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文学的发生发展看,台湾最具有血缘和历史文化关系的不是日本,而是中国;从地缘政治来说,台湾永远都无法剥离的仍是中国。我们强调台湾文学与祖国大陆的历史渊源,并不是要否认台湾文学的特殊性。但再怎么特殊和不同,台湾文学在整体上仍未脱离中国文化这一母体。  相似文献   

2.
百年"红船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从历史维度看,其根植于中国古代变则通思想、自强不息精神与以民为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从时代维度看,其具有先进的价值目标、创新的时代品格与鲜明的实践特性;从理论维度看,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深化了改革发展理论;从实践维度看,其是具有实践指向的方法论,要求改革创新、坚定信念、胸怀大爱;从价值维度看,其是广大党员群众的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3.
观点荟萃     
《大连干部学刊》2014,(11):61-62
正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把握的三个关键词第一个:中轴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是按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个中轴线来展开的,可以从五个视角来理解: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理解;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发展来理解;从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奋斗历  相似文献   

4.
<正>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其核心表现在精神层面上。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光辉历程中,在她所走过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形成了代表时代精华的精神财富。诞生于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党史文化之源。2005年6月,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发表署名文章,首次公开提出了红船精神的概念,并把红船精  相似文献   

5.
"三个代表"思想的实质是什么?回答仿佛很明确: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然而,党的先进性的本质内涵是什么?判断阶级、政党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准是什么?这些似乎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深究起来却大有文章.长期以来,我们一些同志把党的先进性概念化、抽象化,脱离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孤立地以阶级斗争观点认识党的先进性;脱离历史的发展过程,静止地谈论党的先进性;脱离实践的丰富发展,以教条式思维维护党的先进性.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首先要解决思想方法问题.江泽民总书记的"5·31"讲话为我们提出了认识党的先进性的基本思想方法:这就是坚持彻底的唯物史观,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  相似文献   

6.
纵观世界文明史,任何一种古代文明形态都没有像中国占代文明那样,有着五千多年绵扯不断、独立发展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就.是一个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文化体系。中华文明的发展延续,既取决于历史发展的物质动因—生产力,同时也取决于一个民族的精神因素。唯物史观在探究历史发展的动力时,从社会的基本矛盾出发,揭示了历史发展的物质动因。唯物辩证法同时指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社合历史是人的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它总是要受到一定的动机、愿望、思想等精神因素的支配和调…  相似文献   

7.
闻道 《创造》2010,(4):48-49
<正>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源于十九世纪欧洲社会的马克思主义不仅进入了历经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中国,而且给这一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变革,这一方面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符合中国革命的理论需求,另一方面还符合经历过惨痛历史的中国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这一深层次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历经50多年执政、29年改革的实践,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党要继续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立足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历史逻辑上看,既是对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承接,也是对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曲折探索的成功超越,使追寻了170多年的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继往开来。成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历史意义上看,不仅为民族复兴伟业奠定了物质基础,为共产主义事业创造了条件,而且是对我们党成立以来重大历史抉择的历史意义的证明。从世界意义上看,则证明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光明。  相似文献   

10.
张月泉 《桂海论丛》2004,20(5):16-19
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史的角度看,邓小平理论是开启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发展的理论;从中华民族复兴史的角度看,邓小平理论是推动20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巨变的精神动力;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看,邓小平理论在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史看,邓小平理论是这一理论的第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1.
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史的全面总结和升华概括,是有机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内在生成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对"马克思主义行"的价值注解;从历史逻辑看,是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摆脱屈辱、谋求独立解放、实现人民幸福的价值表达;从实践逻辑看,是对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壮大历程中的经验概括和总结的话语表达.  相似文献   

12.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爱国诗人,他的诗篇和精神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屈原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我们应该更好地传承屈原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正>要在学懂上下功夫要多思多想,努力掌握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要注重采取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相结合的方法,把每一点都领会深、领会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我国实际出发,遵循我国发展的逻辑,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4.
<正>3月20日至23日,中国期刊协会全国党刊分会举办“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全国党刊全媒体大型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团成员走进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黄河博物馆及安阳殷墟遗址、红旗渠等地,触摸春秋文化,脚踩秦砖汉瓦,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厚重的河南。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河南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这里,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诞生在今河南新郑,中华文明的起源、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形成和统一国家的建立,都与河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河南建都兴业。所以,有“中国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河南”之说。  相似文献   

15.
张棣 《岭南学刊》2006,4(6):66-69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国共产党在八十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以恢复中华民族精神为己任,自觉传承民族精神,增强了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培育民族精神的载体,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虚无主义     
正得分:73.14关注度:★★★★内涵:世界和人类的存在没有目的、真相、最本质价值。其中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历史的规律性;民族虚无主义无视民族特点;文化虚无主义否定精神文化价值。代表性主张:很多中国历史中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都是编造的;要更好地融入全球化,必须先否认或改变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7.
刘静 《观察与思考》2007,(23):22-23
<正>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在经济社会的繁荣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犹如嗷嗷待哺的婴儿,呼唤民主政治的改革和建设。但民主政治的建设,不能够脱离中国的国情,必须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副所长房宁日前在浙江十七大精神宣传教育理论师资培训班上,对此做了一番事例生动、深入浅出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一国两制”维系了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和思想文化传统。一个民族要有民族精神,才得以生存、繁衍、发展、昌盛。一部中国历史,一条耀眼的主线——追求统一,反对分裂。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粹。以“大一统”观为核心的国家理念自古至今都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分”与“合”,逆历史潮流的“分”是野心家和民族败类利令智昏的结果;“合”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条件,是智者统治和人民奋斗的结果。综观中国历史进程,统一是主流,为国人所称颂;分裂是逆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维度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与文化传承;从价值维度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民生维度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以民生福祉为本;从经济维度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从系统维度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要从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从法制维度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用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从世界维度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共谋共建地球美好家园。这七重维度紧密联系、互为补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0.
<正>2013年1月28日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就是历史规律。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