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内容十分丰富,在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本文分别论述了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而揭示出以人为本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从而为我们更好地把握和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
姚峥嵘 《唯实》2007,(6):35-38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也不同于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而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学思想的逻辑展开,有着自己丰富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有着深刻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以人为本"的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以人为本可以从不同层面去解读。有五个主要层面,即生活层面、工作层面、政治层面、人权层面和哲学层面。这些不同层面都是围绕人这个核心,因此,对以人为本中的“人”如何理解是个关键问题。根据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中“人”是具体的人、现实的人,人的主体是人民,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  相似文献   

4.
刘海  董永亮 《世纪桥》2010,(5):30-3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和历史上"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又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以人为本批判和借鉴了民本思想,更是对它的超越。本文在梳理它们内涵的基础上,围绕两者区别及内在联系,进一步手手探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新发展观与“以人为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工业化时代以来,在发展问题上,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强烈反差,人们的认识愈来愈清晰发展的真正含义是人的发展,即以人为本的发展,这是新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改革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具有历史必然性。它更加关注到每个社会阶层,更加关注到每一个人,更加关注到各个社会阶层间的差异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从而广泛地扩大了党代表的社会利益面:它把实现人的利益诉求作为执政理念的价值核心,对人的利益关怀更加全面,对人的利益关怀更加务实,从而它广泛深入地关怀到了人的利益;它要求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建立健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机制,从而对人的发展问题的探索实现了新突破。  相似文献   

7.
吴培显 《理论学刊》2005,8(4):112-116
新写实之"新"的根本所在,表现为对生活和人生的看取方式上的突破。这是一种"网"与"烦"相缠绕的"非牧歌生活观"。它生成于原生态日常生活的层面,"一地鸡毛"的现实生存之网与生命个体的"烦恼"意绪相交织,构成了其生活观的基本叙事特征和底色,其整体特征则表现为"无奈"与"直面"并存,"烦恼"与"寻求"共生。这种非牧歌生活观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刷新与开拓的意义,也是促成中国小说形态现代转换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邓小平关于"人的问题"思想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丽雅 《求实》2005,3(8):14-16
以人为本是一种尊重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虽然邓小平没有明确提出"以人为本"这个概念,但关于人的问题在邓小平理论中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视角和内容,其包括(一)尊重人,对人民大众权利予以关怀;(二)为了人,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三)依靠人,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四)塑造人,全面提升人的素质.这些关于人的问题的丰富的论述,实际上便是邓小平以人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春波  张加明 《学习月刊》2009,(22):105-106
一、以人为本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提出标志着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和提升,是尊重人的地位、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需要,一切为了现实的、社会的、具体的人。一切工作应该是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其内涵丰富、意义重大,作为教育者必须在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下,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促进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指导当时中国革命的最鲜明的、最具有战斗力的、最有感召力的革命旗帜,它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新民主主义是对新三民主义的捍卫、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条例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纲领.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指导当时中国革命的最鲜明的、最具有战斗力的、最有感召力的革命旗帜,它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新民主主义是对新三民主义的捍卫、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纲领。  相似文献   

13.
张莉 《实事求是》2006,46(3):5-7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倡导的一个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所遵循的执政理念,其中的“人”既不是人道主义所指的抽象意义的人,也不是人本主义所提出的生物意义的人,更不是民本主义所理解的仅仅作为手段的人,而是生活于现实、具有创造性、实现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新公共服务”的概念为基础 ,首先回顾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基本情况 ,阐明“新公共管理”的进步性 ;然后分析“新公共服务”理念成立的理论基础和对“新公共管理”的批判 ;最后重点详细地阐述了“新公共服务”对“新公共管理”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以人为本,实质上是"以人民为本",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中的话语表达是"为人民服务",遵循的基本价值原则是集体主义。"以人民为本"、"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是对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价值目标、价值原则在不同层面上的表达,它们是"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整体。以人民为本的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民本主义价值观中合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近代西方人本主义价值观的辩证否定与历史超越。  相似文献   

16.
韩清恩 《理论学刊》2007,4(9):49-53
传统实践论中的主客体关系理论存在严重内在逻辑矛盾,这是形成困扰当代社会发展的全球问题的理论认识源。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一种应对全球问题、关注人类的根本和长远利益而形成的关于社会发展的全新理念,在理性层面上蕴涵着对传统主客体关系理论的重大超越和重新构建。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精神构建当代主客体新型关系,需要确立两个基本的理论认识前提和四个方面的基本关系原则。  相似文献   

17.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内容十分丰富,在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当代,“以人为本”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指导原则。本文分别论述了“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内涵,进而揭示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为我们更好的把握和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邱炜煌 《求实》2004,(2):7-8
传统“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它毕竟只是统治阶级的“御民术” ,其最高境界是“为民作主” ,是一种民主缺位的“残缺文化”。而且由于它与剥削制度本质上的不相容 ,又终归是“不落实的文化”。执政为民的理念 ,赋予“民本思想”以全新的理论意义 ,能够最充分、最彻底、最全面、最大限度地体现“民本思想”。在实践中必须坚持权系民所赋、权由民所主、权为民所用、权受民所制、权莫民所恶。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哲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这个重要的社会发展理念在中国思想史和西方思想史上都有很深的理论渊源,但却始终处于理念的层次而未能在现实中体现出来.其中的原因除了历史阶段的限制之外,还因为"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本身面临的理论困境,包括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以人为本"中的"本"以及"以人为本"的主体等."以人为本"要从理念走向现实就必须制度化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20.
儒家从死亡本体论出发,对死亡所持的是死亡必至的理性主义态度,并用死后的声名远扬来激励人们生前努力于事业的开拓、道德人格的培育和践履,从而实现生命对死亡的超越。儒家这种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死亡观,派生出积极入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以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准则,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理想和规范,促使人们为国为他而去忠、孝、悌、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