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海溶 《世纪桥》2007,(2):71-72
在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的今天,经济伦理越来受人们和社会的重视。经济伦理中的“双赢”理念作为经济发展中的最高目标符合伦理学的优良道德。从总体上看,“双赢”符合道德总原则理论三方面内容:人性,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的本性的理论;道德本性,道德目的、道德终极标准的理论;人的行为应该如何的善恶原则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曾小五  曾建平 《求实》2004,(8):40-42
道德的目的与道德行为的目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道德的目的 ,就是道德从根本上而言的价值目标指向 ,亦即人内在客观道德需要的总体实现。道德行为的目的 ,就是人们在践行道德行为时的主观目的。明确道德的目的与道德行为的目的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玉存 《理论学刊》2002,3(6):113-115
人在社会生活中一方面作为个体而存在 ,另一方面又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而存在 ,因此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就成为人生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利益面前 ,是倾向个人主义还是倾向集体主义 ,这是区分人们思想道德类型的重要标志 ,同时也是进行道德评判的重要标准。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 ,人们都曾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亦即“为公”与“为私”的问题上作出过自己的回答。当前 ,在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大背景下 ,比较一下中国传统道德中初具形态的“为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集体观之间的异同 ,对正确认识道德建设的历史继承性 ,进一步提高道德…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宗教理想是一种理性的道德宗教,“道德信仰”是道德宗教的基础,是以道德为基础的理性的信仰.在宗教中树立“道德信仰”,就是在对终极存在者的虔诚信仰之中突出道德的地位,强调终极存在者的道德位格,并把对道德情感、道德法则乃至道德行为本身的信仰作为宗教的核心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人为什么要过有道德的生活?看似简单的一问,却涉及到人类的终极关怀。从社会道德的现状来关照这一问题,则突显出社会转型背景下人们的道德困惑。社会个体道德生活的必要前提在于社会性存在;但是在科技进步冲击传统“天人合一”道德信仰的今天,“我”之所以不过有道德的生活,原因在于社会结构转型下的陌生人社会中,社会习俗、生活习惯和道德标准的差异,对自身利益的过度关注以及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引导偏颇。重建社会道德的思路在于构建全社会认同的道德标准并加强教育,强化社会制度和法律对道德失范行为的约束。  相似文献   

6.
在探讨现代公民道德责任实现的问题上,要处理好责任与利益的关系问题。要关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的关系。在现实性上谈道德责任,是不能完全否弃利益的,道德责任从本质上说是以利益为实现基础的,关键在于利益的获取是否合理。利己不损人是道德的最低限度,利己又利他是道德的理想状态,而纯粹利他则是道德的崇高期望。在道德的选择指向精神层面时,这对于人们的道德自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德自觉是立足于人、立足于时代的道德自我反思、自觉觉察和自我创建,通过道德实践达到利益与道德责任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发展 ,而且闪烁着光辉的道德践履精神 ,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思想。其中 ,把“生产力标准”、“人民利益标准”与“先进文化标准”相结合 ,作为三位一体的政党道德评价标准 ,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发展。一、道德评价 :“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 ,善恶作为一种道德评价 ,总是同人们的利益相联系的。在阶级社会里 ,由于阶级利益的对立 ,必然会存在善恶观念的对立 ,道德具有阶级性。正如恩格斯所说 :“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道德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而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行的仍然是共产主义道德 ,但是与计划经济的要求相比 ,道德已经发生部分改变。即道德由“规定———平均型”向“能力———获取型”和“竞赛———交换型”转变 ;由要求利益均衡向承认利益差别发展 ;由权力———经济一体化向经济事权———社会政务分离转换 ,更具有理想与实际要求相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儒家道德传统和泰州学派向民间传播儒家思想的风格,是对于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发以来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和创新。八荣八耻荣之两分法划分道德与不道德的分水岭,也显现出道德评价的标准或尺度,在道德评价过程中或有一定的偏重,但是根本标准应该是统一而明确的,而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在于个人“自耻”,即应该具有知耻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0.
道德是调整人际关系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它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自觉来维持。而权力道德则是指权力主体在执掌和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可见,权力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一部分,是社会道德在政治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通俗地讲,权力道德实际上是指为官者的品行操守,亦即人们平常所说的“官德”。一个社会权力道德的具体表现,不仅会影响政治体系的运行质量,也关系到政权的形象,因而历来为统治阶级所重视。孔子曾说过: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所以,古往今来,为官清廉,…  相似文献   

