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偶像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青少年粉丝群体狂热的追星以及在追星过程中的投入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H市260名12到24岁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偶像崇拜现象在H市在校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青少年对偶像的归属感诉求是其产生崇拜行为的主要原因。具体而言,青少年对偶像的情感依附导致其在追星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青少年粉丝投入与粉丝文化。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因其才华与人格流传后世,许多人把他们奉为偶像,成为其铁杆粉丝。殊不知,偶像也有自己的偶像,甚至环环相扣,构成了诗人圈中单向的崇拜链。  相似文献   

3.
<正>内地电影圈近两年冒出了一个新名词——粉丝电影,至今它仍没有一个固定的解释。顾名思义,粉丝电影是属于粉丝的电影,粉丝这一群体对于电影起着决定性作用。一般而言,粉丝电影解释为"主打粉丝群体",迎合某偶像粉丝而拍的电影。一般制作成本较低,只对特定人群有着非看不可的意义。"粉丝电影"中所指的粉丝主要是那些盲目、疯狂且非理性  相似文献   

4.
从劳动异化到商品异化再到符号消费的异化,这个过程其内在逻辑是劳动的异化决定了商品的异化,劳动异化是生产环节中的发生的异化;消费异化是消费环节中发生的异化现象,商品作为生产与消费的对象,发生异化,同时商品异化为资本,构成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探讨的骨架。在被生产与消费全面操控的后工业时代,整个社会体系在马克思所构筑的资本主义经济框架上发生了全面异化,社会成为非人的存在,这是资本主义至今也没有解开的症结。生活在消费社会中的人,受到异化的符号的统治,发展成为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异化的更全面的人:从劳动至消费甚至人的思想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异化。  相似文献   

5.
<正>说起来,粉丝是现代时尚的代名词,但是追溯起来,中国的古代不仅有许多粉丝人群,而且也与现代的粉丝一样,对于自己偶像疯狂般地崇拜。那么,中国古代的粉丝到底有怎样的疯狂追星行为?李白粉丝三千里"追星"第一个最具粉丝人气的文坛巨星是李白。据考证,粉丝一族的闪亮登场可追溯到大唐王朝,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身边就拥有众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焦点逐渐从商品的使用价值扩大到符号消费领域。本文以大连市J村的经验研究证明,在村民向符号消费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消费对象的使用价值的需求正在逐步减弱;另外,通过运用"生存—享受"二分法分析框架,本文进一步证明,村民对消费对象的符号功能的追求正在不断增加。它表征着当下中国农村社区正在经历迈向"消费体制"的过渡阶段,村民通过消费符号来获得社区认同感,也表征着"物体系"及其价值观正在替换社区传统价值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2021年5月,一段"倒奶"视频在网络上曝光后,引发网友强烈批评:一群人将成箱的乳饮品拆开包装,仅保留瓶盖,而把瓶里的奶全部倒入水沟,"白浪"翻涌让人心疼、令人惊愕.视频里倒奶的人都是选秀节目《青春有你3》选手们的粉丝.因为只有扫描印在该乳饮品瓶盖内的二维码才能给偶像投票,为送偶像"出道",粉丝们便集资购买大量乳饮品,实在喝不完只能倒掉.  相似文献   

8.
快乐大叔 《党课》2008,(4):100-101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粉丝”并不仅仅是一种食品,它还是对我们身边某类特定人群的称谓。“粉丝”是英文单词Fans的音译,大意是指偶像的追逐者、崇拜者。“粉丝”也不光是音译,它还非常形象。这又是“粉”又是“丝”的,可见其数量惊人,大把大把,大片大片,无处不在,无孔不入。而且质地是粉“细”丝“嫩”,脆弱敏感,说明这“粉丝”的队伍中大多为年轻人。  相似文献   

9.
现代媒体在飞速发展过程中,不断打破原有的传播模式具有了后现代的话语。在它的引导、控制、传播中深刻影响和促进了现代消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使其由物质消费转向符号消费,并具有时尚性、快速性和融合性。然而在这一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使现代消费文化矛盾重重,现代媒体的强势渗透宣传引发了人们对商品符号的拜物倾向、奢侈性的消费、以及在消费中主体性的丧失。  相似文献   

10.
鲍德里亚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已经从生产型社会转变成消费型社会,消费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消费社会借助于现代传媒对符号消费进行价值编码,从总体上控制人的消费理念,对人的社会生活进行总体控制,确立符号消费与资本逻辑合谋的同一性霸权。鲍德里亚象征交换理论提出消解符号消费同一性霸权的理论构想,对于当代中国社会重视消费个体理性自我意识塑造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魁兴 《学习月刊》2012,(23):11-11
在前不久北京某剧院举办的一场演唱会中.演出嘉宾周笔畅的“粉丝”在偶像演出结束后提前退场。当晚正观看演出的北京某文化公司负责人杨樾发出微博.称周笔畅的“粉丝”不为别的歌手鼓掌。还交头接耳随意走动.并用了“没教养”的字眼。之后.杨樾的微博收到周笔畅“粉丝”的千余条留言.其间不乏一些谩骂.不堪其扰的他在微博要求周笔畅明确解释。9月11日21时41分,周笔畅发微博向杨樾致歉.并告诫“粉丝”、:“尊重他人亦是尊重自己”。  相似文献   

