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课》2010,(11):35-35
语言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为汉语的国际推广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在全球汉语热潮中,海外汉语推广工作也成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
范彩霞 《世纪桥》2012,(19):37-38
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教师应灵活选用多种方式,以及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更多地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这样才能使他们弄懂学会地道汉语,真正意义上提高汉语水平。  相似文献   

3.
老六月雪 《党课》2012,(4):105-109
利玛窦,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中国传教。其名按音译应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西泰,又号清泰、  相似文献   

4.
司徒雷登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他父亲司徒尔是从美国来到中国的第一批传教士,1875年开始,他担任由他本人兴建的杭州基督教“天水堂”教堂的主持。1876年,司徒雷登出生在中国杭州武林门内美国南长老会传教团寓所,11岁时被送回美国,在弗吉尼亚州上学.大学毕业后的1905年又回到中国传教。  相似文献   

5.
吕金薇 《世纪桥》2010,(3):47-4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交流过程也是不同文化交流的过程。语言作为交往媒介被人们推广应用,其意义远不止于语言学的应用本身。从2002年开始,中国教育部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就开始酝酿借鉴各国推广本民族语言的经验,在海外设立语言推广机构,并于2005年将汉语国际推广制定为国家新的发展战略。这一系列的实践表明,在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已经不可分离相互融合的时代,党和国家已经认识到了汉语国际推广的巨大潜力与重要性,并且将汉语国际推广战略作为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黄毅  张鹏 《世纪桥》2007,(4):96-97
马礼逊是基督教新教来华传教的开山鼻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是最具影响的人物。鉴于中国实际情况的影响,他不得不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儒家经典和介绍西学上,这一举动有利于“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我们应看到其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近日,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许琳在巴黎与全法国公派汉语教师及汉语志愿者畅谈时说,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项艰巨、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许琳勉励大家,作  相似文献   

8.
今年9月8日是利玛窦第一次进北京的400周年纪念日。明年澳门即将回归,研究澳门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已经提上日程,而研究利玛窦的贡献,应是此项研究的一个切人点。基督教文化在中国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第一次传播在唐朝“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即627-649年。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从波斯到中国传教,被称为景教。第二次传播是景教在元朝(1271-1368)的复兴和罗马天主教来华的传教。其影响只在蒙古族当中,因此,它随着元朝的灭亡而消失。第三次是明清之际,16世纪末到1789年耶稣会士来华传教。第四次是1840年之后…  相似文献   

9.
正戊戌政变后的年,个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来到中国。此时,山东和直隶两地,已经闹起了义和团,但朝廷还在剿抚之间摇摆,没有拿定主意是否扶植义和团对付洋人。所以,在内藤所到之处,已经嗅到了排外的味道,但还没有遭遇危险。在华的洋人,该做生意的做生意,该传教的传教。洋人的兵舰,在中国港口停泊,还不时  相似文献   

10.
近日.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许琳在巴黎与全法国公派汉语教师及汉语志愿者畅谈时说,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项艰巨、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许琳勉励大家,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排头兵”和“先锋队”,  相似文献   

11.
邱运华 《学习论坛》2004,20(7):69-72
汉语语境下的"文化诗学",在它的批评实践过程中已具备了人文理性的内涵,是汉语诗学在当下文学艺术话语建构中的结果.汉语语境里对"文化诗学"的话语建构,最关键的环节是恢复了这个概念里的"历史意识".这个恢复,既体现了汉语诗学的历史批评传统,同时又彰显了这个术语时代精神的现实关怀.走向"文化诗学",蕴涵着汉语诗学对文本的文化时空的再度开掘.它的思想指向,是对过去诗学研究经验的累积,更是对文学艺术创作未来的理性要求.  相似文献   

12.
司徒雷登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的见证人。他于1876年生于中国杭州,1905年开始在中国传教,从1919年起任美国在中国兴办的燕京大学校长,1946年7月出任美国驻中国大使,截至1949年8月离开中国,断断续续一共在中国生活了50年。  相似文献   

13.
新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语言学家许嘉璐在不久前接受专访时表示,全球“汉语热”刚刚开始,汉语国际传播的力量令人惊叹,并正在为提升中国软实力发挥积极作用。他充满信心地说:“到本世纪后半叶,汉语和中华文化应该会与西方语言和文化扮演同等重要的角色。”在2008年底举行的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上,全球26个国家代表的热烈讨论令许嘉璐十分欣喜:“世界各国民众对汉语学习的需求和热情,对了解中华文化的渴望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  相似文献   

14.
张鸣 《廉政瞭望》2014,(5):49-49
戊戌政变后的一年,一个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来到中国。此时,山东和直隶两地,已经闹起了义和团。但朝廷还在剿抚之间摇摆,没有拿定主意是否扶植义和团对付洋人。所以,在内藤所到之处.已经嗅到了排外的味道,但还没有遭遇危险。在华的洋人,该做生意的做生意,该传教的传教。  相似文献   

15.
王娟 《世纪桥》2009,(3):71-72
鸦片战争前后,不少西方新教传教士逐渐来到中国。洋务运动兴起后,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其文化活动的范围也日渐扩大。他们一方面进入洋务派创办的各种官方机构,如京师同文馆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从事外国史书编译;另一方面通过教会出版机构,把大量外国史学著作译介为中文。传教士传播外国历史的活动旨在传播基督教,但客观上促进了国人对外国历史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汉语是我们的交际工具,也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只要我们使用汉语,无论一个词,一句话,都与民族文化有密切关系.珍爱汉语,弘扬民族文化,是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孔子学院是我国汉语国际推广的重要平台,更是我国文化外交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邮电大学与斐济南太平洋大学合作建立的南太平洋大学孔子学院(以下简称南太孔院)作为汉语教学及中国文化传播在南太地区的重要载体,在其成立的短短三年时间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由于其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中国语言文化环境以及其所在大学的区域性规模都为南太地区汉语教学及中国文化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通过浅析位于世界上仅有的两所区域型大学之一的南孔院目前的发展现状,瓶颈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南太孔院的发展建设提供一些帮助,为我国的汉语及中国文化在南太地区的推广助力。  相似文献   

18.
汉语四字词语是汉语语库里的一块瑰宝,它在文学体裁的运用极其广泛,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尤为突出。通过对《红楼梦》中四字词语的类型和语言特征进行阐述,并探讨其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直译加解释及节译等。  相似文献   

19.
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质量不高影响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汉语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水平不高,为适应新疆发展,建议大力加强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本文从第二语言学习功能,汉语教学结构及开展汉文化因素教学三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0.
文化关键词是凝集人类文化经验和知识的思维成果,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词语。语言三要素中,语义与历史的进程关系最为紧密,因为它能描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化关键词都是西化的产物,偏离了其最初含义。本文择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关键词,以它们的语义演绎为”抓手”来描述历史文化的变迁,力图做到对中西方文化会通的认知与把握,同时指出西方近现代的文化强势对汉语主体性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