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粮食主产区怎样才能既履行好中央赋予的稳定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重要职责,又迅速走出“高产穷区”的传统格局,实现富民强区的目标呢?我们认为,明智而现实的选择是: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建立以粮食为基础的高效农业体系,即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将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2.
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要认真分析当前农村和农业的形势,不要把农民问题局限于农村工作中思考,要跳出农村帮农民;不要就农业生产抓农业生产,要跳出农业抓农业;不要用抓农业的传统方式抓农业,要用抓工业的现代理念抓农业。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的结构布局和增产潜力厉为民我国现在很多人都说“农业比较利益下降”,这并不全面。问题是没有看到我国发展“农业”的真正优势。我们许多人看到“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的下降(特别在东部地区)的同时,忽视了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特别在中西部地区)。把这两个问...  相似文献   

4.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当前农业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动物性食品增长缓慢。近几年来 ,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出现了既多又缺的现象。多就是劣质品种过剩。从粮食生产来看 ,自1996年以来 ,我国粮食生产已连续5年获得丰收 ,年产量已经稳定地达到了5亿吨的水平 ,社会库存量也达到近5亿吨 ,可供全国人口一年的消费。缺就是优质农产品短缺。像优质大米、优质小麦、高档食用油等 ,我国产量很小 ,多数是靠进口。我国粮食多 ,但大都没有转化 ,因而动物性食品增长不快 ,不能满足人民对品种、品味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战略问题。我国粮食总产量连创新高,但粮食安全仍面临诸多挑战。通过数字技术赋能粮食产业,粮食生产系统可以实现从种子肥料到生产、加工配送,再到消费等产前、产中、产后全流程的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新动力。然而,当前粮食生产领域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还存在小而分散的农业经营模式难以改变、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水平低、涉农数字技术有效供给不足,以及粮食大数据采集、处理和开放共享效率低等多重现实难题。应当因地制宜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加强粮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涉农数字技术的创新水平以及粮食大数据采集、处理和开放共享的效率,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构筑坚实的数字屏障。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仍然有62%的农民以生产粮食为主业.被称为“纯农户”.这些“纯农户”的收入正在逐年减少。1997年.我国农民人均来自农业的纯收入为1,268元,但从1998年开始到2003年,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已连续6年低于这一水平。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十大走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20年改革与发展,我国农业连续上了几个台阶,结束了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展现出农产品总量基本平衡,年年有余的新局面。以这个转折为标志,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之后,有很多事情要做,但从总体把握其基本的走势,有助于从宏观上作出合理的安排,统筹调度。笔者经过思考和整理,认为以下十大走势是比较突出的。(一)粮食生产仍然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国粮食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亿公斤左右,基本可以满足l3亿人口的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据有关部门的预测,2030年人口将达到16亿,达到人口增长高峰…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已显著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粮食自给能力受到严重威胁,必须加强我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立法,保障我国农业适应行动的顺利开展。农业适应自然科学研究、国内外农业适应实践以及政府与社会适应意识的提升,为我国农业适应立法奠定了必要基础。应以农业气候影响与评估、农业适应规划等制度为基本框架,建立我国农业适应立法制度体系。除资金制度采用单行法形式外,我国农业适应立法宜采用全面修订相关立法,并在相关立法中增设农业适应法律制度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一股主要力量是农业企业,然而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困难重重,从融资渠道解决农业企业的资金瓶颈,通过上市融资,运用金融市场资本来规范和促进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促使社会资金配置到生产效率高的农业企业,又能通过股票二级市场的流动,实现投资期限的转换,将投资者进入股市的短期资金转换为一级市场对上市公司的长期投资,以此保证充足的长期资本供给,改善企业的财务结构,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相似文献   

10.
<正> 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生产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自1988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夺取农业丰收做出“农业升温”的战略决策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把农业工作特别是粮食生产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而1988年至1989年连续两年粮食生产获得了大丰收。但是,从笔者近日对广东、海南两省一些市、县、乡、镇粮食生产调查中发现,仍然存在不少深层次问题制约着粮食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我国粮食连续五年丰收 ,目前国有粮食企业库存粮食5160亿斤 ,加上农民自己的存粮 ,大体上有一万亿斤 ,相当于全国一年的产量。我们已基本解决了12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是我们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目标。取得这样的成就 ,根本上是中央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农村政策 ,同时 ,农业科技进步也对农业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年前 ,中央实施了以“三项政策 ,一项改革”为重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这期间 ,各地做了大量工作 ,成效显著。1999粮食年度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共收购2450亿斤 ,比上年多收了…  相似文献   

12.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是整个国家现代化的根基。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以现代化发展历程为切入点,从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提出与演变的内在逻辑、工农城乡关系、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方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多元化发展四个层次,系统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三农”领域的理论创新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历程中的实践及其内在逻辑。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我国工农城乡关系动态调整过程中,逐步从附属地位提升为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运动式集体化改革模式转变为渐进性市场化改革模式,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循序渐进,稳中求进”的改革发展路径;并在国家现代化整体进程中统筹谋划农业农村发展,突破了粮食生产范畴,逐步拓展到追求综合经营服务体系现代化;定位也从单纯的农业生产转向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这将为我国农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带来一次新的变革。回顾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达11424亿斤,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8年增产,同时,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为近16年来首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00元,这其中,农业科技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云的粮食生产思想是他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针对我国人口众多、耕地缺乏的国情,提出了抓粮食生产是头等大事,粮食定、天下定和无粮则乱的粮食生产思想。他从生产体制上探索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并提出了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是发展粮食生产的根本方针。  相似文献   

15.
按照中央“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大背景下来考虑,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跳出农业抓农业,走出农村抓农村,把工业发展和农业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  相似文献   

16.
农业问题不只在农业内陈邦勋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农业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建设的“老大难”问题,虽然这一问题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农民收入水平下降、农业产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务农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基础设施老化、农业技术水平低下、生产...  相似文献   

17.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对策思考李军农业产业化是我国90年代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崭新课题。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引发了我国农业一次质的飞跃,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业绩,那么世纪之交农村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哪里才能使农业再创辉煌,再发生一次质的飞跃?从近几年的...  相似文献   

18.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粮食安全放在了首要地位,强调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提出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当前,云南省走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首要目标仍是坚持立足省内解决粮食基本需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则是基础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美国对农业的保护政策美国现有农业人口495万,农场287万个,生产的农产值达1200亿美元左右,粮食产量约4亿吨,占世界粮量的1/5。自70年代以来,它年均出口粮食1.15亿吨,在世界粮食市场上占有的份额高达50%;年均出口棉花100多万吨,在世界棉...  相似文献   

20.
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因地制宜,结合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以高原特色示范区建设为载体,突出特色抓农业,突出生态抓产业,高原特色农业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