11.
古今伦理学家对"善"的定义多种多样,各学派间相互争论,莫衷一是,使人们感到无所适从。到元伦理学,摩尔提出了"善是不可定义的"惊人论点,使伦理学发生重大转向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善"应当是可以定义的,其存在基础即道德会永恒存在。与"善"定义相应,"善"的标准问题随之而来。道德的基础是人性,道德的归宿是人以及社会之利益和福址。从道德的基础和归宿出发,笔者把"善"定义为人格的健全发展,即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是看其能否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时曾谈到如何判断一项改革措施正确与否的问题。他说:“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段名言不仅论述了改革开放的政治标准,也揭示了判断一个人或集体的道德活动的道德标准。(一)“三个有利于”是道德评价的利益标准。道德总是和人的社会利益相联系的。人们总是把那些有利于人和有利于社会的行为称之为善;反之,则称之为恶。善恶标准在根本上表现为利益标准,刮益标准在总体上是一切道德评价尺度的最终源泉…  相似文献   

13.
据《论语&;#183;述而》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一种教育思路。这充分说明孔子认识到学必有所本,而所本的文化典籍并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在孔子那里,他是想通过“文、行、忠、信”这样一个逐步深入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全面的道德素养。自始至终。孔子都是把德育教育放在很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文章指出,在西部开发中要加强环境道德建设。环境道德在西部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使人们克服短视倾向,规范和约束自己的经济行为,使西部开发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类生存发展的长远目标相一致。环境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首先要明确人依赖于环境而生存;其次要确立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地方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原则;第三,不能单纯追求短期利益而损害人类的长期利益。环境建设的对策,一是把环境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二是加强领导干部的环境道德建设;三是形成一种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宗教的特征出发全面深刻地分析了宗教产生道德效应的途径、方式,即宗教引导人们关注精神世界,树立道德追求;宗教赋予道德以神圣性、铸就人们心中的神圣感;宗教强化人的道德信仰;宗教通过渗入文艺、政治等文化形式而影响人们的道德和宗教直接进行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军事道德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军事道德思想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 ,在领导社会主义国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党的三代领导极大地发展了这一思想。一、确立了军事道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把军事道德纳入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范畴 ,突出了军事道德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二、丰富了战争与和平的道德观。在“和”与“战”的标准上突出了国家、民族利益 ;在“和”与“战”的价值选择上 ,突出了“以和抑战” ;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 ,突出了战争对社会主义建设危害的认识 ,表达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党的慎战思想。三、深化了对人与武器关系的道德认识。明确指出了在“人与武器”关系中的“人”是有道德的人 ;提出要用军事道德作为武器装备现代化的道德保证。四、完善了军事道德的原则与规范。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内化的实现是一个涉及诸多层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实现不仅要求优化道德内化形成的外部环境,更需要完善道德主体的内环境,提高道德认知能力,提升道德主体的道德品质。在当前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中,利益主体和利益层次逐步复杂化,必须通过整合各种利益诉求,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多数人的愿望,才能使社会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的平衡状态。道德内化是社会认同机制形成的逻辑基点,应当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促使相关因素相互配合、相互优化,以促成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18.
道德评价及其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评价是道德实践领域的核心问题.道德评价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行为者的道德人格之优劣以及行为正当与否.道德评价的合理性是建立在承认“是”能推出“应当”这一基础上的,道德评价合理性的意蕴直接涉及到合理的评价标准、评价对象、评价方式、评价表达等.因此,在道德评价过程中,我们必须合理地确定评价前提,科学地界定评价对象,遵循严谨而周密的评价步骤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人们将责任概念从法律领域照搬到道德领域,将道德责任作了一个义务化的理解,导致人们在缺少外在督促和利益诱导的情况下,就不愿行道德之事、做道德之人,从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责任进行重新理解。  相似文献   

20.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论题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他认为美德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而实际上知识并不总是与美德相伴而行,而美德也并不总是和知识统一在一起。从对“美德即知识”的评析可得出两大启示:(1)从道德理性走向道德情感是道德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2)道德哲学应当涉及实践领域。因此,我国的道德建设必须从对传统道德的理性主义批判入手,充分认识情感在道德哲学中的意义,实现道德向情感的回归。在道德教育中不能把道德作为一种纯粹的知识加以传授和灌输,要让道德教育在实践中逐步丰富自己的道德规范并内化为自我道德需要,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