模式通过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单元警力规范了单元设置;通过穷尽单元责任,突出动态管理,建立了规范化的勤务管理运行机制。在效能上,它有效地促使指挥决策者发生了转变,进一步增强了派出所的基础工作,实现了辖区发案率下降的工作目标,解决了警力短缺和工作效能低的问题,调动了民警工作积极性,全面提升了勤务运行水平,为基层勤务规范化建设向纵深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层公安机关的警力配置除力求系统原则、能级原则、优化原则和动态原则外,还应注意几下几个方面一是调查研究,获取足够信息;二是警力的数量和质量;三是警力的组合与结构的优化;四是警力的合理流动.警力资源的开发既要重视外部环境,又要探索实用的内部机制.  相似文献   

14.
由于车辆查控环境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车辆的查控具有不可预测的危险,导致车辆查控中交通警察的人身安全面临较大的威胁。从警力优势视野下看,交警车辆查控中的安全防护也存在着警务实战能力不强、警用装备运用不足、缺乏高科技手段、协同作战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所以,应通过完善警力配置优化警力结构、加强警用装备特别是高科技产品及技术的投入、强化协同作战能力等途径来保障交通警察的执法安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派遣警力问题探讨了运筹学在公安工作中的实际运用,指出如采用科学的运筹方法,不仅可最合理地使用警力,而且可缩短到达出事地点的时间。这对于警力普遍较紧张而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的公安部门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警力外聘是法治社会、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建设征程中的非正常现象,属于严重的非依法行政范畴,属于依据契约扩充警力的非传统方式,源于中国治安状况恶化的现实原因和节省财政负担的经济原因。既不能契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法治精神,又不能保持四个全面状态下的法治正步,还不能主动发挥四个意识的积极作用。依法行政构成宏观前提,行政来源提供原因根据,行政主体确立资质要件,行政属性归类基本定位,行政执法解决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18.
警力是由执行警务资格和能力的警察、物质、装备和警力作用的对象三大要素构成的整体性概念。从当今社会的发展来看,警力有科技化、社会化、综合化三个发展趋势。弄清这些发展趋势,对自觉地提高警力水平,满足社会需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公安机关面临社会治安问题增多的严峻挑战。随着任务的加重,政府给公安机关增加了一些人员编制和物资装备,但仍感警力不足。那么,究竟需要增加多少人员编制才能满足警力的需要?如果按照万分之几的标准配足了人员编制,是否就解决了警力不足的问题?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就如何认识警力、怎样挖掘警力问题谈些看法,供领导决策、研究部门参考。一、什么是警力何谓警力?有关专家、学者以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为基本框架,对警力问题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发表了一些论文。笔者认为,这种研究方法欠妥。因为警…  相似文献   

20.
言及警力问题,人们往往只理解为警察人数的多寡或所占社会人口之比例高低。殊不知,这种狭义地、单一层次地理解,非但不能科学、全面地解释“警力”这一概念,而且还不知不觉地使我们的许多同志一次又一次地期望增加干警人数,却又不断陷入失望、哀叹、迷惘与困惑的境况之中。其结果也就很难使他们真正找到一个最能解决警力薄弱问题的现实途径和根本措施。 其理由有三:一是我们国家有限的财力、国力不允许在短期内大量增加干警。二是即使讲警察人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