12.
做你自己     
艾迪 《党课》2008,(10):106-107
在名人偶像林立的现代社会里生活,人们都多多少少甚至不由自主地会受着名人的各种影响,名入爱穿的衣服,名人常留的发式,名人说话的习惯举止常为一些“粉丝”所效仿。这也可以解释为啥商家总喜欢找名人来做广告,其实名人代言的产品,名人自己也未必喜欢,但这不要紧,名人普遍看重的还是拍广告的“出场费”,其他的嘛,都好商量。倒是“粉丝”们需要擦亮眼睛,自己虽做不了名人,可也不能被人牵了鼻子,要做你自己。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21,(2):46-46
先是主持人收取明星粉丝应援的昂贵礼物,后是节目组被质疑指定商家销售高价应援餐点,前不久,湖南卫视回应正在调查有关情况。而一同被推到舆论风口浪尖上的还有应援与饭圈文化。应援的概念来自日韩,泛指粉丝为偶像加油助威的各种表达方式,包括挥舞荧光棒、穿统一的服装、送礼物、组织线上线下活动等。  相似文献   

14.
《党建文汇》2014,(2):36-36
日本最近一起电信欺诈案例是.骗子利用社交媒体假冒影星北川景子建立个人主页,向粉丝发信称“可以安排和偶像见面”.要求支付一定费用,结果.37万人受骗116亿日元。  相似文献   

15.
郑佳斯 《世纪桥》2012,(5):63-64
王宁的《消费社会学》从社会学视野下的消费符号角度来解读消费现象,认为消费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政治、社会、心理和文化现象,是人的存在的基本属性之一。本文正是以消费符号为基点,认为对消费符号的追求是现代消费社会的必然趋势,消费符号一方面会带来新的社会认同,增强社会结构的流动性,让人们获得新的身份证明和更大的自由,但另一方面也会滋生人们的不满足感和焦虑感,对人造成异化,破坏社会整合度。  相似文献   

16.
工业化以来所形成的消费社会中,消费由对实际产品的消耗延伸至对产品所负载的意义和符号的消耗,需求也由对实体产品功能的需求而延伸至对其所承载的意义的需求。由于"心理贫困"的存在,需求转变成了欲望。消费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本逻辑对利润追求的无限性成为设计异化的根本原因。在这双重压力下,本应为人类更好生活服务的设计异化为为消费欲望和资本利润服务,而这种异化造成的最为明显的后果是对自然的索取和破坏,设计成了不可持续发展方式的"帮凶"。  相似文献   

17.
现代消费是一种以符号为表象的消费形式,是实现社会角色的方式,时尚是现代消费文化的自我推动过程。现代消费造成了这样的伦理后果:颠覆了传统的消费伦理准则;代际公正问题;意义的迷失。  相似文献   

18.
消费主义的中国形态及其意识形态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主义是一种隐蔽的、感性化的意识形态,它在向当代中国的蔓延和演化中对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形成了强大冲击。从反思传统文化的勤俭观与计划经济时代的节俭观及蕴含其中的"左"倾错误,到宣扬节俭过时的言论,再到对奢侈品消费的推崇以及对消费品符号价值的凸显,中国消费主义对消费虽然进行了合理化的证明,但也表现出对非理性消费的过度推崇与民族文化观念的扭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固然需要消费发挥经济引擎及民生保障的积极功能,但不能不防范消费主义对主流意识形态与民族精神的危害。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诉求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角度来看,应赋予节俭精神以"新时代"的解读,树立可持续消费的理念、践行公平共享的消费方式、强化消费的精神文化属性,使人民群众形成与现代文明相匹配的享受能力、科学的消费力,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建共享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闫方洁 《唯实》2012,(8):50-53
列斐伏尔对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独具特色。他扩充了意识形态的内涵,把广告指认为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代表。广告将新的能指与所指联系起来成为了包含象征和修辞的元语言,并催生了符号消费的产生。广告成为意识形态实质上意味着一种崭新的消费剥削机制的诞生。它通过对人们欲望的控制,将各阶层的日常生活一一纳入消费社会的体制中。具体来说,这一控制过程的实现是由大量功能化的符号系统——“次体系”来完成的。基于生活世界的平台,列斐伏尔实现了对消费社会意识形态批判的符号学与微观转向,具有显著的后现代风格。  相似文献   

20.
这几年来,一茬茬港台歌星频频登上大陆歌坛,唱红了一边天,也在都市青少年当中,煽起了一阵阵炽热、痴情和狂热。有人戏称他们为“追星族”。“追星族”中,中学生人数之众,为其它各界青年所不及,他们那份超凡的狂热,那份执着的痴迷,更让世人惊诧莫名。有一所中学,曾对学生作过一次调查,发现90%的学生心中树起了偶像,而偶像当中84%的是歌坛明星,这些明星当中,港台歌手占绝大多数。在另一项关于对偶像崇拜程度的调查中发现,有40%左右的学生表示。如果哪一天不看看偶像的照片,那一天就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有的学生甚至表示,只要能亲眼目睹一下自己偶像的真容秀貌,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远在“费翔时代”,有一位女学生对这位风云一时大红大紫的歌星崇拜得五体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