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刚 《实事求是》2016,(1):96-99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根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核心理念、价值追求、社会功能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培育核心价值观可以从中汲取有益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可行路径选择要以"中国梦"引领方向,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刻涵养,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以及塑造自觉践行的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凝练出来的,是当代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我们上至国家、社会,下至公民"魂之所归""行之所依"的根和魂。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牢固确立和自觉践行,将不断提升他们自身的综合素养,影响和促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做出了在全党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部署,如何形成培育和践行主体的自觉性,是贯彻落实好中央战略部署的关键环节。在理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性深刻内涵和现实价值的基础上,应着重从三个方面把握自觉性的形成路径: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性形成的文化土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夯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性形成的认知基础;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主动权,优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性形成的宏观环境。  相似文献   

4.
立足于文化的双重属性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视角。文化的民族性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相通性,文化的时代性体现着二者的差异性,文化这一双重基本属性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沃土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提供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等同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用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资源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生活实践中对两者关系的科学把握,还需结合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继承与创新、内容与形式等四对矛盾关系进行理解。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社会主义在文化层面的自我认同与自我确证。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发主题文化产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汲取吸收人类社会优秀文明成果等文化路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让公民时刻浸润于主流价值观中,达到"日用而不觉"的效果,进而从文化层面构建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契合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新时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益于青年摆正价值心态,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新时代,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青年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鼓励青年投身广泛的社会实践,并在家风文化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新时代青年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7.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建设的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特色鲜明的文化元素之一,在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必要弘扬医德、铸造师魂,激发文化自信与自觉从而推动中医药自主创新与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成果,有三个着力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一是关于定义、"三个倡导"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关系的讨论,二是论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以及在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处理好二者的关系问题,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问题研究。研究表明,以下问题还需要学界继续深挖、释疑解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义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内涵有待于进一步提炼,根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八大报告提出从"三个倡导"中"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引领社会思潮的主流价值导向的现实需要;也是应对西方敌对势力价值观冲击波的客观需要;还是中国共产党理论自信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它是在不断的丰富其时代内涵的过程中形成的。我们要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等方面来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讲话。这些讲话,内涵丰富,指导性很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一定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和精髓,认为它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些要求,为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系民族文化之根,智  相似文献   

11.
李晔 《世纪桥》2016,(7):49-5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传承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表达了人民大众的政治诉求,携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烙印,赋予中国传统价值理念新的内涵与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古老国家。在中国这样的国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善于吸收中国传统美德的规范内涵,努力借鉴中国传统美德的教化机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3.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的摇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宽阔的思路和理论依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为指南。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化主体性"即"文化对现代化的自主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主体性是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与各种文化思潮交流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主导性价值观念。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主体性建构存在着多元文化削弱、信息网络化冲击及消费符号化消解等问题,需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文化自省与文化自信意识的培育,积极营造文化环境和生活基础,建构制度规约和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5.
和谐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重要价值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渊源深远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传统的文化内涵则是提升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效果的有效途径。可以从三个传统精神文化来源进一步深化和阐释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分别是和谐之境界——"天人合一"思想、和谐之方法——"中庸不倚"思想、和谐之原则——"和而不同"思想。  相似文献   

16.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植根于富有厚重文化底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在推进文化创新中体现时代精神和先进文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唤醒大学生文化自觉,推动其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认同,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中推进文化创新,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传统伦理思想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内涵基础,同时也是培育和践行它的方法基础。传统伦理思想中的道德主体意识、内省自律修养方法、知情意行统一的品德结构和心性修养理念,构成传统伦理中系统化的价值观内化思想体系,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提供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8.
"友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价值信仰。把"友善"确立为社会主义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共产党正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回应,也是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主义新型公民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伦理共同体的重要举措。通过追溯中西方传统友善思想的渊源底蕴,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友善价值观的逻辑理路,明晰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科学性、先进性与优越性,对于弘扬与培育社会主义友善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集气、强根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如何把培育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灵秀花溪文化强区相结合,是花溪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廖志诚 《探索》2015,(2):155-15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是引领人们日常行为的价值指南。应当通过构建科学的文化认同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使其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这种机制必须优化整合文化传播过程的四个要素,即"文化传播者可信度和专业性、文化传播的艺术、方式和方法、接受者原有的态度和各种人格因素及当时的传播环境状况",最终构建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说服力为前提、满足人民群众自身的价值需要为目的、活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为媒介、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社会氛围为条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