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资并购必然给政府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微观领域经济变化也必然影响到政府行为。本文研究了在外资并购背景下的西方政府行为,并尝试性探讨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应对外资并购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以极大的政治魄力和理论勇气率领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外开放,是一项富民强国的、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它产生的积极效应遍及各个领域,使世界各国刮目相看。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评论道:“(中国)政府的开放政策使沿海各省外贸蓬勃发展,外资源源涌入。”“中国共产党人一向实实在在参与经济发展的过程。经济的发展大大增加了中国的国家财富,这种增长实属蔚为壮观!”①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不仅始终是我国制定对外开放政策的政府依据和行动指南,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所借鉴,对于促进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和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已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热点。但是,不仅要看到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具有引入资金、管理经验和明晰产权等优点,同时也要看到其引发出的一系列问题。探讨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出现的问题,完善有关外资并购的法律规范体系,对促进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外资并购投资准入监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国对外资并购投资监管 ,主要是依据外资新设投资监管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管 ,这样不利于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不利于维护中国的经济安全。建议对外资并购投资和外资新设投资采取分别监管的措施 ,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5.
中国加入WTO,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而中共十六大又进一步明确了国企的方向,随后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文件,都促使国有企业的改制更具主动性。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性和实践性非常强,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特征,国企改革的艺术性就在于创造性地将政府的改革政策与企业实际有机结合,在政策性的平台上进行艺术性的创造。1.国企改制的本质。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但究竟如何认识改革的本质对做好企业改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对国企改制本质的认识从根本上就决定了国企改制的方向、思路、…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通过吸引外资,我们吸收资本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外资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也严重威胁了我国的经济安全。通过反思我国外资并购对于国民经济安全的影响,并借鉴国际经验,研究如何对外资并购实施经济法规制,保护国内产业和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多年来保持连续增长,金融行业受益颇丰,外资遂将目标锁定在了中国银行业这一获利丰厚的领域,尤其是对于一些制定了全球战略的大型金融机构,抢占中国金融市场自然促使它们积极联姻中国国内商业银行。一、外资金融机构参股城市商业银行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入世在即,但各级地方政府对加入WTO的各项准备工作明显不足.面对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为适应WTO法律体系规范,地方政府应当努力从思想观念、政府行为、国企体制、出口渠道、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等六个方面进行外贸管理创新,以提高地方政府的外贸管理水平,促进地方外贸出口.  相似文献   

9.
近期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2011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首度提出“公益型国企”概念,他称未来会逐渐形成两种不同类型国企:公益型国企和竞争型国企。据他介绍,前者“在中央层面包括如石油石化、电网、通信服务等领域的企业,而在地方包括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等方面的企业”。因为涉及近年来颇受责难的石油、石化、电网和通信类央企,不少人士对此提出质疑,包括“公益性国企是否不需要强调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有山水相连,但毕竟在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法律制度上还有着较大的差异性.特别是在法律领域,由于对东盟国家法律制度了解甚少,所以需要探究的问题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文章就双方的外资法律制度做些探讨,以图寻求双方在外资法律制度上,有哪些共同和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11.
国企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现存的深层次矛盾 ,需要重新认识国企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对国企重新定位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对国企实施有效的战略重组。重组必须与国企的特有性质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相适应。其方向就是国企从事的经济活动应该主要限于具有全局意义的产业领域。  相似文献   

12.
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问题及政策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外资并购内资企业案例的增加,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一是市场垄断的威胁不断增加;二是挑战中国相关政策,很多问题缺乏法律依据;三是外资并购不规范,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要促进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健康发展,一是要加强产业政策的立法导向作用,明确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二是要完善我国的外资立法及管理体制,解决好外商出资比例、外商出资方式、外商增资扩股、外资审批制度、国有资产评估等问题;三是要建立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的并购规制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企业并购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投资环境的日益完善,强有力的经济发展态势和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吸引了许多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来我国进行大规模投资。21世纪初期,外资经济在中国经济中已经占据重要的地位。外资经济不仅推动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改变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多种因素实现的,既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的影响。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一、产业关联效应的因素。外商直接投资一方面促进了投资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带动东道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外资并购的反垄断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并购是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上最重要的外国直接投资方式。根据美国波士顿公司的估测 ,中国的并购在过去 5年里以每年 70 %的速度增长 ,使中国成为亚洲第三大并购市场 ,从 1998年到 2 0 0 1年 ,海外企业收购中国国内企业的交易有 66起 ,金额为 66亿元人民币。① 实际上 ,在过去几年中外资在中国并购的交易远远超过 66起。在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 ,随着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和行业的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 ,外资在中国的并购将会更加踊跃。外资并购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推动国内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市场、制度创新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同时 …  相似文献   

15.
从产业结构角度考察外资风险,主要有区域经济控制力风险、产业结构失衡风险、本土产业自主创新受阻风险和外商减(撤)资风险等。我国外资集聚区产业风险产生的症结在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而形成原因既有国际生产体系变革因素,也有我国经济结构转换和地方政府的引资偏好等因素。化解和防范外资产业风险的主要途径,应通过借助引进外资研发等高附加值的产业,启动价值链向高端攀升机制,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并优化;同时通过发展区域服务经济、改变招商模式和加快政府的管理创新等措施,加快这种过程,从根本上达到规避风险之目的。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并非是国企产权不清晰,而是明晰的产权屈从于官权,经济所有者职权依附于行政职权,以致国家所有变成事实上的政府所有。在国企产权运营过程中,经营权原生于所有权,两权不能完全分离。政企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民主、无私、高效的政府体系,并废除行政代理模式,代之以完善的经济代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正>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国仍将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昆明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前沿,如何在科技领域拓展南亚东南亚合作圈层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不仅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同时履行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职能,以致形成国有企业"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的弊端。"十一五"规划强调"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到底要求政府体制改革什么呢?作者认为:应将经济实体的身份与职能从政府身上剥离出去,政府主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让政府退出经营性、竞争性行业与领域,并在政府之外另行设置一个经济实体的国家载体,由它来统辖全部经营性、竞争性国企体系,与由政府所统辖的非经营性(公益性和福利性)国企体系并列运行,二者各行其事,各司其职。  相似文献   

19.
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经济规模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达国家的经济保护措施等。外国投资①会产生产业控制、市场侵占、资源争夺等危害,也会带来增强国内企业实力、促进市场合理竞争、缓解就业问题等好处,因此应当针对本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因时因势地决定外资政策。我国现行外资立法存在着缺乏统一政策制定和协调部门,外资投向的产业政策不明、竞争法不完善等问题,应当采取一系列立法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管理行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区域经济是中部崛起的重要课题。中部区域市疡的形成离不开地方政府的作用,研究中部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领域和范围,探讨地方政府管理行为创新,对促进中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分析中部区域经济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中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政府管理行为创新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