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从古至今,哲学经历了由前主体性到主体性再到主体间性的演进。马克思的主体间性理论的出场不仅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哲学意义上的生存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梅洛-庞蒂主体间性理论的关键性问题在于对他人的存在论阐释,而这一问题与他本人的现象学观念及其对现象学本质精神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内在的逻辑关系.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洋溢、透露着深厚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精神.基于此,他确立了主体间性理论的重要性,并对各种主体性哲学进行深刻的批判.但是,梅洛-庞蒂无论是对主体性,还是对主体间性都没有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仍然停留于一般的、原则性的结论上,这根源于他没有对人的社会实践和生活世界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田志超  刘巍  何磊 《工会论坛》2007,13(6):92-93
以主体间性哲学为先导,教育主体的思想从主体性发展到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教育提倡教育的多个主体之间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交往,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是对传统的教学对话发展重新思考与定位,提出现代教学模式下的"对话教学"。对话教学是教学交往的一个重要模式,有着其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从个人主体性到主体问性是现代社会对人性发展的要求,也是主体性发展的必然。道德教育活动也是主体的人“有意识的”活动,也必将实现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对传统的单一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超越。转向主体间性是现代高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必然嬗变。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关于人的对象性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人的主体意识的空前觉醒,视教育对象为客体的观念已经明显失之偏颇。从现代主体性哲学和主体性教育思想出发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则认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二者是以教育资料为共同客体的一种双主体协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多媒体资源库和语料库构建的研究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近年来,主体间性哲学为理解教育、教育中的各个要素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探讨了在主体间性视野中,多媒体资源库及语料库的构建过程中的各个自我主体和对象主体的界定;及各个主体间的关系特征。这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教育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始终以人类主体地位的确立与全人类的解放为理论归旨,主体性问题的探讨从未淡出其研究视域。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几经转折,实践范畴的提出,是其主体性理论成熟的标志。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石,通过对旧唯物主义直观性、客体性"主体观"与唯心主义抽象思维主体性的批判,使主体性在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情境中实现自身。主体性在实践的两个维度—自然与历史中的展开,内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价值意味。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现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有必要从人的存在方式上建构其哲学基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并且不断地追求健全的主体性原则;在人与人或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上,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承认互主体性原则的规范和建设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的主体性问题是哲学研究尤其是近代以来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人的主体性紧密融合,主体性的依存条件、表现方式和实现形态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并呈现出信息时代所特有的新型表现形态,主体陛的提升使人类得以更加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前沿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前沿问题主要是对人、主体、价值、发展、科技哲学、伦理的研究,人的研究是最早着手且难度较大的问题,目前主要是在哲学层面进行思考。主体研究实质上也是人的研究,它是侧重同客体的对应关系角度来考虑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受动性。价值研究主要是研究客体或物对人的效用和人自身的价值。发展研究是探讨人类社会整体及各个领域的进化和人自身的进步。科技哲学是研究自然界、人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从科学技术和工艺上揭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与人自身的关系。伦理学主要是揭示伦理规范与利益、与人性及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的教育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局面,师生关系作为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主要的关系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教育的质量。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素质教育中的日益深入,引起了人们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深刻地理解和认识高校师生关系,努力创建和谐平等和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传递与反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方式是影响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同的主体对学生影响差异明显,根据人际交往变化规律,海德(FritzHeider)的P-O-X人际关系模式提供了师生间沟通的理想方案,在最优选择的基础上达到师生的双向互动,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这一模式的可操作性更强。青年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理论,掌握科学的沟通方法,方能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3.
时代特点和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弘扬青少年的主体性。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践反思,确证了道德教育与道德学习的辨证关系。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要实现从“重教”向“重学”的视域转换,由“教会顺从”转向促进青少年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生成,由成人化设计转向为青少年量身定做,由重说教转向重青少年的体验,由单向控制型师生关系转向多(双)向互动交往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具有不同基本功能的、多层次的结构或子系统构成和运行的有机系统,师生信任结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之一。从对社会学中信任结构的剖析、对目前学界研究成果的论证、对思想政治教育最一般本质的确证中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结构具有"两面性",它既是一种特殊主义信任,又是一种普遍主义信任。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的结构内涵或特征,不仅在学科建设上而且在实践维度中都具有基础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教育教学中,过去的“灌输教育”完全违背教育的本质。只有通过对话,教育的本质才能实现。对话不是形式,而是一种精神。对话的状态主要有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自我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当然,只有民主、平等、互动、全员的对话才是真正的对话。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警察队伍人文素质的状况,本文从警察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入手,对加强公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并具体阐释了其理论根据和重要作用:一、要真正重视人文基础课教学;二、专业课教师也应注意阐释教学内容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四、优化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17.
探讨创新任选课教学模式,对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任选课《生命科学概论》课程中,我们初步建立了师生互动分组教学新模式。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师生互动分组教学模式符合现代大教育观理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教学相长,便于教学管理,在任选课教学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亲和力是师生纯洁感情的升华与凝结,它是师生在教学活动和日常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精神力量,"两课"教师如果能与学生之间形成这种亲和力,并适时、适度地灵活运用它,就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从而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9.
师生和谐——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师生和谐,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各方面的和谐。它需要把职业道德和父母情怀融为一体,处理好师生间的伦理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重视教学中的精神交流,达到师生相得益彰的状态。师生和谐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动态的和谐,它是非强制性的一种理念,比强制性的规范更具有长效深入的功能,应成为教育教学永远追求的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一些教育领域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的出现,法学界、教育学界等学术界人士也开始从学理上探讨高等学校与学生的关系。高等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既不是典型的行政法律关系,也不是典型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具有多重属性的复合型法律关系,总体上是基于教育与受教育的活动而形成的教育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