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除了理性批判和社会批判,哈贝马斯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即政治批判。哈贝马斯逐步形成了以政治批判为核心内容的政治概念———话语政治,并努力地把话语伦理全面应用到国际政治领域,力图阐明一种话语型的新的世界秩序。哈贝马斯的国际政治观也存在西方中心论、逻辑上欠严密等缺陷。  相似文献   

2.
政治发展是现代化过程中积极的政治变迁,即国家公共权力配置社会利益的理念、制度、规则、程序等的积极变化。政治发展没有绝对权威的模式可遵循,也不应该把本国的政治发展局限于某个政治发展的模式之中。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中政治系统的有序性。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统一于政治建设的过程中,这也是当前和今后中国政治建设必须特别注意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政治转型以来,台湾民众的体系认同发生了显著变化.李登辉、陈水扁时期推行"去中国化"长达20年,致使小部分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观逐渐异化,"台湾认同"的乡土认同观逐渐强化.在多元政治社会化的复杂影响下,更多发生体系认同变化的台湾人因国家认同迷失,转而依赖乡土认同的归属感.从政治社会化的视角分析,作为政治文化变迁的主要内容,体系认同变迁既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又离不开政治环境的作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政治社会化的连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国家与村庄关系的变迁为背景,考察了建国50年来H村政治生活和治理模式演变的三个阶段,认为在考察农村政治变迁时,必须重视国家制度对农村政治生活变迁的重要作用以及国家和村庄政治对其社会基础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制度学习是制度构建的重要方式,在国际政治领域,制度学习伴随西方力量的全球扩展几乎成为非西方国家摆脱落后的必由之路,其中部分国家通过制度学习实现了力量跃升,对国际权势变迁产生深刻影响。制度学习并不是国际权势变迁的充分条件,而且二者的关系也不是单向的。以制度学习作为变量介入考察国际权势变迁难以建立二者之间直接相关的关系,制度学习国家通过制度学习并不必然将国家力量增强到足以影响国际权势变迁的程度,而且从制度学习到制度催生出影响国际权势的力量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通过重新解释中国近现代历史、将中国的政治腐败和社会苦难归因于“帝国主义”等方式,成功地建构了一套“帝国主义”话语,为中国的民族革命提供了现实的革命对象,也使中国的国际政治秩序观念发生了范式性的转换。从此,中国进入现代国际秩序的方式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社会达尔文主义支持的“主权国家”体系并加入竞争,而是根据世界革命的原则推翻这一现存秩序,构建新的以德性为基础的世界秩序。  相似文献   

7.
林民旺 《外交评论》2013,(6):122-132
国家声誉是国际政治中的稀缺资源,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如何抵御西方的"丑化"、"矮化",塑造良好的国际声誉,业已成为学界与政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然而,当前对塑造中国国际声誉、国家形象的研究都缺乏学理层面的深入讨论,没有阐明国家声誉形成与变迁的机制。文章首先梳理了国家声誉研究的三个派别,作出比较与评估;进而,提出了一个分析国家声誉塑造和变迁的框架,着重阐明声誉塑造与变迁的机制;第三部分以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负责任大国"声誉的形成为案例,进一步阐明和检验了理论框架。当前的国际体系变化,中国深化改革的决心和愿景,表明中国正迎来塑造和提升国家声誉的良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政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关于“国际政治的秘密”的观念,是理解它的一把钥匙。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际政治的面貌掩藏于“国际政治的秘密”之中,国际政治的基本主体是国家和民族,国际政治的基本主题始终是战争与和平问题,国际政治的发展命运是走向共产主义并最终消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是推进国际政治发展的根本手段。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政治思想,构成了一个反映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运动客观规律的严谨体系。学习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国际政治思想,对于丰富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认识,指导我们的国际政治实践活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政治资源的配置,是指一个社会中政治资源总量在各个政治行为主体、各个不同的政治使用方向之间的安排与分配,国家正是通过政治资源的配置来获取自身的成长。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政治资源配置在重心、方式、目标和格局上发生了重大变迁,变迁的动力主要表现为现代化的动力、经济利益的追求和交易费用机制的导向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水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对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来说,水也是研究基层村社政治秩序变迁的一项重要维度。文章以子君村这一彝族村社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从治水视角切入,通过分析子君人治水格局的变化,探讨并呈现其村社政治秩序与治水秩序从初创直至最终衰落转型的互动关系以及历史性变迁。在农业社会中,水是构成村社政治秩序的关键性要素,亦是推进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动力。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基于原有治水秩序所衍生的村社秩序也在随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1.
杨柳 《工会论坛》2008,14(4):26-27
全球化使国际社会的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国际政治向新的全球政治转变。在这种复杂的转型过程中,全球治理面临着权力的重新定位、参与者类型和数量的扩展、跨国问题的激增等挑战。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国际社会的多元行为体之一的非政府组织在全球层面的各个领域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采取行动,从根本上动摇了以国家为主要行为体的国际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12.
冯玉军 《外交评论》2022,(6):72-96+6-7
俄乌冲突是后冷战时代乃至二战结束以来世界发展的一道分水岭,将引发欧洲、欧亚地区格局的深度演变,也将对世界秩序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相持不下的战事给冲突双方造成巨大损失,乌克兰饱受战火摧残,俄罗斯受到多方孤立和制裁。无论最终战局如何,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和外交上都已遭遇重挫,预计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其在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将呈下行趋势。俄乌冲突也是后冷战时代欧洲安全体系所遭遇的最重大危机,将极大改变俄罗斯与欧洲之间的相互认知,导致俄欧关系的急剧变化,并引发欧洲安全格局与秩序的历史性重组。受俄乌冲突刺激,原苏联国家的“离俄倾向”潜滋暗长,欧亚地区将呈现更加多元开放的发展态势。在全球层面,俄乌冲突导致全球供应链与产业链的加速断裂与重组、全球贸易与投资规则的持续更新与再造、大国关系的进一步复杂化以及全球与地区安全架构的改革与重塑。  相似文献   

