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最近出版的《瞭望》杂志上,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研究员刘满平刊发署名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当前经济刺激政策还不能退出,2010年第二季度末可能是退出的时间窗口。刘满平认为,从全球范围看,刺激  相似文献   

2.
近日,在参加于韩国釜山举行的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间隙,周小川表示,在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时机的选择这一问题上,现在各国已根据各自的情况在安排。周小川表示:总体上讲,大家都要依赖世界经济,所以要有一个对世界经济的总体判断。在谈到中国刺激政策何时退出时,周小川表示:有些政策是主要针对国内的,还是要考虑国内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美国次贷危机后,世界各国迅速启动了一系列的救市政策,有效地阻止了经济下滑趋势。中国政府也出台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再配以2009年银行体系发放的9.69万亿贷款,这些应急性的政策举措一举扭转了我国因为出口下滑而放缓的经济增速。在世界经济普遍回暖、中国经济强劲复苏的情况下,对经济刺激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的预期也更为强烈,宏观经济刺激政策的适时退出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此背景下,需要正确把握退出时机和路径等关键因素,以便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4.
社会民主党的需求管理政策无法解决西欧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所出现的滞涨难题,越来越失去货币政策的配合和工会的支持,其作用越来越有限;传统的社会福利政策遇到无法逾越的财政危机,经济全球化浪潮进一步冲击了社会福利政策;社会民主党实施其传统混合经济政策的国际国内条件越来越丧失:国有化政策难以为继,经济计划手段越来越失效,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和面临政府失灵;经济民主与社会伙伴关系出现新问题:共决制遭到雇主们的抵制,原有劳方、资方、政府三方的利益平衡格局被打破,劳资关系尤其是集体谈判制度面临新问题等。  相似文献   

5.
厉以宁曾说过,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退出的机制,在两会之前不能变。现在两会已经开幕,他是否觉得中国已经到了退出刺激政策的时机了呢?  相似文献   

6.
《理论建设》2021,37(3)
文章基于罗斯维尔和泽格维尔德的政策工具理论,以20份省级政府政策文本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编码与量化分析。研究发现,目前数字经济政策工具存在以下问题:各目标省级政府在使用上兼顾了供给型、环境型和需求型数字经济政策工具,但存在重供给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轻需求型政策工具;数字经济政策工具内部结构不合理;数字经济政策工具使用行政力量凸显等。未来需要进一步提高数字经济政策工具的均衡性,重视应用软性环境措施,以期提升数字经济政策的执行效果。  相似文献   

7.
唐烨 《新湘评论》2010,(2):57-59
刚刚谢幕的2009年全球经济,犹如一部跌宕起伏、悲喜交加的美国好莱坞大片—— 我们见证了太多的经济悲剧: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市场如雪崩般地直坠最深谷,各国政府不惜一切代价推出经济刺激政策以挽救危机之后,部分国家因此出现了主权信用危机的严峻局面:我们也见证了太多的经济奇迹:在全球刺激性政策的推动下,美国在2009年第三季度止住了持续一年多的经济萎缩,实现了2.8%的增长,而中国则在2009年第二季度触底回升,并在第三季度实现了8.9%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8.
唐烨 《学习导报》2010,(2):57-59
刚刚谢幕的2009年全球经济,犹如一部跌宕起伏、悲喜交加的美国好莱坞大片—— 我们见证了太多的经济悲剧: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市场如雪崩般地直坠最深谷,各国政府不惜一切代价推出经济刺激政策以挽救危机之后,部分国家因此出现了主权信用危机的严峻局面:我们也见证了太多的经济奇迹:在全球刺激性政策的推动下,美国在2009年第三季度止住了持续一年多的经济萎缩,实现了2.8%的增长,而中国则在2009年第二季度触底回升,并在第三季度实现了8.9%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了新的时期,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采取了扩大内需,鼓励消费政策。社会上不少人存在这样的疑问:政府鼓励消费、搞信贷消费是不是鼓励高消费?中华民族节俭美德是不是已经过时了?现阶段还要不要提倡艰苦创业?对于这些认识问题我们应当予以正确回答。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政府为什么要变抑制消费为鼓励消费 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的经济长期是一种短缺经济,社会有效供给不足,而社会总需求膨胀,造成经济过热,通货膨胀高居不下,经济秩序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经济政策取向就要采取措施增加总供…  相似文献   

10.
安华 《理论学刊》2013,(2):61-64
消费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是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也是政府采用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公共政策的理论依据。然而在现实中,刺激消费与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经常出现矛盾和冲突,表现在过度刺激消费造成消费的非理性,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恶化,降低了社会总效用,阻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因此,有必要进行思维逻辑的转换,合理把握消费的度,制定符合环境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要求的消费刺激政策,转变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收入再分配,刺激穷人消费。最终实现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然而在现实中,刺激消费与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经常出现矛盾和冲突,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可以为实现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厉以宁曾说过,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退出的机制,在两会之前不能变。现在两会已经开幕,他是否觉得中国已经到了退出刺激政策的时机了呢?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与国际经济复苏面临的问题类似,中国在经济刺激政策已经初见成效的情况下,如何巩固这些经济刺激的成果,防止经济可能出现"二次探底",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经济下行时,用短期刺激政策把经济增速推高,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是权衡利弊,我们认为这样无助于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因而选择了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策略,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李克强  相似文献   

14.
现代经济活动,离不开政府功能的发挥,政府作为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实施者和供给者,其经济政策的价值取向应以全社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为目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保持超然的地位。但由于政府利益的存在,在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往往又会与该价值目标发生偏离,应然与实然相冲突,从而降低经济政策的实施绩效。本文从政府利益存在的原因、对经济政策的不利影响和克服政府利益对经济政策的不利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但如何界定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却莫衷一是。不同于以往的经济转型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要面对四大难题:多重目标之间的冲突,长期理性与短期理性的不一致,国际合作的困境,向低碳经济转型不是一个自我维持的过程。有基于此,本文以政策工具为重点的研究路径,系统详细地分析了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六种政策工具:直接规制、碳税、碳排放权交易、财政补贴、政府采购和政策倡议等。创造性使用这些政策工具将是成功完成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故而政府必须树立创新型政府的理念;培养综合、协调使用政策工具的能力;建立灵活的政策工具调整机制;与企业、社会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提高政策工具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6.
《当代党员》2010,(1):37-37
2010年,至少有五大政策因素支撑重庆经济蓬勃向上。中央强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可持续性,刺激经济的政策仍将延续:  相似文献   

17.
重庆劣势产业退出政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迅 《探索》2002,(3):110-112
根据重庆劣势产业的退出障碍,分析了促使重庆劣势产业退出的有关政策和手段,并提出了制定和实施劣势产业退出政策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把“稳增长、抑通胀、调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因应国内外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步入自主增长的轨道.促进了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9.
王一鸣 《求是》2013,(19):28-29
在持续了多年高增长后,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增速减缓。在赶超发展的关键期,为何出现减速,经济运行风险是否可控,理性认识这些问题,对增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尤为重要。中国经济减速与全球经济深度调整是分不开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在各国联手刺激政策下,虽在2010年一度出现复苏迹象,但随着政策效应减弱,美国经济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央“4万亿”投入方向逐步明确,这项中国近10年来最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即将进入具体实施阶段。近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樊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正是由于看到了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过猛下滑的风险,中央才及时出台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不过,樊纲同时指出:“即使现在采取了最好的、最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要想见效也得有一段时间,不要指望今天采取政策,明天就见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