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宪法惯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法制体系的最高法,宪法确实需要有高度的权威性和更大的稳定性,以奠定民主政治的根基并确立国家法制的最基本秩序。然而,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又需要在宪法实施的过程中去求得动态地维持和保证。宪法必须积极作用于社会政治过程,调整和规范国家生活中日常发生的多种政治关系,才能有效地确保自身的现实生命力,巩固和提高它的“根本法”地位。否则,宪法就无法发挥其在国家宪政实践中的操作应用功能。宪法制定后,如何将文字形态的宪法规范转换成在政治生活中起实际作用的“活”  相似文献   

2.
骑士、侠客与法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宪法变迁的过程也是宪政秩序的塑造过程 ,需要妥善处理好宪法的权威性、稳定性和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宪法变迁主要有三种方式 :宪法修改、解释和宪法惯例。每一种方式对于维护宪法的权威性、稳定性和适应性都有利有弊。宪政秩序的塑造不能仅仅依靠一种变迁方式 ,而需要三种方式相互补足的综合性变迁模式。  相似文献   

3.
《法学》1989,(2)
我们的逻辑起点是:宪法不仅是我国法律体系序列中最具权威性的法典,也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最具权威性的行为规范。宪法的这种权威来源于哪里?西方启蒙思想家和我们的理论家论证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来源于人民。但在我们现实社会生活中,宪法却是权威性实际体现最弱的一部法典。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违宪事例比比皆是、俯手可拾,违犯刑法尚且要坐牢蹲监狱,我们却未看到一起违宪案的审查与判决。宪法的权威来源于人  相似文献   

4.
稳定性与变动性是宪法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对立统一体 ,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 ,既要坚持宪法的稳定性、权威性 ;又要与时俱进 ,兼具变动性。  相似文献   

5.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因此保持宪法一定程度的稳定性,是保证国家政局和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环节。然而,宪法的这种稳定性只是相对稳定性,随着社会实际生活的变化发展,宪法也必须相应地变化发展。尽管我国现行的1982年宪法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在国家政治、...  相似文献   

6.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现代的法治国家和社会中具有至上性和权威性,是法律之法律。宪法监督制度是保障宪法实施的重要环节,是一个国家民主法制的基础与核心。我国的宪法在经过了多次的修订后,虽然其宪法监督的制度有了突破性的进步,但在总体上尚不够完备,还需要进一步的法定化、制度化、程序化,以完善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笔者试从现行的宪法监督体制进行探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针对有关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对我国现行宪法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本文仅就宪法修改的几个关系问题作如下理解: 一、宪法修改与宪法稳定性的关系。谈到宪法修改,必然要涉及到宪法修改与宪法稳定性关系的问题。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宪法都必须具有稳定性,这是由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的法律地位决定的。宪法是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制定法律的基础和依据,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是否具有稳定性,它直接关系到宪法的权威能否得以树立,宪法能否得以实施的问题。可以说宪法的稳定对于一个国家政权的巩固,  相似文献   

8.
一、为什么耍修改现行宪法?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颁布施行的,至今才5年多。为什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对这部施行不久的宪法进行修改?这样的修改有无必要?会不会影响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呢?  相似文献   