13.
政治发展是一个综合性范畴,一切有利于国家民族进步的政治变迁,都可视为政治发展的表现。在学界,关于政治发展的衡量标准虽然流行着不少说法,但是到现在仍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从而显示出此问题的复杂性。回顾我国政治发展历程,要在实践中走出一每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在许多方面还需要努力。  相似文献   

14.
正南京师范大学许开轶教授的新著《二战后东亚地区社会变迁的政治分析:东亚威权政治及其转型研究》以战后东亚地区出现的独具特色的威权政治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其所处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嬗变、政府与市场的博弈、制度变迁的路径、政治精英的主体性活动等因素,系统研究了东亚威权政治的形成、运行、影响、转型等问题,揭示了东亚政治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总结了其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运动尤其对当前中国的经济和  相似文献   

15.
俄乌冲突是后冷战时代乃至二战结束以来世界发展的一道分水岭,将引发欧洲、欧亚地区格局的深度演变,也将对世界秩序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相持不下的战事给冲突双方造成巨大损失,乌克兰饱受战火摧残,俄罗斯受到多方孤立和制裁。无论最终战局如何,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和外交上都已遭遇重挫,预计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其在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将呈下行趋势。俄乌冲突也是后冷战时代欧洲安全体系所遭遇的最重大危机,将极大改变俄罗斯与欧洲之间的相互认知,导致俄欧关系的急剧变化,并引发欧洲安全格局与秩序的历史性重组。受俄乌冲突刺激,原苏联国家的“离俄倾向”潜滋暗长,欧亚地区将呈现更加多元开放的发展态势。在全球层面,俄乌冲突导致全球供应链与产业链的加速断裂与重组、全球贸易与投资规则的持续更新与再造、大国关系的进一步复杂化以及全球与地区安全架构的改革与重塑。  相似文献   

16.
《外交评论》2010,(5):157-158
弗雷泽·哈伯特:《雅尔塔1945:欧洲和美国处在十字路口》,剑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Fraser Harbutt, Yalta 1945 : Europe and America at the Crossroa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雅尔塔会议作为安排二战后世界秩序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其历史意义非比寻常。但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三人在这一历史安排中的作用充满争议。哈伯特认为,雅尔塔会议是不同世界观和政治框架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从国际格局变迁的角度看世界变化,能从整体上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发展的基本脉络,有助于总结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站在世纪之交,回顾即将成为历史的20世纪,国际舞台上大国的兴衰沉浮,国际力量的分化组合经历了并将继续经历着不间歇的变化。总的来说,世界是朝着和平、民主和发展的方向前进。  一、20世纪国际格局变迁的历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和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在新的世界力量对比状况下,帝国主义各国要求重新…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文化是某个国家或民族文化与历史传统长期积淀而成的政治观念方面的综合体系,表现出一个政治系统的基本政治倾向。美欧的政治文化既表现在双方对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认知上,也贯穿于各自的历史进程中。美欧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表现出来的针锋相对的态势,显示出双方迥然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美国的霸权倾向与欧洲的制衡传统产生剧烈的摩擦和碰撞。伊拉克战争既为双方政治文化冲突提供了导火索,也为两者弘扬各自外交理念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9.
全面理解蒂利的理论,应该结合他一生关注的三大问题,即民族国家、抗争政治与民主化。蒂利认为,战争导致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欧洲各地强制和资本发育状况的差异造就了三种迥然有别的国家形成轨迹。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蒂利在研究政治抗争时,均强调宏观背景的影响。此后,他提出了抗争政治理论。蒂利晚年将民主纳入到抗争政治的研究框架之中,提出民主是大众政治抗争的意外结晶。在思考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历程时,就暗含了他对民主起源的思考。在研究这三大问题的过程中,其关注视野又从重视宏观历史转向了强调微观机制。究其原因,这与美国社会科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发展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0.
政治现代化模式是各民族、国家在政治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体制转型来适应特定历史和文化环境中一部分(该国、该地区)现代人生活的一种政治体制形式变迁的道路或途径。价值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民主政治模式的差异构成了中西方政治现代化模式的三个基本不同点。我们应该批判地吸收西方国家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合理内核”,在立足本国国情的情况下去寻找真正属于我们的通往政治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