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拉美历史文化所具有的重视开放和创新、追求自由和独立、崇尚个人主义、注重民族主义和团结精神以及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兼备的特性,赋予拉美企业文化以强调个人能力、善于吸收新事物、富于冒险和创新精神、重“契约”轻感情、强调民族主义等丰富内涵.拉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以及中拉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使两种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成为必然.中国企业走进拉美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企业能否深刻地理解中国与拉美企业文化差异的根源,并主动了解和学习拉美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2.
中拉文化的特点、历史联系与相互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文化和拉丁美洲文化有着各自的特点,也有相似之处,中拉文化在历史上就有密切联系,且相互影响,共同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谱写了辉煌篇章。如今,中国和拉美之间的文化交往和联系更加频繁和密切,文化交流与合作在巩固中拉传统友好合作关系和建立21世纪中拉友好合作关系中,与中拉政治、经贸关系并重,为不断加深中拉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以及增进彼此的团结与合作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拉文化交流已在中拉关系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为冷战后分析国家实力提供了新的参照系,中国学界在其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分析维度,使其在描述中国软实力时具有更好的适用性。中国通过经济外交加强了对拉美经济的影响力,中拉文化交流则提升了拉美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度。中国模式为拉美在"后华盛顿头识"时代重新腾飞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拉美中左翼力量的崛起为中国的政治价值观在拉美扩大影响提供了可能。中国在拉美的形象呈上升趋势,中拉多边外交也进一步丰富了双方接触的途径。尽管中拉交往有经贸强、文化弱的不足,但随着中拉双方自身实力的增强以及中拉联系的日益密切,中国在拉美的软实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逐步加大了与拉美国家经济合作的范围和力度。但是,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大国力量的交织博弈,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双边或多边合作还面临区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错综复杂性。在全球化背景下,拉美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舞台;中国只有正视并致力于妥善解决中拉经济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向世界展示一个追求和平发展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本文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在阐述文化传播同经济合作的相关性基础上,分析中国在拉美的文化传播以及中国与区域内国家合作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并提出文化传播如何有助于深化中国与拉美国家的经济合作,提升中国在拉美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5.
面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的中国和拉美国家都在寻求未来进一步提升双方全面合作关系的可能。与中拉飞速增长的经贸交流和成果卓著的官方外交相比较,中国目前在拉美的公共外交依然存在内容较为单一、目标比较模糊等问题。本文将中国对拉美的公共外交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分析,并根据其目前以文化手段为主的特点,提出在文化与语言等相对陌生的中拉之间,中国对拉美的公共外交需要与欧美国家有所区别,根据中拉整体合作的发展方向和拉美地区的特点确立政策侧重点与未来发展方向,不断拓宽公共外交推行渠道。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在习近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引导下,中国开始从全球视野和全球利益角度对拉美进行重新定位和战略布局,拉美成为中国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可或缺的一个地区。通过顶层设计,中国对拉美的目标及路径进一步清晰,中拉关系从受全球化驱动的自然发展阶段向战略引领阶段转变。在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的总体战略目标下,中拉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以及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打造中拉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理念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安全共同体。中国对拉战略目标不是短期的,要立足长远,必须通过不懈的、潜移默化的努力,去逐步构建和培育。在保持对拉美战略耐心的同时,战略预期也不能过高。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拉关系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给中拉关系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面对世界及拉美发展形势的不确定性,中国对拉战略的确定性将给中拉深化合作带来可期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中拉合作进入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新发展阶段,经贸领域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强。然而,拉美晴雨表的调查结果显示,拉美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与相互间紧密的经贸关系并不相称。与此相比,尽管日本与拉美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明显低于中拉合作水平,但拉美民众对日本的好感度却一直较高。究其原因,依托于当地日裔社团的文化人才储备战略和立体式文化交流网络是日本开展对拉文化外交的"秘密武器"。在"编码—二度编码—解码"这一跨文化传播链条中,日本通过打造高效传播中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损失或扭曲,为拉美民众呈现了更接地气、更能引发共鸣的日本文化产品,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拉美民众对日本及其对外政策的价值判断。借鉴日本经验,中国或可在"侨务公共外交"基础上,制定以华裔为主要对象的文化外交战略:建立中国移民博物馆,帮助华裔建立"集体身份认同";建立华裔文化人才库,在华裔群体中培养"文化推手";建立市场化的文化传播平台,提供"一站式"文化体验。  相似文献   

8.
公共外交是中国对拉美外交战略布局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公共外交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0年里发挥了中国和拉美最初接触的桥梁作用,为中拉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拉关系的"跨越式"发展,中国政府积极布局对拉美公共外交。中国对拉美公共外交立足于国际广播、教育与文化交流两个层面,通过多种渠道展开,且目标各有侧重。在国际广播层面,中国以电台、电视台、互联网和报纸杂志为主要新闻媒介,努力传递信息和澄清事实;在教育与文化交流层面,中国通过开办孔子学院或课堂、吸引留学生和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同拉美民众进行双向对话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了解和培植信任。通过对拉美开展公共外交,中国塑造了在该地区的良好国家形象,提升了软实力,缓解和消弭了西半球的"中国威胁论"论调,为中拉政治经济关系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经过60余年的发展,中国对拉美公共外交体系初具雏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走出去"战略的推进,中国的国家形象意识日益增强。相对于其他地区,拉美距离中国更遥远,文化更复杂,受西方价值理念影响更深,从而给中国在该地区的形象构建带来了特别的挑战。本文通过对美国皮尤态度调查和"拉美晴雨表"公司有关拉美对华认知的连续调查进行比较性分析,发现中国在拉美的形象虽好于在西方世界的形象,但远逊于在非洲的形象。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于四点:中国对拉美的认知反过来影响了拉美对华认知;拉美的历史和文化形成过程导致拉美人对一切外来者采取怀疑和忧虑态度;在不同文化碰撞和融合中形成的拉美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西方文化占主导的混合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大,由此成为中拉认知偏差的核心根源;西方媒体对拉美媒体的主导性影响和中国对外传播能力相对滞后,导致中国在拉美的形象构建尤其困难。作者认为,鉴于国家形象日益成为国家利益的构成要素,亟须采取综合措施提升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伴随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中拉经贸合作的上升,中国学者日益深入和广泛地关注拉美,试图从拉美的发展中寻求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并力图在学理分析中找到推动中拉稳步发展的路径。本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拉美经济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性分析,通过采用文献计量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技术,以可视化的分析展示拉美经济学科的发展规律。本文认为,拉美经济研究呈现一些明显的变化趋势:一是以拉美各国及拉美整体经济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数量急速增长,这与中国打开国门且放宽视野、学习借鉴他国经验密不可分;二是拉美经济研究趋于细化,由大量经济概况研究转为具体经济问题和专题研究;三是中国在拉美经济研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拉的互补性和借鉴性成为研究热点。同时,中国的拉美经济研究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性,各时期的热点问题与国内关注和拉美形势双重相关。21世纪以来,"中拉合作"和"中拉关系"等成为中国拉美经济研究的关注重点。历史趋势外推显示,"中拉合作前景""投资环境评估""智利改革经验"等主题研究或将在未来得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