9.
代际冲突与宪政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宪权的代际冲突是所有立宪国家在宪政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成文宪法对制宪权的消解 ,事实上否定了人民主权原则 ;成文宪法过分依赖制宪权 ,又造成对宪法稳定性与权威性的破坏。中国宪政发展对制宪权具有更高的依赖性 ,我们必须在运用制宪权的过程中约束制宪权。既要大胆运用制宪权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与依法治国需要的宪法规则 ,又不能滥用制宪权 ;在行使制宪权时既要尊重前人的合理选择 ,又要顾及子孙后代的需要 ,学会与先辈和后代分享制宪权。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宪法的法律权威性来自于宪法的稳定性和适用性.本文介绍了我国修宪的现状并分析了其负面影响,接着分析了频繁修宪的原因,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宪法解释的实践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宪法解释是宪法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在我国未能引起学界足够的注意。要确保宪法的权威性和至上性 ,就必须重视宪法解释。本文对我国宪法解释的概念作了合理的界定 ,列举大量的事实和资料论证了我国不仅存在着宪法解释 ,而且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确实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宪法解释的实践。但是 ,同时也应该看到宪法解释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应该注重宪法解释的理论研究 ,逐步使宪法解释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指出实现依宪治国就必须加强宪法的实践性。解决宪法实践性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以2001年最高法院第25号司法解释为契机确立由法院直接审理涉及宪法的侵权案件;二是建立由宪法确认的专门机构实施的违宪审查制度,由此,树立宪法的权威性,真正实现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13.
宪法演进模式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进学 《法学论坛》2004,19(3):36-42
本文对宪法演进模式进行了评析 ,认为在一般意义上说 ,大陆法系的宪法演进采取的是立宪式的路径 ,英美法系宪法演进所采取的则是释宪与惯例式的路径 ,在此基础上对两种模式之优劣进行了比较分析 ,提出中国宪法演进发展的模式应当尽可能采取释宪演进方式 ,以此提高宪法的权威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从而在全体社会成员之中培养起尊重宪法、信任宪法乃至信仰宪法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在刑事法治之下,刑法修正案已然成为弥补刑法典不足,保持刑法典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客观要求.刑法修正首要是实体正义,但实体正义的实现有赖于程序正义做保障,两者皆不可偏废.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刑法修正案的制定主体,不仅违反宪法的规定,而且违背立法法设定的权限划分,不仅丧失了刑法修正的程序正义,而且破坏了法治原则和精神.应将刑法修正案制定权回归全国人大,从而使刑法修正与我国刑事法治的多元化建设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5.
谢维雁 《现代法学》2006,28(6):76-84
宪法不能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也不能一成不变,解决的办法是为宪法修改确立原则。在对我国宪法的修改过程中逐渐确立起修宪总原则即修宪指导思想和一系列具体修宪原则———即只对非改不可的问题进行修改,可改可不改的问题不作修改,有些问题通过宪法解释予以解决,这些修宪原则对规范宪法修改活动、维护宪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修宪的具体原则也存在标准不确定等缺陷。笔者认为,宪法修改应当遵循谨慎性、被动性、谦抑性、程序正当和公民参与等原则。  相似文献   

16.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的修改对整个国家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意义重大,作为律师必须增强宪法意识,深化律师改革,自觉履行依法依究治国的社会政治黄河,全面学习新宪法,坚决维护新宪法,正确实施新宪法,律师必须牢牢把握好宪法修正案的六个确立,明确六个新观念:其一,把握确立一面旗帜,明确邓小平理论的宪法地位。宪法修正案以基本法的形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确立了它的宪法地位,充分肯定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历史作用和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树立宪法的权威性,切实保障宪法实施。为发挥宪法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要明确宪法和法律的关系,要大力宣传宪法,培养和增强全体公民的宪法意识和法治精神,强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遵守和执行宪法,要健全和完善宪法监督制度,特别是建立违宪追究机制,把宪法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以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宪法制度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从1949年9月制定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至今,我国宪法制度的发展已走过了风风雨雨的50年。1999年我国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实现法治成为我国法制建设的目标,而维护宪法的权威性则成了实现法治的关键。但是在实践及人们的意识里宪法却未必如它应有的那般具有权威性和至上性。宪法被视为“闲法”,人民法院判案不得引用宪法条文;人们意识中也有“宁可违宪,不可违法”的思想;在民意调查中,公民认为与切身有最大利益关系的法律是民法、…  相似文献   

19.
<正> 联邦德国基本法第1条和第20条规定,联邦德国是一个以尊重人权为基础的、民主的、社会的、法治的联邦国家;在第79条中进而声明上述规定构成了宪法的基本原则,不容修改。比较而言,联邦德国属于较早以宪法规范为主、以权威或学术阐述为辅而确立宪法基本原则的国家之一,因而其原则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基本法自颁布以来,即使经历了两德统一的过程,也没有发生过任何重大的宪法危机,部分地应归功于基本法因其基本原则的稳定而获得  相似文献   

20.
把环境保护规定进宪法里是各国宪法发展的一个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不断扩大和复杂化,出现了不少新的社会生活领域和问题,需要宪法加以调整。把环境保护问题规定在宪法里,是近年来各国宪法发展的一个趋势。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把某一问题写进宪法里,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而这种意志则是由客观必要性决定的。就是说,在客观上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而且它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长远性,必须用最高的法律形式加以规定。许多国家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